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前方到站:桐梓林站。”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提到桐梓林,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桐梓林地鐵站。而有老成都人告訴我說:桐梓林嘛,我曉得,以前嘞有錢人都住在那兒。
說來慚愧,來到成都這幾年,居然不知道桐梓林還是一個“富人區”。當然,現在要在前面加兩個字——老牌。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在以前(大概是十年以前吧)如果你是住在桐梓林,身上就會多一個“有錢人”的標籤。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來聊聊桐梓林的前世今生。

老牌富人區的“盛與衰”


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知道,成都有這樣一句老話:東窮西貴南富北亂。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那要從當時的成都發展說起。

那時候,在成都東邊住著大多都是(下崗)工人,收入並不高;

西邊住著是達官顯貴和在公司身居高位的人;

而南邊則住著企業老總和高端人才;

北邊因為有火車站、汽車站、荷花池等人群聚集場所,人流量大就難免會有摩擦與衝突,所以亂。


換一種說法或許更好理解,那就是:東邊住工人,西邊住貴人,南邊住富人,北邊住閒(歹)人。而這老話中的“南富”,就要從桐梓林說起。


1985年

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設立,位於錦江賓館西一樓。此時的桐梓林還是一片田地。

1992年

成都奔馳車輛只有一千輛左右的時候,也就是成都人經濟並不高的時候,在人民南路開發的錦繡花園驚豔亮相。

1993年

總領事館搬遷至人民南路四段。


當時一句“開奔馳車,住錦繡花園”的廣告詞在成都打響,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沒有記錯的話,當時大部分人的經濟都在幾百元左右,而錦繡花園便以5000元/㎡的高價奠基了桐梓林富人區“鼻祖”的地位,吸引了成都第一批富人。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為什麼要提領事館呢?

因為它與後來桐梓林的發展多多少少有絲關聯。
就在領事館搬遷後,逐漸有外企開始不斷湧入桐梓林,同時多了很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因此,桐梓林也變得洋氣起來。
也許正是因為有外國人,桐梓林後來的建築都是歐式風格,華麗且不失浪漫。不過,也可能是當時富人對歐洲建築的偏愛吧,嚮往著另一種生活方式。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為了讓桐梓林的生活方式更加豐富,提升居住舒適感和可觀性,2006年,“歐洲風情街”修建完成。
紅磚鋪路,歐式建築群,詮釋著城南城市風貌的多樣性,也讓桐梓林的國際範再度提升。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順便提一下,初建成的風情街路面是紅磚的,但因為有車輛駛過時不僅有刺耳的噪音,非常擾民且紅磚也經過反覆碾壓破損嚴重,在2013年經過改造後,才有了我們今天才所見的瀝青路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桐梓林被後起之秀神仙樹和浣花溪、麓山的風光所掩蓋,富人們開始搬離這裡。
雖然桐梓林的風光不再,但房價依舊很高。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曾經的桐梓林,是富有且張揚的。怎麼張揚?這麼說吧,在鼎盛時期的桐梓林,路邊停著的都是林肯、保時捷、凱迪拉克、法拉利等豪車。住在這裡的人,起步就要高一些。


不過現在的桐梓林低調了很多,但隨著時間沉澱下來的氣質與地位卻無可比擬。
時至今日,桐梓林依舊是外企與各國領事館青睞的地方,洋人來成都落腳的首選之地。

藏不住的“國際範”


從桐梓林地鐵口出來看到的歐式大門,便是傳說中的錦繡花園。
它沒有了往日的輝煌,甚至看起來有些老舊。可不知為什麼,一來到這裡,就有一種化身富豪的感覺。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走在桐梓林的幾條街道上,你會發現這裡的建築風格與其它街道格外不一樣。尤其是有著成都最美街道之稱的——“歐洲風情街”。
它是桐梓林社區的標誌性街道,洋派的建築風格讓“歐洲風情街”成為成都的一張國際名片,火遍網絡。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路邊的雕塑,牆上的裝飾與壁畫,都提醒著這裡的高級感,大氣又有格調,而且無論是餐廳還是酒吧都是十足的歐洲風。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沿街的露天茶室各有風格,日式、韓式料理又或者泰國風味,足不出“蓉”就能吃遍全球美食。

