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修煉的中、鬆、圓、空

陰陽交合道自更生,文武一道妙用無邊。太極拳

“以武演道”,此道乃陰陽運變的太極妙道。演道的歸宿是“修文合道”,此道是清靜無為的無極大道。這一動一靜的太極、無極是宇宙的“真常”之道。太極修煉就是從這真常中討到了健身和益壽的真消息。王宗嶽在三豐祖師《太極拳經》後注言:“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英豪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李派太極拳創始人李瑞東老先師也曰:“太極拳為修身第一要法,故為修身實技,不單以武花小技稱能也。其中義理淵深,奧妙難窮,不但為武備之祖,更為文修之真傳也。”這“文武一源”、“練武歸文”也就規劃了李派太極“練太極歸無極”的總程式和“動靜兼練”、“性命雙修” 的總規範。動盤“以武演道”,靜盤“修文合道”。練武歸文文武合真。應該說《祖師歌》綜合了李派太極修煉的精要。歌曰:

本門祖師是三豐,煉氣歸神奧理通。

接衍軒轅真道脈,詳推太極運神功。

參悟人天合一理,陰陽顛倒周身行。

八卦五行隨機轉,靈活玄妙是真宗。

《祖師歌》是頌祖歌,實際上又說明李派太極拳的丹脈真源和內功真機。就是本於此歌,才又衍生了李派太極之外太極、內太極和真太極的三歌訣。外太極即動盤太極拳,其訣曰:“半個圈似月牙,三字訣上下插,顛與倒不離家,反覆此亂如麻。”從而提煉了行拳的精要。內太極指靜盤三式(立坐臥),其訣曰:“呼吸氣真太極,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河車靈三寶聚。練神功成妙技,莫枉傳多仔細。”從中確立了靜功修煉的竅要。真太極即心法,即意念變化之法,是導氣循經、貫通內外、和其形神的真使者,是決定悟化精深、徹通人天、凝鍊真功的開拓者。故稱心法為“萬法之母”。其訣曰;“四維著一力,虛空雷霹去。萬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氣。”以上三訣是《祖師歌》的行功細則,既一生三,又三歸一,乃應對《祖師歌》的一曲三重奏。訣訣妙理玄機,句句言簡意賅,是行拳做功的經要和指南。李瑞東老先師曰:“以誠名本,以致修功按部位層次練之,一步自有一步功效,一層自見一層神理,非尋常俗儒所能知,更非近來武夫所能聞者矣。”那麼這層次、要點又當何論?為此,筆者多受張紹堂先生教誨。以下,謹以紹堂先生的文理框架試以成文。

張三丰祖師在《太極十要訣》中指出:“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這就是在說,太極修煉當以行拳練形起步、以練己練有開始,建立強固的命功基礎。這樣從動功而靜功、從有為而無為盡修其性,方為動極歸靜、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活而不頑的真次序。欲得太極拳精髓須明太極妙理。故三豐祖師又曰:“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李瑞東老先師也說,太極拳“本理以造勢,即勢以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此四者乃一貫之理。”又說“不練理則理不通”,“不知理徒練勢則勢不真”。理不通猶如“一船無舵”,法不明則如“盲人騎瞎馬”,故說“理以導向、法以指路”。太極拳精之於功奧之以理。太極妙理即天地自然的生化之理、即陰陽圓和的、辨證唯物的轉變運化之道。李瑞東老先師筆錄《太極說》曰:“大之莫載,小之莫破。無始無終,無上無下,八卦九宮,縱橫交錯。今古參前,乾坤在座。”對應太極陰陽之運變,至有太極拳虛實、動靜、開合、剛柔、蓄髮、吞吐、進退、顧盼、粘離、上下、左右、形神、性命等等陰陽關係的對立統一和轉換。在理念上至於如何開啟太極功夫這一法門,三豐祖師曰:“大道從''中''字入門”,“中”,即打開太極博大精深殿堂的金鑰匙,其實又是貫穿太極修煉始終的主軸。即以“中”而入,又以“中”而行,再以“中”為歸。無“中”不成太極,故太極修煉始終持“中”而行,曰“中道行”。太極修煉以“中”立本,方有“松”、有“圓”、有“空”的精進。而中、松、圓、空即李派太極拳功層次的重點、綱要或路標。

“大道從‘中’字入門”,那麼,“中”是個什麼概念?先賢說陰陽和太極,太極即是“中”。不錯,其形就如“中”。因為無極順而生太極,太極逆而歸無極,太極受控於無極,所以先哲又說:“無極者,真‘中’也。”此“中”真空又為萬物之宗,又為修煉歸處。“中”在天謂無極,“中”在人曰元神,“中”在功謂大軸中脈、元始祖氣之竅、黃庭正位。大道即“中”,“中”即大道。從物象而言,輪之中曰軸心,圓之中曰圓心,球之中曰球心,人體之中是腰脊,這些中心就是核心。其實,萬事萬物都有一箇中心,靜則依中而立而存,動則依中而行而變。萬法萬象生於中,千變萬化不離中。中作為萬事萬物及其自然規律運化的依賴中心,是無偏無向的中正之理。中者公,公者平,平者正,正者通,通者和。既使世間也無不尊崇中正之品、公道之行,人心也是向中也。過與不及必失其準,俯仰偏倚必失其衡。“衡中準”一體,失準失衡必失於中,失中即謂“出規離道”,所以說失準必錯、失衡必過。道,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等。無極大道的這些特徵充分反映了道體、道質、道性、道風、道韻之本能。認識了道的實質也就悟透了“中”的真意,悟解了中的真情也就通解了道的實質。所以,太極拳堅持“中道行”,即依“中”明理明法,層層剝解,步步見功,以至依“中”行拳做勢,緣“中”行功和氣,本“中”靜心歸神,從而確立了太極拳中正、中和、中定的行功要領。中正在身以調形,中和在機以調氣,中定在心以穩步,“三調”相融,歸一和中。

㈠中正

中者公,公者平,平者正,至中至正。中之以心神,公之以德性,平之以浩然氣,正之以身形,正心正氣而正身。中正,天道之原性,人道之至理,行拳之竅要。在古今諸多拳經拳論中,不乏“立身中正”、“尾閭中正”、“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等一類術語要言,而且都是突出從“中”悟道而強調中正之理,把握調身要領。太極拳依法練有練身練理,首起第一即要求立身中正。欲得中正,首先即頭頂、腰脊、尾閭上下自然一線貫穿。此初練是以有形立軸為中,從而確立“身中之中正”。進而頭頂掛天心、尾閭插地心、中間貫腰心,“三心”上下一貫,再成“不身中之中正”,從“身中之中正”到“不身中之中正”,是心意主導功用不斷加強、意境不斷開展而心連天地的境界升發,都在於牢牢確立“腰為主宰”這一機要。而一身如球,五弓合一,頂虛領、尾閭插,中間一線貫腰腹,此一中線乃是中脈,由脈歸點乃黃庭正位。這是在形體中正層層基礎之上的中正質變。而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塌腰落胯、斂臀圓襠等等,都是立身中正的身法細則,而且又都是神意。中正而安舒,方“支撐八面轉換八方”,“立若平準,活似車輪”,“上下一條線,任憑兩手轉”。

