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羊群效应,不做那只被宰的羊!

世界上有30%左右的人有从众心理,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从众现象和盲从行为存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还记得,一次为了解苗寨文化,特地去贵州某博物馆参观,解说员先给银碗里倒上一些白水,再滴入几滴蓝色墨水;20秒后,碗里的蓝色消失不见了,解说员说“这都归功于银离子的解毒过滤功能”。解说员的这一番“表演”后,同行的大爷大妈开始按耐不住了,其中有一个看上去阅历丰富的大爷就说自己要一套,回去送老领导。这一发不可收拾,其他的大爷大妈们疯狂起来了,争着抢着去为四千人民币的银碗买单。震惊之余赶紧拉住身边的小伙伴,让她不要冲动。起作用的哪里是银离子,而是溶在水里的草酸,再说银离子哪里是你用清水泡一下就有的。

警惕羊群效应,不做那只被宰的羊!

旅途中,被羊群效应影响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丽江的螺旋藻、西安的兵马俑、香港的某牌子手表、泰国的药、全国景点必备的玉器……你以为只要你不出门旅行就不会碰到羊群效应吗?太天真了,你网购时是不是按销量高低在排序,产品评价越好你是不是越容易下单?网红店(鲍师傅、喜茶、答案奶茶等)门前排的队伍越长你是不是越想品尝一下?出门买份水果,是不是正好有人挑选的品种更能吸引你?

看电影都要先看看评分的我们,面对强大的数据时代,丰富的信息数据,而我们接受的信息却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反套路呢?

警惕羊群效应,不做那只被宰的羊!

1. 批判性思考

在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有多久没有认真审视自己所看到货听到的信息了?我们太多时候都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到生活中信息的良莠不齐,从而架起自己与信息之间的一道过滤网。了解常见的思维陷阱,提高警惕,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鉴别信息的能力,而不盲从。

2. 基于事实判断

可以用科学、实验、观察等方法来判断事件的真实性。此类事件的判断必须基于已有事实,即有据可查。需要我们提高阅读量,并把同一类的报道观点进行对比。对于购买的冲动,我们应该基于真实的需求和购买力,而非从众追求。

警惕羊群效应,不做那只被宰的羊!

3. 旁观者心理

总有一部分人只浏览,不诋毁,不跟风……这类人其实是常有的中立者,在知道真相前让自己保持缄默。

4. 建立稳定的信息源

谁写的、哪家发布的、什么时间发布的、是否官宣?每次对信息的来源都做基本的筛选。比如新华社、人民日报、财信、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等。对于行业垂直的意见领袖,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挑选,作为自己的信息源。

5. 专业人干专业的事

自己不懂的事少去做,自己看不懂的事不要轻易发表意见。把我们不懂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听取专业的人的意见你会降低很多试错成本。房价一涨再涨,我们就应该赶紧跟着去买吗?

警惕羊群效应,不做那只被宰的羊!

大多数时候, 我们可以在简单判断后,跟从大众的行动和意见。但是作为个体,还是需要学会独立思考,避免被牵着鼻子走。

动脑很累,但是不动脑将来会更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