抬頭看到的屋頂都是歐式風格,而且還有各種高檔小區。錦繡花園自不必說,還有世紀錦苑、中華園……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除了餐飲娛樂,在桐梓林東路有一片綠牆,轉角處就是英語角。每週五的晚上,這裡會有一些外籍人練習口語哦。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在桐梓林英語角廣場,還有雕像、共享書屋……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幾條街道上的標識印有中、英、日、韓四國語言,店鋪也幾近是中、英雙語命名。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但說起桐梓林的名片,除了充滿異國他鄉的歐洲風情街,桐梓林社區同樣值得一提。
以前看到外國人我們會好奇,但現在已經是習以為常,尤其是在桐梓林則更是普遍,甚至會有種誤入外國街頭的錯覺。


據相關資料顯示,桐梓林社區是成都市近20年來外國人居住最為集中的地方,有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迄今為止,有4300+外國人。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桐梓林社區擁有成都市首家“外籍人士之家”——桐梓林境外人員服務中心暨公安出入境服務站。
身處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的社區,經過耳濡目染之後,英語水平也會直線上升。因為在桐梓林的英語角,這裡說英語的人,除了外國人之外,還有學生、老人。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看著大爺大媽們與老外毫無障礙的交流,大有一種深藏不漏之感。
建築、店鋪、街道裝飾、路標……,桐梓林的每一處體現著濃郁的歐洲風情,藏也藏不住!

桐梓林:一種生活方式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外國人會選擇安家桐梓林?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選擇在這裡落腳?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不得不說,在桐梓林生活的人,那份快樂你體會不到。因為這裡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在教育、醫療、餐飲、商務、金融等方面都是面面俱到,處處都體現著桐梓林的魅力所在。
首先是地理位置,從地圖上看,桐梓林東起科華中路,西至新光路,南起中環路火車南站路段,北至二環路南三段。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地圖有點複雜,那就簡單點,就是這樣的↓。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從圖可以看出,桐梓林社區東起人民南路四段,西至新光路,南起桐梓林南路,北至二環路南三段。這個社區,可以說是位於桐梓林的最佳C位。
再來說交通。無論是地鐵、公交,還是自駕去機場或是去市中心,交通都非常方便。雙流國際機場高速主城區出入口、天府國際機場18號線、地鐵1號線、二環路聯動整個區域。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地理和位置都說過了,那就再來康康周圍的環境吧。高檔酒店、餐飲、醫療、大型購物場,以及商務樓和銀行,樣樣不缺。
餐飲
無論在哪兒生活,飲食都是絕不可少的存在。在桐梓林有路邊小吃,也有高檔的飯店。不管你想吃中餐還是西餐,魚還是蝦,這裡都能滿足你!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酒店

凱賓斯基飯店、成都富豪首座萬麗酒店2家五星級涉外酒店。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醫療

周邊的優質醫療資源也不少,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銀行

桐梓林周圍有多家銀行,除了在歐洲風情街上的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以外,周圍還有中國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商務樓

這樣現代化、國際化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高端商務樓了:凱萊帝景、觀南上域、上善國際、首座。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商業圈

如果購買生活所需,還可以去家樂福、宜家、玉林生活廣場、歐尚、蘇寧、仁和春天等大型購物商場。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教育

住在桐梓林的人,根本不用擔心學校的質量問題,因為這裡的學校教育很國際化,教育配置相當高。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總之,桐梓林的一切都趨於國際化。這讓人能夠很放心的居住,不用過分擔心衣食住行上的麻煩。
而除了硬件設施,桐梓林社區的服務也同樣讓人信賴。除了外籍人士之家,社區的鄰里中心更是給外國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國際化的社區與服務,讓外國友人們感受到成都的包容和開放,更給了他們“家”的溫暖。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外國人選擇桐梓林吧。
而那些在這裡租房子的和打算安家的人,大概是因為桐梓林既有小資生活又可以充滿煙火,既有異國風情也不失本土風采,是走向世界的一扇門吧。
從一片農田到富人區,再到如今的國際化,桐梓林的變遷像是人的成長過程。而每條街道都會隨著時間變得老舊,而它所承載的是城市的變遷與生活痕跡。
所以桐梓林的一路變遷,也是一代人的記憶和生活軌跡。

沒有了曾家喻戶曉的富人區標籤,“桐梓林”還剩什麼?


有些人從出生開始就不用擔心以後的人生,過著小資生活,也有些人以外來人的身份住進來,過著格格不入的煙火生活。
走在桐梓林的街道上,你會看見生活的兩面。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詮釋著對生活的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