立身中正之要牢持三點:

1、虛領頂勁。意向上,神立泥丸,頭頂自然上領,虛領自然而虛靈。在形,乃下頦微收照應喉頭,從喉分經兩耳根、上合頭頂百會,如一線上提,一身如吊空中,故曰此頂勁之勢為“頂頭懸”。頂碗練拳,意就在此。頂虛領、神貫頂,如日當空。從而確立一身核心和真中,為中正首要而統領一身。頂一虛領則精神提起而統身松沉垂中,自有清升濁降、陰陽顛倒、心氣相交之情。虛領成而虛靈得,致獲神清身輕、步穩手活之益,恰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2、尾閭中正。斂臀圓襠,尾閭前卷,尾閭自成下插之狀。“尾閭插”與“頂頭懸”上下呼應,確保一身重心垂中而無偏,進而確立尾閭之中正。身之轉變、步之轉換,定向轉規,全賴尾閭活轉,恰似一船之舵。頂頭懸、尾閭插,意貫上下,腰脊鬆開、節節虛對,是為中正又一機要。針對尾閭,紹堂先生曰:“定如插地三尺,動如播地三寸,”拳經也曰:“尾閭擦地走,中定不離土。”五行土居中,身在天地間,便得中正位,“尾閭中正任周旋”矣。

3、腰為主宰。腰脊為一身樑柱,其間為督脈所貫而總督手、足三陽經。而且腰藏命門,內連兩腎而通氣海,外接脊髓而上絡腦。不僅為撐身之樑柱、動轉之總樞,而且尤關一身之康泰、四肢之靈健。命門,腰之心乃生我之地、亡我之戶。“腰為主宰”,絕妙結論。故《太極十三勢歌》叮囑曰:“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輕鬆氣騰然。”拔背以虛懷,松腰以舒腹。如此,方腰活脊正,周身自有主宰。從而統領一身、上下相隨、左右相系,輕搖以松肩,幹動而枝搖,胯漆足肩肘手隨身活轉,一體如輪、圓轉如意、變換適中、渾然一體,處處自然。

中正,乃天心、地心、腰心上下一貫,為天地人三才歸一之意,由是佔定天地運變之機。把握以上“三心”,穩操腰頂尾“三要”,久而久之,一身中正全儘自然。腰頂尾為人身三盤,所以拳經曰:“上盤神不領,一身不輕靈;中盤沒有腰,攻守不得要;下盤無身投,進退掰蒜走;三盤成一體,龍虎象自全。”其實,中正的要中之要,唯神意常存而得中正核心,全體有主、兵將成陣。虎步龍行,靈變自然。

㈡中和

中者恆靜,無規律可言。所以心歸中而安,身歸中而正,氣歸中而和,故曰“至中至和”。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二氣和於中曰“衝 ”,“衝氣”即中和之氣,或曰“中氣”。陰陽二氣歸中而親合圓融即為“和”。這陰陽中和即為太極。陰陽平衡而合和,在天則風調雨順,在地則物阜年豐,在人則心泰體康,在人間則順達祥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就是這陰陽中和的太極運化才構成了天地自然的總規律和化生萬物的總生機。這無限風光、萬千氣象都是太極的自然妙生,又是人和萬物賴以生存的必須條件、客觀自然。偉大的祖先創造了古老文明。這太極哲理是宇宙自然、天地萬物的運化大理。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永恆地調控著天地自然、

太極拳修煉的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中和之理。它以拳之虛實、開合、曲伸、剛柔、快慢、起落、奇正的七星變化,功於陰陽、神氣、形神、氣血、臟腑、呼吸、性命的合和,圓融有極合太極。而且是層層合和、歸攏向上、直至“金字塔”尖,練命歸性。即所謂“合太極歸無極”。太極拳借勢用意,以意領氣,合和二氣,運成氣機,是為生機,又為身機之本。故說“氣壯身壯,氣絕身亡”。氣為生命之本,和氣是內功太極拳的根本特徵,所以才有太極“重內不重外”之說,以說明內功是主,外拳是次,本末相依。作為命功內含的太極拳是理法必須的載體。唯借勢而運氣,借氣以生機,藉機以達理,明理即是功,以凝練真氣,強固命本。人體之氣要由“天玄”、“地化”之氣來做補充、以混“人元”之氣。氣的代謝主要由呼吸來完成,並由丹田來調控。而丹田乃“天玄”自然之氣、“地化”水谷之氣和人元之氣的聚匯之區,是生命根源和太極原動之樞,又是凝練生命真源之爐。所以行拳做勢是以丹田鼓盪來調控呼吸,並以逆腹式呼吸(胎息)來調控動靜開合、虛實柔剛、吞吐張弛等。一吸一蓄一屈一靜,乃一氣混元,隱寓萬法而不露;一呼一發一伸一動,乃陰陽即判,顯法垂象而不藏。一柔一剛一陰陽,一吸一呼一太極。調氣者調息也。呼與吸之間之停曰“息”。也即太極象之弦,乃呼與吸的轉換之機、中和之媒,包含了呼吸的全息。氣弱則息短,息短則氣促,平和呼吸則困難。氣滿則息長,息之越長則呼吸越和。呼吸細勻深長,深吸深呼,氣貼脊背,吸氣入骨,氣則靜和,相機越靈。如此意領氣行,勢機和於氣機,氣勢同步,行雲流水,舒展自然,倍享和和美美妙韻,功盡涵養真益。

意內領而為氣,意外顯而為拳,一呼一吸一開一合,內外相應,合機共運,內調中和之氣,外結平和之緣。本此中和之意,紹堂先生曰:“丟不對頂不對,不丟不頂對;沾不對開不對,若即若離對;浮不對重不對,輕靈松沉對;拙不對僵不對,圓活自然對。”至中至和,中和即太極,生機在其中,活法在其中,玄妙在其中。

㈢中定

身正氣和心安神定,依中穩步立身謂之“中定”。中定為五步之宗,其表是穩步,其裡是安神。故說中定先定心,包含了動中求靜、練中有修的內功真諦。唯有心安神定方身得中心,步得重心,身正步穩而泰然屹立。這心安身定則是無私無慾之淨、心地坦蕩之平、浩然正氣之公、清靜純真之樸共成之。黃帝“提挈天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一言盡矣。

