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大明這個朝代,似乎很少談起在文學方面的天才。談的最多的可能就是那些小說家了。其實在那個年代裡,也有一些非常厲害的詩詞作家。只不過我們瞭解的比較少罷了。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談起的這麼一個人物就是一個非常傳奇,也非常有名的文學大家。

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他的名字就叫做楊慎,可能許多小夥伴都對於這麼個人不熟悉。他作為大明的官員最高曾經做過首輔的位置,少年時期就已經非常出名了,12歲的他就能夠寫出洋洋灑灑的篇章來。不僅僅是這個樣子,他還是個狀元。不過史上的狀元太多了,想要被記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到底有什麼獨特的地方,能夠讓那麼多小夥伴都記住他,甚至還有著學者說被他所感動到。其實他特別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少年時期的他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逸,出生在一個書卷氣息很濃的家庭裡,自己的父親本身就是大官。所以他能夠接受到的教育也是非常好的。可以說過上了小少爺般的生活,雖然家中富足,但他也同樣聰明好學。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很快的就會因為才學方面的能力被世人所知曉。12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寫出來非常繁複的文章了,也因為這個原因被不少人稱為神童。小編覺得這和他家裡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家中四代人裡面有六個都曾經高中過。這就跟家裡三個兄弟每個都是985畢業是一樣的道理。生活在這麼一個家庭中,教育自然不差勁。

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不過這麼一個有著名氣的大才子,日子過得並不順心。當上了狀元沒有多久之後,就因為禮節方面的問題和新帝展開了爭吵,楊家父子正好站在了新帝的對立面。因為這個原因,很快的就被貶了,這一貶謫就再也沒有回來的機會,硬生生的待了30多年。他被貶的地方是雲南,不同於現在的奇異美麗,那時的雲南還是非常荒蕪的,也充滿了危險。他也在這段時間中留下了不少作品。可以說這一段貶謫的時光是非常難熬的,可是他靠著自己心中的那些文學涵養忍受住了這麼一段痛苦的時光。

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若僅僅是因為這一件事的話,他其實是不會被貶到雲南這麼遙遠的地方去的。但是他偏偏和朱厚照有些不對付,天天說他不管政事,就曉得自己快活。新帝這句話聽了難免會感到一些不舒服。時間長了,雖然知道這麼一個人很有才華,但依舊不願意和他過多接觸。在小編看來,他書讀的多。但同樣也把他給讀傻了,太看重那一些禮節了。也正是因為這麼一個原因,讓當時的朱厚照對他產生了不滿。如果他稍微的靈活一點,也不會落得個這麼個下場,也許文人都是這個樣子,有著一顆非常剛正的心貶謫的因此有著被,時常會引起帝王的不滿,也因此有著被貶謫的命運。

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雖說帝王對他有著一些薄情了,可是他依舊想要將自己的工作做好。美每到一地看到百姓疾苦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和一些貪官們剛一把。路過昆明的時候還寫過海口行這麼一些詩,表達了當時地主們的一些不滿。並且還寫信告訴了當時的巡撫。從這裡就能夠看得出來他內心善良的一面了。雖然這個人也會發牢騷,說帝王對自己不咋地,有點薄情了,但總體上來說,他還是非常有趣的一個人。

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被貶謫了,沒啥事兒的,他也喜歡弄出一些“么蛾子”出來,比方說辦講學。在雲南這麼一個地方宣傳一下巴蜀的思想之類的。那時候的巴蜀思想這方面還是非常先進的。對於他來說也算是樂在其中了。也是由於被貶的原因,他非常的思念自己的家鄉,但始終不能夠回去還是非常遺憾的。一個這麼有才華的大家甚至幫助過帝王編撰永樂大典。老了卻只能有著這樣子的一個命運,還是非常心酸的。

他被稱為大明才子,曾編制永樂大典,卻沒逃過才子被貶謫的命運

在小編看來,他有著內心文雅的一面,但同樣也有著一個正常人所該有的思緒。70多歲的時候,他和這個世界徹底的告別了,留給我們的是無數首詩,以及他所做過的那一些事情。這麼一個有才華的大家在政治上的建樹並沒有很多,但是他在文學上卻留下了非常多的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