向改革要動力:山東省農科院推出十大新型科研平臺

向改革要動力:山東省農科院推出十大新型科研平臺

經過再三醞釀,肩負山東“科教改革攻堅行動”重任的農業新型研發平臺終於揭開了“紅蓋頭”。

4月10日,首批十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在山東省農科院成立。現場,山東省副省長於國安、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希信、黃三角農高區副主任王守寶的出席,傳遞著官方對新平臺的期待。“首批”、“十個”、“產研院”等飽含信息量的詞彙連接在一起,也引來外界濃厚興趣:作為農業大省的“科技引擎”,山東省農科院為何一口氣推出十大平臺?它們有何特色?

科技日報記者在現場瞭解到,這十大新型平臺分別瞄準壽光蔬菜、金鄉大蒜裝備、沾化冬棗、樂陵小棗、平陰玫瑰、菏澤牡丹、德州扒雞、東阿阿膠、鄒城食藥用菌、農機裝備等設立,以“山東省農科院(壽光)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方式命名。

向改革要動力,成為科研院所的“必答題”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了深刻闡述,要求山東充分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打造“齊魯樣板”需要科技支撐,需要改革攻堅。

今年3月17日,山東省高規格召開“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強調,“重點工作攻堅年”實質上就是“改革攻堅年”。他認為,當前,我們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是體制機制束縛,破難攻堅最硬核的舉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由此,發起科教改革攻堅行動,讓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創新“策源地”,成為山東數百所高校院所的“必答題”。

作為全國最大的牡丹出口基地和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科研、觀賞基地,菏澤牡丹的特點是花大、色豔、型美,有9大色系,10大花型,近1300個栽培品種。但在菏澤市鄆城縣縣長谷永強看來,菏澤牡丹存在著產業標準化種植技術不高、缺乏科技支撐、競爭力不強、龍頭企業缺乏等問題。

“山東省農科院(菏澤)牡丹產業技術研究院在基層縣域的落地將破解上述難題。”谷永強的信心,也來源於新型平臺的四個特色。

圍繞堵點難點,邊研究邊推廣,邊創新邊轉化

“通過建設產業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當地產業存在的堵點難點開展研究,邊研究邊推廣,邊創新邊轉化,重點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的這句話透露出這些平臺的設立初衷。

梳理十大產研院的制度設計,開放、實用、聯合、動力,四個關鍵詞可概括其共性。

“產研院強調開放性,強化與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合作,打造‘1+N+N’模式。”山東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所謂“1+N+N”,即:一個產研院對接N家企業,組建N個研發團隊;企業可以是發起單位,亦可為外部企業;研發團隊既固定,也開放,比如為解決某個問題組建的專項團隊。

“企業出題,科研團隊解答,確保創新鏈真正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開展,體現其實用性。”該負責人表示,攻關團隊來自院所和企業,研發成果即時在生產中轉化,研發團隊提供全過程、全鏈條的技術服務,加快成果熟化和轉移轉化。

長期以來,農業科技企業擁有一定的研發投入和科研力量,但存在單打獨鬥的問題。通過產研院平臺,讓農業專家參與企業創新,將多年研究積累和實驗室平臺等資源導入,真正把科技的翅膀插到產業上。

如何讓科研人員出得去、留得住、幹得實?通過一系列務實制度,這十大產研院將用實實在在的收益體現對科技的尊重,讓真正能幹事創業的科學家富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