人,五行之行,八卦之象。太極拳“手分八卦,腳踩五行”,就是依人這一陰陽之軀妙合天地自然之機,以八卦錯綜變化、五行生剋平衡而圓融有極、平和陰陽,一體太極。“棚捋擠按採列肘靠”之八法合於八卦、八門奇變之機;“進退顧盼定”之五步合於五行、五氣生克平衡之情,合應易理變化。正是依此“八法”、“五步 ”才構成了太極拳的“十三總勢”。五步“進退顧盼定”密應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土”居中而統“水火木金”;五步“定”為中而轄“進退顧盼”。“三五 ”連珠一圓中。所以,“中土不離位,萬變不離中”即是步法要則。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都依中定而變化,於是才保證了靜中求動、動中求靜、雖動猶靜及其拳含功、功含拳、拳功相融的法則細施。而且使拳勢變化都在心定步穩的基礎上沉穩而輕靈、氣和而暢通、運化而入微、松靜而安舒、協整而自然。基於這中定的“衡中準”而變步“動平衡”,步雖千變萬化而絕無失中、失重、失足、失機之弊,也不致散氣、失意、驚心、亂神之咎。中定主宰五步,五步又在驗證中定。

圓活在手,輕靈在腳。步隨身變,身隨步移。中定為五步靈活之本,五步為三節神妙之根。依中定而活步,再靈活也穩定。妙化一身,步是根本。故有“拳打三分,步打七分”之諺。諸如此類訣語著實不少,比如:“手比藥箭身比弓,消息全在後腿蹬”,“打手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等等,既說明步的重要,又說明“ 手足之情”。三節協整,手足相應,手助步穩,步幫手巧。這“情同手足”本是自然。但是,“顧手不顧足,打拳不說步”卻是普遍存在的流弊。李瑞東老先師的《初練所忌》會給人以全面的啟導,現錄於下:“夫初練者,受教之始,宜端正趨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專、眼不顧手、手不顧足,此謂之‘盲練 ’。尤忌身形不活、手足不隨即用拙力。蓋用拙力者,乃欲顯真力也。殊不知力與氣連而氣與身通,豈有身形不活、手足不隨、處處尚奪力而能顯力者乎?此謂之痴練。如欲避免上述之病,練時唯平心靜氣、注目凝神,輕搖之以松肩,柔隨之活其身,徐行之穩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穩,然後鎮頭領氣,以氣催力。力順遂而氣自流通,氣流通而力自沉重。由是本所學之拳術時時演練,切勿間斷,務求純熟。熟則眼到、手到、足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步之不穩,步之不隨,步之不活,一切都是枉然。

中定統五步,平中準。內養精氣神,外圓身手步,內外歸一。靜定安詳,無極之態,無法之形,但寓存著動靜全息,隱藏了萬法之機,卻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一動即法”的萬妙出處。故紹堂先生曰:“靜定乾坤大,展動萬法生。”靜定藏妙而未顯,中統五步成奇變,這就奠定了“八卦奇門任我移”的奇變之基。正如紹堂先生所云:“一身輾轉不離中,周身無處不太極。太極圍繞中定運,萬法皆由中定生。”

中正、中和、中定,彼此不離,相輔相成,其中隱藏了合內外、合形神的真意。三者統歸中而融於神。太極拳行功強調“隨神從意”、“意領氣行”,這種借勢通化氣機是以無形馭有形、促成內功的真機。神為中,縱然身體稍有俯仰或偏倚,但仍不失“動平衡”,此乃“中正之偏”,仍不失自然。傳統認為,神為理為光,心為機為音,意為法為色,統曰神心意為拳功“三魂”。人不可無魂魄,拳不可無神意。所以說“勢斷意不斷”、“勢斷而意連”、“隨神從意即自然”。

在天曰空,在人謂松。太極拳練人體之松融,效天空之虛空。松乃太乙練形之功。中是功,松是功,都是太極拳必須的基本功,而且都是內外兼修的悟練過程。

太極拳之松,是在中正、中和、中定基礎上和意清、心安、神定統領下的通身疏沉和融通。但絕非常識中的無機鬆散或鬆懈。松與緊相反相對。緊乃“密集緊湊”,故說“不緊即松”、“放開即松”、“舒展即松”、“自然即松”。松乃靜之體、和之象。唯靜唯松,故曰“松靜”。松是內外全松,心安神靜曰“內松”,中正安舒曰“外松”。唯以內統外方通身全松,成就真松。正所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也。松則意不強用、勁不努使,似有若無,若即若離;身正氣和,融融和和,一氣浩然,從而漸明一身脫換之境。松,關竅開、脈絡通、氣血暢,意領氣行而運化入微、化解陰質、凝練真氣、造化內功,從而體證“融通致化”的妙用。松,肌舒皮展、節開筋馳、毛竅皆開、氣連天地,大開融通新境域,從而悟覺渾然人天之妙致。如此松融一身,和其形神,太極拳才不徒手舞足蹈、勞而不獲、荒廢光陰。松功即成,緊在其中;由松入柔,至緊至剛。鬆緊、剛柔,皆陰陽互濟,極化互反,本是自然。這動靜、虛實、柔剛、圓方,其實都是“鬆緊”的正解,都是混一理象的紛呈。從而合應太極妙理而全其武道,成其真用。恰是:肌松皮舒身靈便,節開筋長力增加。

實踐起來,松功又包含了松沉、松靜、鬆柔等內容。

㈠松沉

太極拳無一不重視松功及其養怡大用,而且突出松沉。有人還為松沉而辯解,結論是:要松不要沉。其實實踐體證說明,不松則不沉,不沉則不松。故說,即松即沉,即沉即松,松即沉,松沉相因,相輔相成。切記這松沉之體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陰陽道體而不是一個寂死之物。身松則脈通,脈通則氣暢,氣暢通而力自沉重,這是自然。頂虛領自虛靈,氣下沉自沉實。上領下沉而陰陽顛倒,心氣交合而水火相濟,這氣沉丹田切莫小視。松沉和虛靈共存,陰陽相照,相反相成,都為神意所統貫。這就猶如攜領提衣出洗盆而衣水俱下之情,都是自然。太極拳虛領頂勁、含胸拔背(至於舌抵上顎、提肛及其功用,在此不論)乃向上之意外,而沉肩、墜肘、坐腕、塌腰、落胯、溜臀等等身法要領之沉、墜、坐、塌、落、溜等無一不寓下沉之意。這正是太極拳無式不打沉勁的由來。就其整體而言,乃頂上領而通身下沉,一領全沉,上下對抻。上部空松下部沉實,空胸實腹,恰如“不倒翁”之情(但絕非“不倒翁”之頑實和頑空),自然妙成空松沉穩之效,神氣相感、心腎相濟之用。上部空松以盡虛靈,動靜剛柔以盡活用;下部沉實全盡衡準,步履堅實虛實分明。步動輕靈是沉穩下的輕靈,沒有實足之沉穩,也就沒有虛腳之輕靈。兩足虛實分明,至成沉穩和活步的根本。足得中正、重心而沉穩者為實,足依實足活變者為虛。實足落地生根,植地如樁,五趾抓地,固若磐石,支撐八面。從而虛足轉換八方,舉步輕靈,落如履冰,步如貓行。及至虛實靈換,自成“行雲流水”之情。一經純熟,從“有虛實”而至“無虛實”,是“練有歸無”的一重境界。其實,此無非無,乃無藏妙有。“實無實,虛無虛,虛實靈換神不知”。如此,這虛實靈換莫測之情就不止限於兩足,而是周身太極、處處妙機,虛實變換都是莫測了。松沉功夫盡善,腰部基礎牢固,下盤功夫與日俱增,太極拳修煉便可慢慢登堂入室矣。

