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別名: 呼市、歸綏、青城、雲中、中國乳都)

呼和浩特,通稱呼市,舊稱歸綏,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4個區、4個縣、1個旗,總面積1722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2.6萬人,城鎮人口218.3萬人,城鎮化率69.8%,政府駐地新城區新華東街1號 。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行政圖


地理位置及地貌環境

呼和浩特地處中國華北地區、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是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市區位於北緯40.48,東經111.41。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是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千米。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大戰略交匯處,是聯接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環渤海經濟區域的重要橋樑,是中國向蒙古國、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開放中心城市,也是東部地區連接西北、華北的橋頭堡,同時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航空樞紐。除天津、石家莊外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省會城市。

呼和浩特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呼和浩特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乾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年平均氣溫: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區僅2℃左右,南部為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13.5~13.7℃。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41.5℃。無霜期:北部山區為75天,低山丘陵區110天,南部平原區為113~134天。日照時間:年均1600小時。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佈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黑城鄉、新營鎮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各區動態景圖

綜述

1.地標性建築物:

海亮廣場主樓(176米)是目前呼和浩特最高的建築物,於2009年竣工,位於繁華的中山路商圈核心地段,是一座國際5A級智能化寫字樓。

2.高等學府:

(1)內蒙古大學國務院1978年確定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所列中國15所著名大學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

(2)內蒙古農業大學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大學,是教育部2001年“十五”期間西部重點建設十四所高校之一,國家首批32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國家林業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由中國農業大學對口支援內蒙古農業大學

(3) 內蒙古工業大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第二批內蒙古農業大學教育部西部重點建設十四所高校之一

(4)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內蒙古政治界的黃埔軍校內蒙古師範大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

(5) 內蒙古財經大學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6) 內蒙古醫科大學新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

(7) 內蒙古師範大學鴻德學院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優秀院校

(8) 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中國獨立學院100強35名

(9)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大學北校區環境


3.文化事業: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內蒙古日報、北方新報等綜合性傳媒平臺,主要文化場館有內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科技館、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科學技術館、內蒙古美術館。

4.公路: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現為京藏高速公路一段;於2008年12月建成呼和浩特繞城高速(三環路),並且可以直達周邊各市,以及銀川、蘭州等地,駕車從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5個小時左右截至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公路貨運量20668.4萬噸,比上年增長8.4%。公路貨運週轉量401.0億噸公里,增長7.9%。公路客運量354.9萬人,下降18.3%。公路客運週轉量10.0億人公里,下降13.8%。

5.鐵路:呼和浩特鐵路局所在地,京包鐵路、集包第二雙線途經呼和浩特市,有始發北京、成都、蘭州、滿洲里、烏蘭浩特、通遼、赤峰、錫林浩特、二連浩特、西安、大同、臨汾的列車,還有通往天津、哈爾濱、瀋陽北、杭州、武昌、廣州、石家莊、西安、銀川、青島、南昌等的列車,管內始發烏海西、二連浩特、東勝的列車,基本覆蓋全國城市。呼和浩特鐵路局每週三、四有發往蒙古國烏蘭巴托的國際列車。從呼和浩特乘坐火車最遠能夠抵達德國法蘭克福。

6.航空: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是內蒙古第一大航空樞紐,位於市區東南15千米處,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各大省會城市及中小城市;區內形成以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為中心輻射全區鄂爾多斯、赤峰、通遼、錫林浩特、烏海、烏蘭浩特、海拉爾、滿洲里等區內除包頭外所有城市航線。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E級,有一條長3600米,寬45米的跑道,原有跑道被延長改為平行滑行道,5萬平方米的候機樓可以滿足高峰時刻900人次/小時,2013年旅客吞吐量為615萬人次。截至2013年,白塔機場經營航線132條,其中,國內航線125條,國際及地區航線達7條,通航城市63個。

計劃建設4F級新機場——呼和浩特盛樂國際機場,可降落空客A380等特大型飛機,選址工作已經完成。

2014年4月28日,臺灣遠東航空公司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由臺灣遠東航空公司執機的“臺中—呼和浩特”航線將於2014年5月28日開通。這將是呼和浩特至臺中開通的首條航線。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白塔國際機場


7.特色食品:呼和浩特地區的特色飲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腸、肉腸、羊雜碎、稍麥、焙子、莜麵、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饊子。牛肉乾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麵點等,也可以到草原氣息濃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種穀類、野味。這裡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製品外,肉類食品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還有地方特色與傳統風味完美結合的託縣燉魚、和林燉羊肉等也聞名於呼和浩特地區。

8.名勝古蹟:

(1)內蒙古博物館位於呼和浩特市區中心,是自治區一級的綜合性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大樓,既富民族特色,又具現代意識。2007年,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中央人民政府贈送給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團結大鼎收藏於此,並收藏建館時內蒙古、山西等地博物館捐贈的藏品若干。

