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付亮:茶老闆的眼,該盯著什麼?

謝付亮:茶老闆的眼,該盯著什麼?


謝付亮:茶老闆的眼,該盯著什麼?


一個行業的發展,除了政策支持,就要看老闆的眼光了。

屢次被視為“風口”的茶產業,自然沒少吸引大小老闆的目光,但也沒少讓滿懷信心的老闆折戟沉沙,鎩羽而歸。

單向我提出諮詢要求的純粹投資者,這裡粗略統計了一下,差不多每年都有兩位數,但我有個門檻,諮詢必須提前付費,否則不予諮詢。

諮詢費,也是投資,想免費獲得智慧資源、行業經驗,這是這是對諮詢業的褻瀆,也違背了投資的基本準則。

很多年前,我問過一位客戶,當初你為什麼願意按小時付費,他很爽快地說:“當然應該付費,這和請律師一樣……”其實,這個過程中就透露出一個非常的信息——

任何人的消費都和他的“習慣”緊密相關,投資者必須重視這個“習慣”,並努力看到“習慣”背後的種種因素,才能儘可能避免掉進“坑”裡。


謝付亮:茶老闆的眼,該盯著什麼?


回到標題提出的問題:茶老闆的眼,該盯著什麼?

若是在十幾年前,很多茶老闆想都不會想,立即回答:盯著廣告和加盟商,盯著幾個大客戶,然後再想方設法弄些補助,差不多就能過得很舒服了。若是在新三板掛牌,那也是“極好的”,風光又體面,但如今,很多新三板的茶企都摘牌了,沒有摘牌的,也未必過得很舒服。

這就是事實!

必須重視的事實!

所有的茶老闆都要注意,無一例外!

那麼今天,茶老闆的眼,究竟該盯著什麼呢?


我先不回答,請你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我不做茶,會不會有人覺得很遺憾?

什麼意思?

打個比方,假如我現在是個茶老闆,不賣茶了,很多顧客就會覺得買茶困難了,因為忽悠的茶商很多,他們不知道找誰了。即使知道某某也不錯,但總覺得某某的茶缺了點什麼,這就說明你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別人的“失去感”越大,你的價值就越大。

相反,若是你不做茶,很多人都拍手稱快,感嘆老天有眼啊,這傢伙終於離開茶葉界了,真是萬幸之萬幸,這就說明你根本不該做茶,你只是找了能夠掙錢的生意而已!


謝付亮:茶老闆的眼,該盯著什麼?


教育界也有這樣的老闆,而且有不少。其實,教育不應該是生意,必須用心去做,不計回報地去做,但現在變了,不少人提到教育就說教育掙錢,這是悲哀。我曾在電梯裡聽人說,做教育掙錢啊,我就感到很可悲,你抱著掙錢的態度去做教育,初心就錯了,以後必然會出事。再往下,我就不講了,大家心裡都清楚,盯著錢做教育的弊病了,做了父母的都是心知肚明。


茶葉也是一樣的,為了掙錢去做茶,也是可悲的。沒有好做的產品,都要用心,並且是非常用心、持續用心。


我去講國學,一方面得益於我喜歡傳統文化,更得益於我是個書呆子,很多人都這樣說,有的學生也這樣說。一位女孩子當面說,謝老師你是書呆子,我當時就哈哈大笑說:“說得好,那你也做謝老師這樣的書呆子吧,至少短期內可以走一條比較正確的路,做學生最應該做的事情——學習。”那位女孩子不說話了,我也立即跳出話題,接著上課。

這樣說就是要告訴茶老闆,你的存在至少要讓顧客感覺到“不一樣的價值”,“特別的價值”,而不是多了一匹“害群之馬”。


謝付亮:茶老闆的眼,該盯著什麼?


若是要求再高一點,那就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使命”,你能夠為這個行業帶來什麼樣的轉變,比如我寫茶書,就是要為這個領域帶去一種“實踐出真知”的觀念,而不是人云亦云,所以我走了幾千家茶葉店,跑了百餘座縣市,和數千位茶人溝通,就是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在“現場”思考,才能得出接近“現場”的答案,幫助更多實在做事的人。

這就是初心,也是一點小小的“使命”,想做點事就必須有,尤其是我這樣的“書呆子”,更需要提升自己。

至於我講國學,一樣要有一點小小的“使命”,那就是我要告訴的學生們,真實的人性是怎樣的,幾千年來,人生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學習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等等。

至於當下,學生可以感受到,國學課還可以是這個樣子,老師是穿著牛仔褲,在講國學的時候,可以把數學、科學等問題拿進來一起思考。

到此,再來看看答案,茶老闆的眼,自然是應該盯著——

基於自己的使命,盯著產品,讓產品特色鮮明,在保持品質的基礎上,持續創新;盯著顧客,讓顧客覺得心安超值,同樣也要圍繞著顧客的需求變化,持續創新。

這就是茶老闆最應該關注的,除此之外的很多元素,產業政策、社會趨勢等等,也很很重要,但都要在這兩個“基礎”上展開。

路漫漫其修遠,與君共勉。(資料來源:謝付亮國學茶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