㈡松淨

松者,一身內外疏沉融通;淨者,心地明潔清淨純真。包含了身正氣和心安神靜的心性修為。心淨方心靜,心靜則身輕。如此內外相合,松淨相因。不淨不靜,既淨即靜。淨是前因,靜是後果。松者靜之體,淨者心之功。太極拳貴靜,因為真功心神在靜中。太極拳即動中求靜,練中求修,借勢行氣,造化內在。那麼這一造化內在的工程師就是心意。所以太極拳無一不講究“依法用意”、“用意不用力”的心法大用而充分利用這一內功真機,甚至將太極拳概括為“意識運動”。為此而強調 “心誠念專”,“心無俗慮”,“意無妄念”,更以“一念代萬念”,“得意忘形”突出一“淨”。淨是心功,是內功特徵的心性修為。心不淨則神不靜,神不靜則志不明,如此就如亂兵無帥,不成營衛。太極拳靜如動,動如靜,徐行慢運,既在於充分用意而發揮其循經暢氣、運化入微,更在於激發潛在、聚精、固氣、凝神,積功聚能。淨心之功,功在心靈處。它是清心毒、除心汙的淨化身心之功。由是養大德、樹正氣、揚善風,合於中正之說,密應清靜道性,美化純真心靈。這才是太極拳的修為實質,松靜的功用。而“松靜自然”就隨之而然。

太極拳行功,凝神聚念,是以“專心用意”而說淨。因有意在內,故非“純淨”或“真靜”。唯“一念不存”方為真淨,“一心不動”方為真靜。這無意之論即“無為”之說。其實,拳本是有為命功,無為既不實際又不可能,更不應該。修至無極的無為之境,其實都是積極有為的結果。拳至純熟,而意若有若無、若即若離足矣!動則有為靜則無為,動則有極有限,靜則無極無限。無中萬有,萬有萬妙,萬妙萬益,養用兼得。但是這無思無慾的無為之妙,唯依靜功而無他。

㈢鬆柔

松者靜之體,松乃柔之母。由松入柔,唯松成柔,鬆柔相連,故曰“鬆柔”。鬆動即是柔,內勁綿柔。自然大道空而柔弱,所以,先賢多以水來說明此一道用。水,柔而不爭,處下涵蓄,隨形就勢,隨方就圓,輔應萬狀,其性柔和自然;水,以柔克剛而刀難斷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如此恰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柔弱勝剛強”,體性至柔其用至剛,體性至弱其用至強。“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這都是明示陰陽轉換、理窮必變的大道自然之理。太極拳空松用柔,極盡涵養,兼容幷蓄,以合道用。柔者柔綿但非軟癱,意氣內貫,乃柔中寓剛,謂之“陰中陽”()。既使柔極而剛但非拙非僵,乃剛中含柔,謂之“陽中陰”()。剛中無柔不為堅,柔中寓剛乃純剛。柔為順剛為逆,剛以直髮為逆進,柔以圓化而順遂。柔中寓剛,曲中求直,至成方圓。太極拳用以鬆柔,乃取法柔生、趨強之利。唯借鬆柔,才可最有效地“以外引內”、“以外應內”;依其柔順流暢而為導氣循經、造化內在、涵養真功創造條件。而且,鬆柔圓活自然、其象周全,寓透靈應妙化之利。柔以圓纏之妙而“沾連粘隨”,又以順遂之能而“不丟不頂”。活在圓環,妙在圓纏,貴在圓通,即柔即圓,圓活柔順,總佔先機。故而,李派太極《十三丹》訣雲:“柔軟功夫第一宗”。

對於身法的鬆柔要求,李瑞東老先師有句原則要言:“身如長蛇,腰如皮條”。而“纏繞捻擰裹定”之身法六要又是這一鬆柔象徵的具體要求,從而形成李派太極拳的身法特徵。纏在手腕,繞在手臂,捻在雙足,擰在腰胯,裹在雙肩。而定即中定,千旋百轉不離環中。如此,節開筋馳,腰為總樞,一動全動,一轉全轉,節節活轉,動動成環,環環相連,一體蛇纏。而沾連粘隨、引化擦蹭、進切欺靠,全在鬆柔圓纏中。這至簡至妙,就是順其自然,這自然就是鬆柔,就是圓活。至於健身大用《概述》中已有介紹,此不多論。

松乃靜之體、和之象,松的實質即是靜,是心安神靜。松沉、松淨、鬆柔,都根於神意又本於靜。傳統太極拳一個最根本的特徵是內功拳。神乃拳之精,意乃拳之膽,氣乃拳之魂,形乃拳之魄,故“重內不重外”。但是,“重內不重外”絕非“要內不要外”,“重意不重形”也絕非“要意不要形”。內之神意外者形表,陰陽相合本末相依,這才完然一太極。以本統末,以末表本,本末互用,內外互濟才是一個完美整體。無本則無末,無末也無本。抓住根本表自圓。明本末在於曉主次,不可本末倒置,宣賓奪主。神屬先天,意屬自然。所以太極拳強調突出心神意念。隨神從意形即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就對。所以訣曰:“敬心誠念隨意變,不求形真形自真”。抓住了神志就如提綱攜領、抓住了根本。從而才確保了內外兼修及其內美心性外美形體的雙重功用,美在自然矣。道品純粹、道質素樸、道性自然。所以,打太極拳丟棄內裡精華,片面追求表面浮華,甚至塗脂抹粉、人工雕飾,這恰是“捨本逐末”、“丟棄天然”、“背道而馳”而誤己誤人。這正是太極拳傳統真宗及其人文大理的大忌。

太極陰陽一圓中。此圓乃渾然一球。故謂太極球。唯球,才最完整地描繪了多維宇宙真體的總輪廓、真場形,萬物就生活在此場中,自然中。宇宙如球,就是它的億萬寵兒——日月星辰之天體也如球,故曰“星球”。這無數星球及其群體都在宇宙大場的統馭下圓轉運動,並且相互作用。星球自轉為滾,公轉為繞,是滾是繞,各依其心,而且向心力、離心力均等,故轉有定向、繞有定規、規而即圓,即圓即轉,這是先天自然。圓轉即“機”,故曰“轉機”。一分、一時、一日、一月、一年都是空間中的時間,時間的無形軌跡都是渾然圓轉,所以又曰“時機”。萬事萬物都是應時而生,應機而成。時間中的空間清靜無為、無形無象、無邊無際、不生不滅、永久常在,蘊藏了萬有萬物;空間中的時間運轉不息、其規無跡、無始無終、循環無端,中含萬機萬妙。不論時間大小都是圓轉,這滾轉繞轉都是自然。人們所言“時空”,即空間和時間,但時空一體,時動空不動。其實,這空間就是無極,清靜而無為;時間即太極,動而無不為。無極順而生太極,太極一逆歸無極。空間駕馭時間,靜動相連、本末相依、渾然一體,寓盡萬有萬妙的生化全息,“無為而無不為”。正是這空間(無極)駕控下的時間(太極)周行運變才形成了天地自然規律,才構成了動植物萬物生滅的週期過程,這時間就是事物生滅的總實質。有時間才有生化,故曰“生機”。圓轉,都是天地自然的時間運化模式的反映。沒有時間就沒有運化,就沒有了生機、就沒有天地自然,就沒有萬事萬物,就沒有大千世界。太極運轉,即時間運轉,正是天地運化模式的形象概括。就是這時間的圓轉才叫“機”,不轉不“機”。這轉機、時機、生機的自然本能,就是時運周天,時運就是“天機”。“天機”就是自然。就是這自然才決定了人和生物生壯老死的總生程。不同生命能量層次和不同時間運化層次的吻合,才生成了千殊萬類的不同生命。

