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雲”祭掃 書香寄哀思

3月17日,《浙江老年報》編輯部發起“清明思親”大型主題書香徵稿活動,讀者可以通過詩歌、散文、書畫以及篆刻等形式投稿,不限題材,不限形式,讓更多老年朋友可以足不出戶,懷念故人,緬懷先烈。

活動開通了微信社群、電子郵件、掛號信等多種投稿渠道,收到500多篇佳作。這些文章有的向抗疫英雄、革命先烈致敬,有的懷念恩師、救命恩人,有的追思親朋好友……編輯俞琪說:“老年報一直注重編讀互動,收到投稿後,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並及時在新媒體端發佈,有些文章也會在報紙刊登。文章發表後,我們會馬上向作者反饋,告知發表的平臺與時間。”

報紙和移動端融合發力,為廣大讀者搭建了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平臺。來稿主要通過《浙江老年報》上的“互動”版面、官方微信號“浙江老年報”和浙江新聞客戶端專題頁面等展現。丁曉琴介紹:“目前,我們擇優在浙江新聞客戶端‘浙裡養’頻道,以‘清明思親 書香祭掃’專題形式,推出文章100餘篇,共有300餘萬人次瀏覽。”

詩文書畫 寄託哀思情懷

“你看疫情期間,我們有4.2萬多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支援湖北,很多都是‘90後’小青年,許多年輕人在抗疫一線加入黨組織。全國黨員踴躍捐款,就連我們家第四代的小紫晗都捐了壓歲錢……等疫情結束了,我們再來看你。”

“我是一位24歲的廈門大學在讀研究生,外公外婆一直是《浙江老年報》的忠實讀者。如今外公不在了,特將去年創作的思念文章《影子》加以潤色,望延續他的精神、紀念他的品格,也代替他在《浙江老年報》的平臺上告個別。”

“語言樸實,情真意切,有些文章讀之不禁讓人潸然淚下。”這是編輯王興看讀者來稿時的感受。來稿作者中,既有90多歲的老人,也有20多歲的年青一代,年齡雖然懸殊,但感情卻相通。“有位老先生讓我印象深刻,他人雖然在上海,看到我們的活動,特地手寫寄來文章,懷念一生從事中學教育、桃李滿天下的父親。”王興說,老先生叫崔鹽生,已經82歲高齡,“老先生不用智能手機,我們就將文章登在報紙上,方便他留作紀念。”

4月3日,《浙江老年報》策劃推出專刊《清明思親 書香祭掃》,有緬懷先烈、追思長輩、悼念親友、感恩故人等多個主題,既有詩歌、散文,也有書畫作品。6個版面的文章,紙短意長,筆淺情深。對英雄離去的痛惜、在夢裡與故人相會的驚喜、以詩詞寄哀思的悵惋,都深深嵌在字裡行間。

“版面有限,我們還將客戶端專題做成二維碼在頭版呈現,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互動的形式,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丁曉琴表示,去年以來,《浙江老年報》立足做強傳統媒體,拓展新媒體平臺,形成多媒體多平臺融媒傳播格局。接下來,報社將繼續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如通過新聞播報等形式,更好地服務老年讀者,建立真正屬於老年讀者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