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郡之戰:有情有義與無情無義之間的較量,代表雙方是臧洪和袁紹

導語:曹操擊敗呂布後,重新奪回了大本營兗州,

曹操也趁這個時機,一把將自己的舊仇張邈的勢力,全部剪滅,張邈兵敗,自己的弟弟張超也被曹操所殺。,這個時候張超的故友,東郡太守臧洪先前收到張超的求救信,但是他的主公袁紹卻讓他按兵不動,致使他眼睜睜的看著張超死在曹操的手上,因此,他與主公袁紹決裂,二人在東郡展開車輪大戰。結果臧洪兵敗身死。


東郡之戰:有情有義與無情無義之間的較量,代表雙方是臧洪和袁紹

東郡之戰


曹操兵圍雍丘,張超求救好友臧洪

呂布兵敗兗州後,逃亡劉備處,曹操親率大軍猛攻雍丘,曹操率領大軍猛攻雍丘,無壓於兩個原因:

  • ——其一,是為了將支持呂布的的殘餘勢力全部肅清,畢竟兗州地區是曹操的大本營,曹操不希望有第二個勢力插足這裡。
  • ——其二,是為了打擊報復張邈,張邈現在是曹操最熟悉的陌生人,他背叛了曹操,使得曹操火氣不打一處來,因此他發誓一定要報此仇。

當時守城的是張邈的弟弟張超,他知道自己勢單力薄,便對手下說,我不敢奢望別人來救我,但是我的好友臧洪必來救我,但是,他的手下卻不相信,因為袁紹和曹操兩個人是故友,並且二人不會為一個張超,而撕破臉。但是張超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對部下說:“臧洪是個

天下的義士,不是一個忘本之人,怕的是收到他的主公壓制,想來來不了,想救不及救而已。

東郡之戰:有情有義與無情無義之間的較量,代表雙方是臧洪和袁紹

張超

《三國志》:太祖圍張超於雍丘,超言:“唯恃臧洪,當來救吾。”眾人以為袁、曹方睦,而洪為紹所表用,必不敗好招禍,遠來赴此。超曰:“子源,天下義士,終不背本者,但恐見禁制,不相及逮耳。”洪聞之,果徒跣號泣,並勒所領兵,又從紹請兵馬,求欲救超,而紹終不聽許。超遂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


臧洪這個人在三國前歷史中,確實是一個輕視生死,看重義氣的熱血男兒,只是因為袁紹的緣故,無法起兵來救張超,致使張超死於曹操之手,這件事情也是臧洪視為一生的痛。


有情有義與無情無義之間的較量,代表雙方是臧洪和袁紹

張超死後,臧洪徹底看透了袁紹的嘴臉,便與袁紹決裂,袁紹對於臧洪發出的指令,臧洪一概拒不接受,這使得袁紹無法接受,惱羞成怒,親率大軍直奔東郡,但是用了一年,卻無法攻取東郡,袁紹一看一時攻不下東郡,便讓臧洪的同鄉河北才子陳琳寫勸降書,妄圖能夠將這件事情大事化小。

東郡之戰:有情有義與無情無義之間的較量,代表雙方是臧洪和袁紹

臧洪

但是臧洪在信中將陳琳一頓數落,還表示將與袁紹抗爭到底,袁紹看到書信後,知道臧洪將會與他鬥爭到底,便命大軍將城外圍的是水洩不通,在以優勢兵力強攻東郡城。

《三國志》:紹令洪邑人陳琳書與洪,喻以禍福,責以恩義。

這個時刻的東郡城裡,外無援兵,內無強將,全靠臧洪一人率領軍士苦苦支撐,臧洪知道這樣守下去,早晚城破,便對手下說:袁紹的野心很大,對漢室江山圖謀不軌,我為大義而死,死有所值,你們沒必要跟著我一起死,你們在城池未破之前,帶著家小逃出去吧。”城中的部將百姓都淚流滿面的說:“要死一起死!”一開始還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後來什麼都被吃光了,到最後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讓人煮成稀粥讓大家喝。最後又把自己的愛妾殺了分給將士充飢。將士們都失聲痛哭,都沒法抬頭看臧洪。這時城中男女七八千人互相枕著大腿死在一起,但一個叛逃的也沒有。

東郡之戰:有情有義與無情無義之間的較量,代表雙方是臧洪和袁紹

袁軍猛攻東郡

最終,東郡城破,袁紹率大軍攻入內城,生擒了臧洪。


臧洪殺身為義

袁紹知道自己理虧,在加上臧洪是個難得的將才,如果殺害,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名聲,便希望臧洪認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但是臧洪根本沒買袁紹的帳,怒斥袁紹道:你們袁家事漢已四世五公,可謂國恩浩蕩。現在王室衰弱,你們沒有輔翼之意,反而充滿自己的野心,只可惜我臧洪力量不夠,不能親手殺了你們為天下報仇,哪來的服不服?”袁紹惱羞成怒,下令把臧洪殺了。

東郡之戰:有情有義與無情無義之間的較量,代表雙方是臧洪和袁紹

袁紹和臧洪

《三國志》:城陷,紹生執洪。紹素親洪,盛施幃幔,大會諸將見洪,謂曰:“臧洪,何相負若此!今日服未?”洪據地瞋目曰:“諸袁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無扶翼之意,欲因際會,希冀非望,多殺忠良以立奸威。洪親見呼張陳留為兄,則洪府君亦宜為弟,同共戮力,為國除害,何為擁眾觀人屠滅!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紹本愛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見洪辭切,知終不為己用,乃殺之。


就這樣,有情有義之人最終還是身首異處,可悲,可嘆,可敬。

這其中還出現了一個插曲,臧洪有個書生同鄉叫做陳容,在臧洪手下從事,素來敬佩臧洪為人的有情有義,在臧洪被殺害的時候,他也在現場,因此,他就質問袁紹到:將軍想成就霸業,以為天下除暴,現在天下大業還未成,卻殺光了忠義之士,這難道是合乎天道的做法?臧洪的行為,不過是為了他的舊友,將軍你,為何如此濫殺無辜那?

袁紹聽了這些話,也有點說不過氣,但是人這麼多,讓他再說下去,多少有點掛不住面子,便呵斥手下,將他帶出,但是陳容卻不走,繼續在慷慨陳詞,袁紹一看,火了,難以下臺了,便一不做,二不休,將二人全部殺害,陳容大喊:“今日寧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同日生。”袁紹於是下令把陳容也殺了。袁紹身邊不少人對臧洪、陳容之死表示惋惜,認為是“一日殺二烈士”。

《三國志》:洪邑人陳容少為書生,親慕洪,隨洪為東郡丞;城未敗,洪遣出。紹令在坐,見洪當死,起謂紹曰:“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臧洪發舉為郡將,奈何殺之!”紹慚,左右使人牽出,謂曰:“汝非臧洪儔,空復爾為!”容顧曰:“夫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今日寧與臧洪同日而死,不與將軍同日而生!”復見殺。在紹坐者無不嘆息,竊相謂曰:“如何一日殺二烈士!”

臧洪殺身為義,可敬,可贊,陳容護主,乃忠義之人,這兩人皆可為大丈夫。


結語: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故事,為什麼能夠受人們追捧,除了有曹操,劉備,孫權,這些梟雄人物以外,更重要的是,三國時展現了它們那個時代的“風氣”,國士,義士,謀士、輩出,臧洪這個人物,在前三國時期,雖然沒有什麼“牌面”,也不是影響時局的一個大人物,但是他有情有義的人格魅力,不就是三國這個時期最動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