平面平圓,僅能正反輪轉,既是轉動就靈於滑動。唯球圓乃渾然球體,故能無定向、無定式地自然滾轉,乃萬物中最能活變者。唯球渾圓為一,觸其一點而點點相感,挨其一面而面面相應,而且一應全應,一動全動,一靜全靜。唯球(包括小珠粒),才堪稱真完滿、真合整,完美無缺而無稜角、無凹凸、無支離之患。唯球,既可處處為實,又可點點為虛,任其萬變而絕無失重、俯仰、偏倚之弊。

李派太極拳講究“意如珠”、“身如球,手抱球”,恰是心領天理、身應天機的自然感應。紹堂先生曰:“天地一太極,人體亦太極。”其間包含了“圓機活法”、 “人天相應”、“以武演道”的豐富內容。其實,其中另一要義即:自覺主動地消化一切有極的單極損生髮展,將身心活動圓融規範在太極一球中、界定在太極而無極的益生益壽的轉換程式中。球是圓而圓即轉,本是自然。自然,道之本能。那麼,李派太極拳以球立身、圓整一身、以轉定規在於合一身球化之活,體圓活自然之妙,應太極妙變之機。所以太極拳行功,一動即轉,動不離圓,通演自然之機。但是,天圓地方,方在圓中;天地相合,匯通河洛。故說,天“圓中藏方”,人“松中有緊”,拳“柔中寓剛”。這天地方圓和鬆緊柔剛、曲中求直和虛中求實,乃一理貫通,全在“陰陽相推太和中”。正是本於太極球之念,才有了李派太極拳的圓融、圓滿和圓活的“三圓”之說。

㈠圓融

太極之體乃一圓球,渾然圓轉,充滿生機,是宇宙的總概擴。它大則容萬物,小則萬物中。它無所不包,無微不至,無所不在。太極拳所謂圓融,即含一身內外,四肢百骸,法法式式,千姿百態,皆渾玄一體,歸容太極一球理念中。人在後天,既具五行秉賦而成五嶽之形,又備八卦之容而合八極象徵,本非一球。所謂“身如球,手抱球”,而其真意即演八卦、調五行、合陰陽,聚攏太極一球中,合其渾圓之形,應其生化之機,通達合道之理。“如球”,這是意。唯意,如珠而無形,合神而至靈,又變換莫測。而且獨具融通致化、統領全身的固有良知、先天良能。唯神意才能開放而“一氣浩然山海窄,胸襟無量天地小”,從而包羅萬象、囊括天地,自然地融匯一身四肢、七星五營,節節圓環,玄玄相應;自然地渾含機法招式、動靜虛實、吞吐剛柔、方圓奇正、吐納開合、升降起落、陰陽張馳等等千變萬化於一體、於一球、於一心,“萬般渾圓而歸中”。拳經所云:“頭頂三清,腳踩五行,手分八卦,懷抱七星”,其實就是統涵統納、統融統匯、圓融的渾元之說。三清,即神清、心清、意清。指神無塵染,心無掛礙,意無雜念,真真清清,明明靈靈,統照一身,即成圓融核心。五行,此指“進退顧盼定”五步生克乘侮依心而動,相機而變。八卦,此指“棚捋擠按採列肘靠”八法合於八卦錯綜妙變之意而統歸一心,隨心相機而生,合於太極陰陽圓轉妙化之道。七星,指“頭肩肘手胯漆足 ”之一身七拳應心隨機而用。而三清、八卦、五行、七星統統融納於中、和歸於中,從意歸心,心包意融,如一氣混元,一體渾元,毫無圭角,至成圓融。如此,拳合法、形合神、理合道,渾然人天,此乃為大圓融也,一圓球也。至此,感而遂通,有觸即應,一應全應,周身太極,一身是法。故知,圓融者圓整也、圓明也。內在圓通,外在圓順;功出自然,妙在自然。

㈡圓滿

太極球,體之形,圓之象。盡至圓融可望圓滿。圓滿,內在充實外在周全也。人講“全環周到”,物求“完美無缺”,其實都是以球而明周全之意。球,內滿而外圓,外圓而內滿;不滿不圓,不圓不滿,既滿又圓,謂之圓滿。唯有這圓滿才為真完美、真自然。因為這既合太極陰陽之體,又合自然運化之機。太極拳之圓滿,內滿“三元”精氣神,外圓“三才”身手步。太極拳精功運化的根本著眼點即此“三元”和“三才”,尤重“三元”,更重於神。古人稱精氣神“三元”為“三寶”,精氣神之所以為“寶”,丹藥也。在於它們都是人的生命動力和能源、是生命之本、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真基。當然,也是成藝人之體神藝人之用的根本。神氣合而謂“神氣十足”,精神合而謂“精神飽滿”,精氣合而謂“精力充沛”。精氣神“三元”決定了人的精力、膽識和氣魄。精氣神十足,人則生機勃勃;精氣神衰弱,人則氣息奄奄。所以,精氣神又決定了生命的質量,即優質的健康、健康的長壽。這也正是太極拳修煉所強調“聚精、固氣、凝神”要旨之所在。所謂三元的元精元氣元神都是後天凡精凡氣和識神練就的,是通過練後天而補充、而豐滿,而昇華。這就是習練太極拳的實質和功用。

內滿精氣神,外圓身手步,一體渾元,內固外強,一息堅融。意圓氣滿而一身如球,這就是“一身皆是棚勁”的出處和由來。內滿而外圓,內缺則外癟。“缺陷缺陷,百害相連”,所以拳論告誡曰:“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斷續處”。拳經也要求:“無論上下左右前後不離此圓”。並指出“採一抱,束一抱,撲一抱,掠一抱,千招萬法一抱中”。其實這都是圓融有極歸太極的一球之意。內之越滿,外之越圓,而棚勁越足,彈性越驚,活性越強,動轉越靈,輔應越周而自然“圓轉如意”。唯圓滿才寓盡圓機活法、靈應妙化的真機。

