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公元1457年,即大明景泰八年,民族英雄、救時宰相於謙在北京崇文門外斬決。

他的一腔熱血最終灑在了這座他誓死保衛的城池,身後只留下“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壯烈詩篇曾經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在危難之時一人撐起大明天下的于謙,為什麼最後竟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呢?這一切都要從那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土木堡之變”說起。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于謙畫像

  • 皇帝被俘,大明差點就亡了國

時間回到8年前,公元1449年,即大明正統十四年,此時帝國的掌舵者是年輕的明英宗朱祁鎮。由於北方的瓦剌時常南下侵擾大明邊境,還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大量賞賜,年輕的皇帝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極力慫恿下,決定親征瓦剌以展示天朝的威嚴。誰知瓦剌戰鬥力太強悍,再加上太監王振瞎指揮,大明20萬大軍兵敗如山倒,連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剌抓走了,史稱“土木堡之變”。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土木堡之變”劇照

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回北京,紫禁城內瞬間亂作一團,所有人都惶惶然不知所措。翰林侍講徐有貞鼓吹逃跑主義路線,建議“遷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並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故事乎!”在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建議下,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史稱明代宗,被俘的朱祁鎮被遙尊為太上皇。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明代宗朱祁鈺劇照

瓦剌俘虜了皇帝朱祁鎮以後,本想以他為人質,從明朝手裡撈點好處,甚至騙開幾座城池。沒想到大明軍民在於謙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共赴國難,成功擊退了瓦剌對北京城的進攻。瓦剌眼看著佔不到什麼便宜,只好與明朝議和,還表示願意放“太上皇”朱祁鎮歸國。

  • 奪門之變,于謙悲劇命運的開始

“太上皇”朱祁鎮剛一回到北京,就被明代宗朱祁鈺軟禁在了南宮。在之後七年的歲月裡,朱祁鈺不但將南宮的大門上鎖灌鉛,還派錦衣衛嚴加看管,就連食物也只能通過小窗遞進去。為了避免有人暗中聯絡“太上皇”,朱祁鈺甚至下令將南宮附近的樹木砍光。被軟禁的朱祁鎮,日夜驚恐不安,生怕哪一天就性命不保。

然而似乎是上天眷顧,朱祁鎮歷經大難而不死,最終迎來了命運的轉機。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明代宗朱祁鈺劇照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一病不起,儲君之位依舊空虛,舉國上下人心惶惶。

一些投機者看到了機會,石亨、徐有貞等人率兵撞開南宮大門,跪倒在朱祁鎮面前大呼“請陛下登位”。“太上皇”朱祁鎮被迎往奉天殿即皇帝位,目瞪口呆的百官此時已無從選擇,只得接受既成事實。就這樣“太上皇”朱祁鎮結束了七年的軟禁生涯,再次登上了帝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擁立明代宗朱祁鈺即位的官員,遭到了血腥的政治清算,首當其衝的于謙以謀逆罪被處死並曝屍於市。如此一位臨危受命,捨己為國,為大明續命二百年的英雄就這樣悲慘地離開了,舉國天下都為他的死感到冤屈,然而於謙終究還是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于謙畫像

  • 功在社稷,于謙為什麼必須死?

1.徐有貞的一句話,讓明英宗朱祁鎮決心處死於謙

前面提到,在英宗被俘後,徐有貞鼓吹“遷都南京”,遭到了于謙的堅決反對。明代宗朱祁鈺被擁立為帝后,徐有貞因南遷之議不受重用,於是對於謙懷恨在心。後來徐有貞想當國子監祭酒,于謙不計前嫌向皇帝舉薦他。但明代宗朱祁鈺不同意,徐有貞懷疑于謙從中作梗,因此懷恨之心更甚。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後,並沒有非殺于謙不可,還說:“于謙實有功”。這時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朱祁鎮於是下定決心處死於謙。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徐有貞劇照

2.明英宗朱祁鎮從心裡懷恨朱祁鈺和于謙

朱祁鎮被俘後,于謙沒有直接去解救他,而是擁立明他的弟弟朱祁鈺為帝,讓明英宗朱祁鎮在北方自生自滅、吃盡苦頭!而且朱祁鎮歸國後,即被朱祁鈺軟禁南宮整整七年,期間朱祁鎮受到百般的猜忌、折辱。明代宗朱祁鈺甚至還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朱祁鎮長子),改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于謙也並沒有反對。這一切都讓明英宗朱祁鎮懷恨他的弟弟朱祁鈺,和擁立朱祁鈺即位的于謙。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3.有于謙在,明英宗朱祁鎮覺得自己帝位不穩

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明英宗已經遠離政治中心八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朝中的很多官員都是于謙舉薦任用的。明英宗朱祁鎮猜忌之心很重,在他看來於謙的影響力太大,如果於謙不支持自己的話,很可能自己的位置就坐不穩。為了自己能夠高枕無憂,明英宗朱祁鎮最終選擇除掉于謙這個“隱患”。

4.于謙為人剛正不阿,得罪了整個文官集團

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于謙為人剛正不阿,處事不夠圓滑,做官奉行的是“國法昭昭不爾私”原則,導致“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的被動局面。由於明代宗的信任,景泰年間的中央政府是以于謙為中心運轉的。雖然這種做法在當時很高效,但在文官眼裡于謙這就是專權。

于謙只是兵部尚書,並不是內閣首輔,無“宰相”之職而行“宰相”之權,這就是對文官體制的破壞。許多文官認為政府應該按照正常秩序運行,六部應各盡其職,不能越俎代庖。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明朝文官畫像

5.于謙效忠的是國家,而不是某一個皇帝

封建帝王都希望臣子效忠於自己,無條件地服從自己的意志,而於謙忠於的是國家,而不是某一個皇帝。“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擁立皇帝才能師出有名,這是為國。瓦剌要放“太上皇”朱祁鎮歸國,明代宗是不情願的。于謙勸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明代宗只好答應,這也是為國。然而一心為國,並不能得到封建帝王的信任和理解,反而招致猜忌,最終使于謙“喋血街頭”。

  • 假如自私一點,于謙本可以不死

“奪門之變”是在文官、武將、宦官三股勢力內外勾結下完成的,很多人認為這是于謙的疏忽。那麼于謙對此果真沒有察覺嗎?明末著名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談到:“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方石、徐兵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

其實半夜于謙就知道政變了,手握重兵的于謙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那麼他為什麼沒有行動呢?

為大明續命二百年,于謙為什麼必須死?此人道出了背後的真相

“奪門之變”劇照

說來滑稽,明英宗復辟竟是解決時局的最佳出路。

起初于謙等人擁立明代宗朱祁鈺時,並沒有要奪走明英宗朱祁鎮一脈的皇位。沒想到朱祁鈺貪戀權位,執意廢掉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此舉也讓他失去了不少人心。後來朱見濟夭折,明代宗一病不起,在無子的情況下又不肯復立前太子,致使人心惶惶、政局動盪。明英宗朱祁鎮人望尚在,而且就近在南宮,所以由他再度即位也就順理成章。

于謙以國家大局、國家社稷為重,寧可自己為國捐軀,也不願危害社稷安全。“公蓋可以不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如果自私一點,于謙本可以不死,但那就不是于謙的本色了,千百年後也許就不會有人傳頌當年的英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