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尋甸甸沙鄉:小產業爭創“五新”級扶貧車間

雲南省尋甸縣甸沙鄉地處尋甸中部,距縣城35公里,於1980年成立,是全縣建鄉最晚的鄉鎮,全鄉國土面積206.53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79個自然村,居住著漢、回、彝、苗四種民族,共有5896戶20435人(農村常住人口5749戶20074人),是一個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鄉鎮,全鄉9個行政村中有8個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發生率曾一度接近50%,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全鄉上下聚力脫貧攻堅,奮力決勝小康,目前現有貧困戶已全部清零,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在甸沙鄉依然突出,這部分群眾的增收問題成為了脫貧攻堅的困中之困、難中之難,他們或因缺勞力、缺能力、缺文化外出務工難,或因家中勞力外出“掙錢”而留守家中顧老扶幼,往往收不抵支,為鞏固脫貧成效,就近就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甸沙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縣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以就業扶貧工作為抓手,大力開展扶貧車間建設,吸納貧困戶參股、務工、學技術,貧困戶能足不出戶增加收入,學習技術,增強本領,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截止目前,全鄉共有產業專業合作社9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79戶6522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尋甸順彤編織袋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促創業、穩就業的公司,更是群眾口中都爭相傳頌的小產業“五新級”扶貧車間。

因地制宜,引進符合地方新產業

甸沙鄉海尾村屬於清水海水源保護區,轄區內不能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及其他會對水源造成汙染的加工類產業,為既守護綠水青山,保護水資源環境,又幫助群眾謀發展促增收,甸沙鄉黨委、政府多番探索,努力尋找適合“特區”發展的新型產業。2017年,鄉黨委政府抓住武倘尋高速公路從甸沙過境,高速公路工地需要大量編織袋這一有利契機,把在省外開辦企業的本土企業家“勸”回本鄉創業,在甸沙鄉海尾村委會海尾村內建設尋甸順彤編織袋有限公司,把就業崗位設到群眾家門口,形成由地方政府主導,鄉土人才經營,村民就近務工的良好氛圍。

創新思路,探索企業發展新模式

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福。為帶動更多群眾致富,順彤編織袋有限公司向所在黨支部申請以發展產業脫貧的方式帶動貧困戶致富,探索以“黨支部+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和“企業+貧困戶”的幫帶模式運行,村委會積極帶動,將勞動力強有一定技能的人員推薦到車間工作,勞動力弱、無法外出的人員幫助居家就業,村委會人員上班主動把廠內待處理的半成品送到村內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家中由其加工,下班又去幫她們把加工處理好的成品運送到編制袋廠。在新模式的運行下,鄉內的留守農民就近就業增收了,企業用工成本降低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居家就業,開創務工增收新路子

尋甸順彤編織袋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企業車間內每天從事加工生產的人員有100餘人,送出來群眾在家加工的有300餘人,甚至更多。因此在甸沙集鎮周邊,我們常看到這樣一道亮麗的風景,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門口擺滿了綠色的編織袋,青年、老人、婦女、甚至是兒童都在忙碌著處理未處理好的編織袋,村民們居家務工,既照顧了家庭,又賺錢增加了收入。建廠以來,編織袋公司每年都帶動12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 年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

因崗施訓,拓展培養人才新途徑

充分利用扶貧車間在群眾家門口的優勢,把企業培訓課堂延伸到貧困村,把群眾培訓需求帶回車間,針對扶貧車間所需技術開展技能培訓,幫助群眾掌握技術,培育儲備一批技工人力資源。2019年,共開展種牛養殖、辣椒種植、桑蠶種養殖、手工編織等培訓10餘期,培訓群眾600餘人次,為群眾務工增收奠定了堅實的技能基礎。

典型引領,“戰役”增收取得新成效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民無法外出務工。尋甸順彤編織袋有限公司在取得復工復產條件後,於2月23日迅速復工復產,盡力滿足群眾就近就地務工需求。復產後,車間內共有工人91名(建檔立卡戶41人),在家加工的農戶230戶(建檔立卡戶159戶)。公司做實做細疫情防控措施,每日監測體溫,人人佩戴口罩,進出掃碼,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普及,教育引導員工及其家人做好自我防護。順彤編織袋有限公司的復工復產為甸沙鄉2020年經濟復甦開了頭,領了路,也為今年的脫貧攻堅工作開了紅,揭了彩。

在下一步工作中,甸沙鄉將加大對扶貧車間的扶持力度,推動扶貧車間科學化、規範化運行,確保甸沙鄉“三無”就業困難人員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同時拓寬思路,大膽探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探索一條獨具甸沙特色的創業就業道路,為聚力鄉村振興,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