㈢圓活

圓活是圓融、圓滿功果的自然效應。是內外整體功力的綜合展現,即“圓機活法”。身形圓滿一身如球,合應太極之象。即球即圓,即圓即轉,即轉即活,故謂圓活。圓轉活機,機即時間,時間就是先天自然。空間中的時間,雖無形無象、行軌無跡、規律無形,但都是圓轉。大之繞轉,小之滾轉,再小也轉,而且周行不殆、環環相連、無始無終。它是自然能量的載體,又是先天自然生化萬物之機。運化是時間,事物生成的實質也是時間。時間以螺旋式,而且旋旋相套而向前。太極拳借勢運化即是仿時間、效天機。太極拳所謂以武演道即演陰陽運變的太極妙道,就是圓轉機活的時間。

比如:一年四季一個圓圈,一個周天,而且年復一年。太極運化即時間圓轉,即天地自然。即圓即轉,即轉即活,故有“圓活”。所以說,不圓不轉,不轉不順,不順不通,不通不活。從而深刻地反映了圓轉、圓順、圓通、圓活的因果關係及其生生不已、勃勃生機。太極拳的圓活之妙,其機極簡,就是時間的圓轉。有說圓活很難,難就難在“難滿”、難在“難圓”。這圓即合即整即一即球。所以,李派太極拳以“身如球、手抱球,一身上下珠連珠”定為訣言,以求圓活之妙機。所謂“上下相隨,左右相系”,實際都是以心念之球相互關連。太極拳步動身移、腰擰肩裹、臂滾手纏,無論自滾公繞,也無論其圓轉大小、橫豎、平斜、正反,都是如球滾轉或如抱球繞轉,而且連而纏環,環如螺旋,綿綿不斷。“反覆此亂如麻”之亂環訣,恰是說明一轉全轉,一變全變,百節活轉,一身亂環。說是亂,其實不亂,而是一體渾然,同輻同步,環環相應,沿章合序,圓活周身,密應自然法度。活在圓轉,妙在自然。

但是,千變萬化不離環中。“環中”者,球徑、球心也。徑,主宰於腰;心,聽命於心。“須向身中求造化,神奇變化意珠圓”。這圓活的內在的核心真機原來在於心意,故說“圓身先圓心”。以上所云,圓活一身只是表象,其實,都是“意珠”活轉、丹田活滾、氣血周流的自然反映。唯有真正神統意領,以內領外、內外合機,方為真圓活、真圓靈、真靈妙,一身妙機出於自然。如此內外兼練,方養用兼利。養者,陶冶情操,涵養真氣,淨化心靈,頤養心神,凝練內在真功。用者,圓機活法、靈應妙變、人揹我順,佔盡先機。圓機活法,出於自然。自然雖簡,妙用無邊。

圓滿是圓融的提高和精進,圓活是圓滿的功能和表現。圓融、圓滿、圓活都合歸統一於圓,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太極球。圓功,貴在一圓,圓即妙功。內外兼修養用合顯。妙養精氣神妙用身手步。形神兼備圓變達理,機圓法活,蓄髮自然。

空即無,無即空。虛空杳無是混元無極大道的本體。李派太極練命歸性,練有歸無即練太極歸無極,以虛空妙境為歸宿。正所謂“階及神明”、“合道歸真”。故說空境是太極修煉的至高境界。

無極大道,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素樸純粹、恬淡平易、柔弱不爭。它無形象、無色味、無徵兆、無端倪、無邊際、無始終、無限量、無生滅,所以大道無所不容、無所不通、無所不在、無微不至、永恆常存。古往先賢對自然大道有多種描繪。比如老子說,道“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乃一恬淡虛無之態,故概言為“空”。但老子卻又直覺到:道空不空。他說:“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只是道之為物極其微小、無限精微,絕非現代物理學概念中的“夸克”所能比擬。傳統總習慣將無限精微的物質稱之為“氣”,所以就稱這精微道物為“混元一氣”。老子又說,這混元一氣乃“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正是這清靜的混元無極動以太極的周行運化而生天地、生萬物,才有了這大千世界。所以《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就是這清靜無為的無極之本生成無不為的太極運化而構成了自然生化大道。這無極靜,太極動。這動靜恆久,故稱“真常”大道。就是這真常的空無大道卻“無生萬有”,卻是天地之本始,萬物之宗祖,萬象之根源,萬妙之總樞。從而超越了一切形象和法式。自然大道“無生有”,太極修煉“有化無”。所以太極修煉決不執於形象法式之有限,而要“練有限歸無限”。即從有拳而無拳,從有法而無法,從有意而無意,從有心而無心。但是,無拳無法是大法,無法無意是真意,無意無心是道心。道心空心,唯空是真。正所謂“心死神活,神氣全真”。水低注,故常虛懷謙下而廣納,所以太極拳空松用柔以盡道用;氣填空,故空心連天而博獲,所以太極修煉空無心境以合道體。《內經》雲:“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唯至空心之境,方心空天空,空空相通,人天相融,凝練真功。此即太極拳功為何一開始就強調“專心致意”、“用意不用力”而直指心靈處以純潔心地、淨化心靈的原因所在。心空神明,神與道通。所以闊大胸懷、善養心德、涵養心神才是太極修煉的真功精髓。而太極空境實際又包含了空靜、空透、空靈等內容。這太極空境的神奇玄妙又非靜功所不能

㈠空靜

空者虛無,道之本體;靜者清靜,道之本性。即空即靜。空指空心,空心無心。無意撓其心,無心擾其神,一念不生,一心不動,心寂若死,寧之如定,通曰“空靜 ”。心空靜而氣浩然,圓本性而合道性。“天清地靜故能長久”(《文子·贊義》),神清心靜人可長壽。太極拳“空靜”修為即法天地合自然,以循壽道,得其妙機。心空靜而神明靈,猶如湛湛青天,太陽當空光滿寰宇。《莊子·天道篇》雲:“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的確,青天白雲、遠山近柳、萬紫千紅、千類萬殊儘可明晰倒映一池靜水中,既清清在懷又歷歷在目。反之,風催浪起,水混波亂,則形形無影,象象皆碎,絕難映見真識。這就說明“唯靜清明”,所以“太極貴靜”。即使行拳走架也是“動中求靜”、“雖動猶靜”,以聚精固氣、安心凝神、靈明覺性。因此李派太極《五行捶》歌曰:“三參固住三元氣,開天闢地靜在先”。太極拳初練之靜是“動中求靜”,是以心誠念專促神靜,此靜為勞形之靜。再練之靜乃 “靜極生動”,是以身靜而促神動,此靜為勞神之靜。此間行功盡其鬆柔,全其柔綿,輕輕靈靈,得意忘形。再專以恆心靜修,由命而性,形意兩忘,慢慢而至空靜之境。從而漸覺“恍惚”之理、“杳冥”之情。靜功越深,而功力越強、功能越真、功用越周。無極靜,清靜純真而無為;太極動,生法垂象而無不為。無極一動生太極,無為而又無不為。無極靜但靜中寓動,靜含萬象而未顯。故說“靜定乾坤大,展動萬法生”,“無極在心太極身,一身是法妙如神”。動是表現,靜是根本。

