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章的簡介(一)

古代印璽的鑑定,主要是依據印文內容、書體的鑄刻風格、印章的形制和實物表面狀況予以綜合辨析。就特定歷史時期的某一作品而言,印文書法及鑄刻風格與印章形制、表面狀況的特徵必然是一致的。從印文內容來看,印文應與當時的制度及風尚相合。

如果是官印,則印文中的官名與同時的官制、確定的質地、鈕式應相統一。

如果是私印,則要符合當時的稱謂。秦統一六國之前,印章一概稱璽。之後,則專稱天子之印為璽,其餘的都叫印。

漢代的時候,諸侯王也稱璽、將軍稱章,其餘均稱印。以後各代雖然制度上有所不同,但在稱謂上並無多大的變化。至清代,皇帝的印稱璽,也叫寶,親王以上的印則稱寶,郡王以下官員稱印,欽差稱關防,小官員稱鈴記、圖記等。私人之印,一般稱章。

漢魏南北朝時期,私印都用姓名,間有刻表字者也必刻姓。宋元以後,才開始有單刻表字不著稱的印章。刻齋堂館閣及地名的印章,宋以後才開始流行,至明清時期更為盛行。

宋以前,閒章多用“日利出入”、“大利出入”、“大吉子孫”、“子孫世昌”、“子子孫孫”等語句,宋元以後閒章則多用詩句。從鑄刻風格來看,印章上的文字有符書文、雲頭文、鳥腳文、鳥篆文、龍文、纓書文、懸針文、魚文、急就文、偃波文、刻文、填書文、雕蟲文、蝌蚪文、鵠頭文、鐘鼎文、大小篆文。這些文字,歷代都有用的,但草書、分書、楷書卻在唐宋以後才開始使用。秦漢時期,印文用字多用紅文。

宋元以後開始用朱文,大印邊也逐漸寬闊。從形制上看,先秦時代的印,全部用玉;秦漢以後,開始鑄銅印。

以後歷代都有增加,金銀、象牙、寶石、瑪瑙、翡翠、水晶、磁砂珊瑚、琥鉑、密臘、黃楊、竹根、角骨等,都有用來做印的。

明代王冕開用花乳石治章的先河,以後印章的原料便大多以石料為主。

另外,印石經過長期使用、撫摩,表面會逐漸形成一層脂肪樣的光澤和由外及裡的油性浸潤,色澤也隨之相應加深。這種表面變化俗稱“包漿”。一般說來,包漿的深厚程度與年代的久遠是成正比的。

所以作偽者往往用早年的舊石來偽刻,或者人為做舊。這就需要仔細辨別印材和印文的色澤才區分得出來。

明清時期,私人治印之風很盛,治印高手代有所出。這些人刻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明代文彭、何震,衝刀薄刃淺刻,清代徽派衝刀則入石較深

,清代西冷派則有切刀的特殊手法,而其中的個人又各有特色。

近代吳昌碩則常常根據印文佈局和整體效果的需要敲擊、琢磨印面、邊欄。瞭解了各家的特點,也就有了鑑別不同作家作品的標尺。

下一篇介紹古印章的辨識。

古印章的簡介(一)

古印章的簡介(一)

古印章的簡介(一)

古印章的簡介(一)

古印章的簡介(一)

古印章的簡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