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月薪1萬+其實很容易:抓住人生轉折點,“逆襲”只是件小事

01

普通人一輩子,有多少個足以逆襲的轉折點?

前陣子看到一個帖子:樓主21歲,普通二本,不喜歡目前的農科專業,已大三了換專業已不現實,父母都是農村人無法提供更多經濟支持,所以也沒打算考研。眼下就想學習一些技能,以後多賺點兒錢好改變家庭的生活窘境,最好畢業時就能月薪過萬。

嗯,對普通人而言,就業對人生軌跡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可我刷了下帖子下方的留言,發現不對勁兒。除去嘲諷以他目前條件實現的可能性太低,畫風多半是:

“360行,行行出狀元。”“挖掘自己的興趣,它是最好的老師。”“先找到一份工作,用心做自然有收穫。”
工作月薪1萬+其實很容易:抓住人生轉折點,“逆襲”只是件小事

這……跑錯方面了吧?

你如果今天問想兼職學哪些技能,或工作很迷茫,這些答案還勉強說得過去。但人家還有1年多才畢業,說白了,目標很明確:家境平平,不想從事本專業,希望未來的工作能多賺點兒錢

你把一切理解為“逆襲”也無妨。所以,每個決定都必須以“收入高+選擇廣”作為核心。至於什麼興趣啊職場收穫啊,那些都是後話。

說得殘酷些,你試錯成本極其有限,你輸不起。借這個機會,我想掏心掏肺和你們聊聊,沒錢沒資源的年輕人,從事什麼樣的行業最容易逆襲。

02

先說“收入高”的工作。

第一,選擇平均收入高的行業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8年的城市及行業工資數據。

“從全國來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47678元,金融業129837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23343元。”


計算機與金融,這麼多年依然穩居TOP3。

新興行業,如新能源、醫療醫藥的收入上升趨勢雖快,但從平均薪酬看,還差那麼點兒意思。

工作月薪1萬+其實很容易:抓住人生轉折點,“逆襲”只是件小事

在行業選擇上,切忌憑感覺選擇一個看起來特別牛逼,特別厲害的的工作。它往往真的就是“看起來”。

比如IT,一說到腦海就出現一個背電腦、24小時隨叫隨到的禿頭碼農形象。

比如金融,一說到就是穿著高定西裝,以及繡著自己英文名字母的襯衣的精英形象。


“搞金融很有錢”,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實際上不少做金融的人,無論做什麼他們都很有錢

我周圍朋友有幾位學金融專業,主要分為3種:一是直系親屬能提供銀行的人脈資源;二是家裡做生意,把孩子當接班人培養;三是家裡財力雄厚,自帶業務量,隨便把孩子往哪家支行一塞就行。沒錢沒資源,除非你拉業務5星開掛,否則,初期很難在金融領域擁有絕對優勢。

再看計算機相關。細分崗位很多,收入差距很大。同樣是“做IT”,維護人員可能3千多,程序員可能1萬多。同樣是程序員,寫初級腳本的平均月薪5千,寫算法的平均月薪2萬。

工作月薪1萬+其實很容易:抓住人生轉折點,“逆襲”只是件小事

細分之下,大有不同。不妨多看看招聘網站的崗位需求、平均薪酬等,其實能看出不少門道。

真實數據才是做出決策的基礎,而不是靠感覺。

第二,去大城市就業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這類一線,或是強二線城市的平均工資高,更重要的是,

機會比二三線城市多得多。

工作月薪1萬+其實很容易:抓住人生轉折點,“逆襲”只是件小事

想方設法在大城市留下來,打拼個幾年,你的視野、想法、思維都將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自然也能捕捉到更多機遇。

既然你是為了找到工資更高的工作,就要去最可能實現的地方、做最可能實現的事

03

接著繼續聊聊,什麼叫“選擇廣”。

我先說3件事吧。

1、我讀的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畢業時,同學們找的工作包括軟件開發,數據庫管理,單片機開發,系統測試,網絡工程師等等,也有部分做了行政,傳媒,銷售或考公務員。

2、我接觸的不少程序員,後來轉行成為產品,運營,項目管理,培訓講師,以及創業。我以前公司的商務總監就是開發出身,HRBP畢業於211大學計算機專業。

3、我朋友讀中文系,她班級50%以上的同學畢業時選擇考公務員、當老師。我小時候學鋼琴,高考選擇藝術專業的師兄師姐們,90%以上後來成為音樂老師。

不知道你看出什麼沒有。

專業門檻高+兼容性強的工作,未來很容易“降維”或“發散”(當然不是說當鋼琴老師有啥不好,純粹從選擇的廣度來說)。

以軟件開發為例,熟悉整個項目流程和每個環節,以後切換跑道的選擇就相對多。哪怕去做互聯網公司的銷售,都是帶有技術背景,能進行技術相關談判的那種銷售。

工作月薪1萬+其實很容易:抓住人生轉折點,“逆襲”只是件小事

但反過來,就很難成立了:普通銷售,他做不了程序員。普通行政,他幹不了算法分析。普通運營,他搭不了數據倉庫。

再以寫作為例。你要真喜歡寫作,不管你是什麼專業、什麼本職,都可以馬上開始寫。知名的作家幾乎都不是中文系的,且沒學過寫作。

但一個作家,他很難做帶有專業性的工作。為什麼要儘量去門檻高的行業?

因為你爬得越高,職業優勢就越明顯,向下的選擇就越多。

04

很多文章都喜歡鼓吹年輕人做想做的事情。這其實是一種鴕鳥戰術。

工作的首要目的是什麼?賺錢

賺錢是為了什麼?選擇權

回頭看最開篇那位年輕人提出的問題,21歲,普通農村出身,大學期間發現原先選擇的農業不利於未來就業,打算重新選擇一把,為了以後找份工資更高的工作。

這算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

一來你還很年輕。離畢業還有1年多,充分利用起來,未來找份開發崗位,實現可能性不算低。

二來你的目標很明確:逆襲,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這已經比多數同齡人的方向清晰得多。

工作月薪1萬+其實很容易:抓住人生轉折點,“逆襲”只是件小事

選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資源配置

你將擁有的若干因素相乘,讓資源效益最大化。

·如果你家裡有不錯的經濟條件或物質資源,千萬別覺得利用它們勝之不武,那些“從0開始”的故事看似狂拽酷炫,實則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與蔑視。

·如果你自帶學霸體質,就好好考上頂級名牌學校,與同學們好好相處,他們將是你未來的寶貴財富。

·如果你什麼都沒有, 至少要把你的時間精力用在最高回報的事情上。當你意識到有其他更好的路,用數據驗證後就請果斷重新規劃,切換跑道,而不是在老路上死磕。

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說:

一項資產的價值,總是它未來收入的折現,而過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沒成本,不論大小都不影響資產的現值。


所有的決定,都是為了未來的選擇權

倉廩實而知禮節。

夢想、愛好與賺錢往往並不衝突,但它們有輕重緩急。

太多抱著夢想去工作的人,最懊惱的是錢賺得太少。反倒是那些拼命賺錢的人,不知不覺中,實現了他們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