李派太極修煉,拳講一體鬆柔而演道,功講一心空靜而歸道。鬆柔演道合太極,空靜合道歸無極。從松靜到空靜是有意(為)到無意(為)的質變,是從練命到練性的昇華。空靜的著眼點在心性,或說德性,也或說精神。此神指無為的元神,此德指無為的天德。道在人心即是德。德由道生,即德即道,故謂“道德”。李派太極拳功性命雙修,動以修命,靜以修性,性命互濟,身心康泰。其實二者都著力養德涵神。致功於德,因為德即功,功即德,故又謂“功德”。功與德同,德與神通,神與道合。有為之德合人道,無為之德合天道,人道盡而天道成。德從有為而無為是太極功夫進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故說“德為功之魂”。德性是道性的人品化、人格化,而且表現在生活裡、人際間、社會中,自然萬物間。所謂“功在日常中”,就是要求在日常人間物我活動中磨鍊自己,真誠待人,公正做事,謙恭處下,養德悟道,從而中正德行,廣結善緣,西山懸磬,應物自然,常應常靜,固守真常。唯有“荷出汙泥而不染”、“人在鬧市不沾塵”,方為死法活練,方為真修為、真空靜而又不致死守固執的頑空也。

行拳松靜,形隨意變而得意忘形;靜修空靜,形意兩忘而真意自生。真意生是成化凡歸元、三元歸一,心空神明,全盡空靜。真意生於空靜,大法生於無極。所謂“ 靜空大法”或“歸根大法”,就是抱元守一,抱一守中。而且,抱,在空中抱;守,在空中守。從而有化無,無生有,實象無象,無為無不為。紹堂先生曰:“空靜即無為,空靜即無象。萬法皆是空,真空化妙有。長養浩然氣,空靜自然生。悟徹玄中妙,一切法無形。”

㈡空透

傳統講,空透是空靜的提高和精進。而其實質即生命能量的再精練、再精純。唐李道子《太極授秘歌》“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句是對道體虛無自然,道質純粹素樸,道性清靜無為等等大道特徵的總透徹、總證覺,是對空透真境最貼切最簡明的直覺描繪,以至成為後人修煉空透心境的重要標度。傳統說,空者大悟,透者大徹,大徹大悟而大通大明。大明,“性理明時天理現”,從而明奧達理、詮真釋秘,故又謂“靈明”。大通,“神機達理萬法生”,從而通曉玄機,妙達神奇,故又稱“神通”。對此靈明天理、神通天機之能傳統慣稱“大智慧”。如此這“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真機也就自然得到正解而佔盡先機。空透心境,心無情意,身無形象,身在氣中,氣在身中,無物無我,浩如太空。心境空透而氣滿神全,覺性靈明而特具融通致化的良知良能。正是這良知良能才自然妙成“身隨性變、形隨境化、陰質化盡、靈淨通體”的神效。從而功成最透徹、最精到的益生益壽功用和忽隱忽現、隱顯莫測的化境之妙。正是這空透化境,才是身心最精練、最純真、最完美的再造,才是道德智慧、心理生理的完美新生。功家曰“反樸歸真”。

道法自然,生萬妙而成萬物,即生即殺,無情無意,其規律威力為人力望塵莫及,故人稱這奧妙曰“玄”,正是這“玄之又玄”,才是“眾妙之門”。而人和動植物就出生和生存於這玄妙的自然大道之中,猶如魚在水中。自然大道是生命生存的、須臾莫離的必須條件,但又是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的客觀存在。古往先賢為破釋大道玄機、人天奧秘而全身心投入、前仆後繼,成就了燦爛的練養文化:親和自然,大道為尊。這合和自然大道的空透之功既非夢念中的“空中樓閣”,也不是幻想中的 “一步登天”,而是血(悟)汗(練)加時間、踏踏實實的精誠功果。它就好比九層塔頂,是層層立基的制高點。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就是太極拳功大家強調“練己築基”的重要理由。太極拳為入道之基,人本身為入道之本,這人心乃入道之源。這千里之行就始於足下,起於自身。恰是《行道歌》“道在眼前莫遠求,須知此處是源頭。”唯有堅實的練己築基功夫基礎才有練命歸性、練性合神、練有歸無的空透真境。故訣曰:“先天八卦後天運,後天八卦護道根。”“練盡有意化無意,接連後天即先天”。練後天的要點是心意,根本要法即心法。抓住心法就抓住了修煉的總綱要。所以說“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是紙上談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理通法遂,道理在於悟化,機法都由心出。心靜涵神,心動生意,法由心生又隨心滅。大道本無法,無法乃大法;大道本無為,無為無不為;大道本無心,無心即道心。但無心源於有心,此有心即誠其道、信其真、篤其行、致其精的向道之心,合和自然之心。就是這向道的敬篤之心恰是抵達“空透”彼岸的渡船。即所謂“人心滅處道心生”。

所謂人心,是指一切有為心,更指貪婪心、妄欲心、嗔忿心、邪惡心等等不道的缺德心。道心指慈悲心、公正心、親和心、平靜心等,更指無為的真常心。“人心滅處道心生”的真情說明,滅此後天人心談何容易。走走倒倒,反反覆覆,比登荒山難萬千。實際上,這空透真境恰是以大道理性來挑戰自我而又征服自我、成全真我的勝利功果。這完全針對自我人心的主動出擊就在於遏止後天末性“順流而下”、“背道而馳”及其加速能量消耗的生命淪沉,從而激發先天本性“逆流而上”、“ 返樸歸真”及其加大能量積蓄的生命生髮。此即李派太極的“知順圖返”。的確,順水容易逆水難。難與不難是不同人的對待態度。說其“難”,但知難而進,太極代代出高賢,說明並非難不可行。說“不難”,有成者鳳毛麟角,真者多少?故說“難”不對,說“不難”也不對。人的心性不一,難於同日而語。只能說:一人一個心性,一人一個心志,一人一條道路,一人一個路標,一人一個終點。也只能說,大成者大益大用,小成者小益小用,練就有益有用。“十年太極不出門”,說是誇張又非誇張,但終可說明真功不易。如前所述,這難點主要不是客觀而是主觀,就是人心。這種全力挑戰自我,修煉空透心境,激活玄同於道的潛在元神,確實不是輕而易舉的朝夕之功,而是要經歷“脫胎換骨”、“步履險關”,猶如西天取經路的艱難刻苦歷程。正所謂“功夫功夫,一路辛苦”。可這空透真功又恰恰是“苦盡甘來,難盡功成。甘苦等同,樂在其中”。從此角度可以說,誠之以心是其志,矢志不渝是其恆,“有志者事竟成”。

㈢空靈

道體虛無。空則虛,虛則靈,至虛至靈,故謂“空靈”,或謂“虛靈”。空靈是空透的功能效應。

空透的的心境物我皆空,浩然一氣,如痴如醉,恍惚杳冥之間,全其真虛,靈在其中。空者無為,靈則無不為,故說“靈”是玄妙功能的總代稱。它是慧通而深達的,玄妙而莫測的,神速而準確的,無意而自然的應對能力。這種自動謂之“靈動”。“靈”這一先天自然之能絕對地超出了後天的神經反應,故又稱“靈”為非凡機敏。“靈”包含了靈明、靈通、靈察、靈知等靈感和靈機、靈對、靈動、靈變、靈換等靈應。正是這靈感靈應才全面體證了“真空化妙有”的靈機妙用。也就自然應驗了“蠅蟲不能落,一羽不能加”,“風吹草動,有感即應”的靈應之能。這種超凡的靈應妙對是先天自然的良知良能而絕非反應的後天所知所能所能及。莊子“ 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這人不知其然而然就是空靈的無為無不為之妙道。靈妙是空透道境功能的自然靈現,非有意使然。

空透大定,心死神活,心空神靈。故說“機到神知,含神以至靈”。不神不靈,不靈不神。靈是神的良能,二者本末相依。神凝丹成,神的能量大小決定了場能大小、念力強弱、靈度高低。在李派太極不少歌訣中不乏“開合神功太極門”、“詳推太極運神功”一類訣詞。動靜兩盤的整體修煉,都在突出“太極神功”的道性理念,猶如燈塔,導引著修煉的航程。以壯大精氣神生命能量為根本的總體修煉,是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還道的大流程。唯元神為一身之真而與道合真,成為歸真合道的總頭領。壯大生命三元、提煉元神即李派太極的精功所在。那麼這“神”是什麼東西呢?

周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此乃以玄靈神妙的功能而說神。神,“陰陽不測”、“混元一氣”,此乃以道品而說神。“道德在心即是神”,是以道性而說神。在天曰道在人即神。神是道在人心的另一命名。綜合而通俗的講,神是無形無象,虛空杳冥而與無極大道同品式同體性的生命高能量體,統馭一身的無極場。正是元神場能的神秘存在才有心臟跳動、血液循環、呼吸吐納、腸胃蠕動的生機節律和自然靈動,這就好比日月星辰的規律運轉,也是自然。“混元一氣”,貴在此一,老子曰:“天得一則清,地得一則寧,神得一則靈,……”即得之於道則天清地寧,唯神是靈。太極神功至空即神,至神即靈。如此,自然靈慧開、靈察明、靈知清、靈覺通、靈通變、靈應妙,從而即可悟解、正覺“神奇變化”、“出神入化”、“機到神知”、“神機莫測”等先天本性的靈妙玄機。神之為靈是因神能無限精微。不精不奇,不微不妙,“微妙”“精奇”,神靈之能。神與靈是靜動一體,即無極而太極,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剪頭去尾單以無為解無為,不是片面就是歪曲而摧殘一個完整真義。

陰陽合德、心氣交感產靈神。靈神之功的精密猶如現代高科技。但高科技和精神的精微度卻相差太遠太遠,所以現代高科技手段仍不能撲捉到神質進行科學研究,揭開神的神秘面紗給以科學結論,提供精煉方法,生產精神產品,造福人類。不過,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對現代科學的貢獻和驗證的部分事實,即足可反映傳統文化對科學的大啟迪、大超前。相信未來科學一定會證實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玄奧實質,雖然還很遙遠遙遠。那麼,在全面認識精神這一高級生命能源及其神奇功用而要練神的現在,也只能仍沿用祖先流傳的方法,在自身安爐立鼎凝鍊真神,這是唯一的選擇。修煉元神是一個複雜而精密的程序。但《靈根歌》“不靈只為結成形,放下依然徹底輕”,已經告知了一個根本要點,即是“放下”。其實,拳論“捨己從人”的一個“舍”字,更加簡明地暗示了空透靈神的機要。基於“真中大公 ”的道性理念和練神之功練有化無的總規程,太極修煉就是在不斷地“舍”,即“捨己”。而這“空透神滿”之功又恰恰是:不捨不得,即舍即得,舍盡丟光,大功垂成。所以說神功不屬於“痴物迷財”的貪婪者和“驕奢極欲”的狂放人,還有期望值極高的貪功者。真情說明:真真相成,大道酬勤,無求則應,有求則沉。一句話,不可執我。如此空境,功到自然成。空境之功“化有歸無”空而神,神功之用“無生妙有”神而靈。無為無不為,神靈無不靈。

人們所敬禱的神實際就是自然大道及其奇妙的總代稱。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源。自然大道是人和萬物賴以生存的必須條件。可喜的是人們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破壞自然必受自然懲罰”這一道理。就是這自然大道及其無情的生殺規律的無窮威力是人力無法左右、無法相比、無法逃避而又無法抗拒的,於是人們為避災祁福而敬道曰“神”。甚至,出於念祖尚義之情而對利人濟世的歷史大德也供奉為神。直到現在,人們仍習慣對一些人的高妙技能表現也狀之以神。大道自然無時無處不在作用。那麼,“既然道無處不在而神也就無處不有”。或許此即中國“泛神論”的根由。那麼人為地將無形象、無情意的自然大道擬人化、人格化、人情化,這就是迷信的由來。以人格化的“神迷信”(實質是“個人迷信”)誘導“人可成神”是純粹的“魔道”,是要精神俘虜、精神麻醉、精神控制,是軟刀殺人。人在三界內,身在五行中,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因而也就休想“肉體成神”。即便他有絕妙身手,超凡功能,只要他吃喝拉尿睡,就有生死,就足可判明他仍是一個人而絕對不是神。喧嚷“肉體成神”者都是鬼騙人,叫喊“是佛是神”者都是人裝神。凡裝神弄鬼者,不是心術不正就是別有用心。是圖謀不軌,是要借神謀私,借神作惡。但是道德之義,至善至美,安守中正,濟人利世。大道規律,善惡有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總之,空功神功,神功德功,德功心功。空功就是空心之功。修心之功即正心之功、淨心之功、公心之功。心空神明,靈妙自生。但是道高無上,空無盡頭,所以功也沒有止境。功,沒有“登峰造極”之說。

中、松、圓、空,是李派太極拳修煉的四大綱要,也可謂四大層次。工夫確實有高低深淺之分,可明顯的界限又在哪裡?太極修煉本是中和之理、圓融之理、混一之理,層次何以界定?而且角度不同,劃分也就不同,何以為準?強行劃分,似是發難於人。就說這“中、松、圓、空”,本來就不是孤立的邏輯發展程式而是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渾然混一的,也只是修煉過程中各有突出罷了。層次的劃分與界定,都是後天有為所然而有失自然,到頭來,也只是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但筆述起來往往顧此失彼,反使一個完整的混一之理弄得支離破碎、釀成謬誤。又往往在此說此,在彼又說此,重重複復,雜而無序。太極之理博大精深,而修煉機要精細奧秘,正如李瑞東老先師所云:“浩如海、細如髮,奧妙難窮。”想李派太極拳功之相融,察其譜錄之浩繁,確實令人望洋興嘆。想我淺薄之底,微薄之力,何以能盡李派太極之精奧而又詳其周全?在此,弟子只能敬期師尊和同仁給予斧正,詳其精奧,全其真諦,永葆祖傳,更好地為全民健身獻力,發揮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