(2)呼和浩特博物館一館呼和浩特博物館(清公主府)位於呼和浩特市北一環海拉爾大街公主府公園周圍。府第共5進,有過廳、大廳和內院,門前立照壁,東部有假山、池沼。據抄本《公主府志》載,府中先後居住順治第四女靜宜公主、多爾袞的曾外孫女和碩格格、康熙第六女夠恪靖公主。國家級文物單位,呼和浩特市博物館所在地,周圍有公主府公園、滿族風情園,以及傅作義將軍所制烈士紀念碑等,免費開放。

(3)呼和浩特博物館二館首府地標性建築原內蒙古博物館現更名為呼和浩特博物館。該博物館歷經一年多的裝修加固改造。

(4)盛樂博物館緊鄰209國道,位於盛樂經濟園區西側,是全國唯一的以展示鮮卑文化為主的博物館。該館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558平方米,總投資1300萬元。同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旅遊兼古文物收藏的精品工程。該館將人和物按1:1.5的比例進行復原是遊客身臨其境感受到歷史變遷。

(5)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五塔寺後院。始建於清雍正五年。金剛座舍利寶塔是一個在金剛寶座上建有5個玲瓏舍利小塔的建築,人們通稱為五塔。塔身高16.5米,為金剛寶座式,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

(6)大召寺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內,蒙古語名“伊克召”,意思為“大廟”,始建於明代,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

(7)萬部華嚴經塔因塔身通體潔白又稱白塔,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18千米的白塔村,據傳為遼聖宗時所建。該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高約45米,雄偉壯觀,塔內有旋轉式樓梯,還有多層交錯搭接的木樑,攀至塔頂可遠眺山川景色。

(8)烏素圖召位於呼和浩特市區西北12千米大青山南麓。“烏素圖”為蒙語,意為“有水的地方”。烏素圖召主要由慶緣寺、法禧寺、長壽寺、廣壽寺和羅漢寺5個毗鄰的寺院組成。烏素圖為其總稱。

(9)清真大寺位於市區舊城北門外,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當年,大批迴族居民自新疆遷到呼和浩特,在以後的年代裡,他們漸漸在這裡站穩了腳跟,並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清真寺。該寺佔地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的格局表現出對聖地麥加的尊崇。

(10)喇嘛洞召位於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境內大青山深處,東距呼和浩特市40千米。始建於明朝天啟七年,清順治十五年在洞前建寺,乾隆四十八年給喇嘛洞賜名“廣化寺”(意為教化一切)。寺前設有石階124級,順勢而下直抵前寺,在佛寺(銀洞)兩側的懸崖峭壁上,列滿了大大小小的巖刻畫,面積達100多平方米。是呼和浩特地區最精美的巖刻之一。

(11)席力圖召是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位於舊城東興旺巷,距離大召僅為100米。該處原是一座小廟,後經清代的重修與擴建。1986年,席力圖召被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漢墓位於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境內渾河北岸。漢墓是一座磚砌墓,墓壁及甬道上繪滿了精心設計的壁畫,內容包括墓主所任官職、車馬出行、生產勞動、城垣府舍、歷史故事等,共約50多組,形象的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生活,是極為罕見的漢墓壁畫。

(13)寶爾汗佛塔坐落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園內,被譽為亞洲第一大佛塔。寶爾汗佛塔於2006年5月26日開工建設,佛塔塔基佔地6561平方米,塔高81.6米,是呼和浩特市觀音廟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14)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墓呈覆鬥形高33米,佔地二十餘畝。傳說,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時,附近草木枯黃,唯獨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稱之為“青冢”。詩人陳運和在此“久聞草木凋零數塞外近感秋涼霜冷襲情懷”、“大黑河畔不愧有懷念王昭君的詩之平臺”。

(15)綏遠城將軍衙署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樓西側。清雍正年間,清朝為鞏固西北邊防,在呼和浩特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築新城1座,駐屯滿洲八旗官兵。

(16)清城公園位於呼和浩特市區中部,園內有人民英雄紀念碑、包鋼開爐紀念鋼錠等。據《歸綏縣誌》記載,現青城公園前身為龍泉公園,建於1931年,佔地面積1.33公頃,此處原有一座山崗名為“臥龍崗”。

(17)哈素海國家公園,位於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西部,呼和浩特西70千米,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

(18)伊斯蘭風情街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南起舊城北門、東至中山路西端、北接新華大街,全長1150米,是縱貫呼和浩特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街道兩側以疊澀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磚裝飾出來的高樓氣勢宏偉,排排尖拱形並列的門窗、渾厚飽滿的綠色或黃色的球形殿頂、高聳的柱式塔樓,以沙漠黃為主而綠白相間的色調。

(19)蒙古風情園是內蒙古和呼和浩特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建設工程。蒙古風情園是由鄂爾多斯市東方路橋集團投資建設的特大型旅遊景區,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昭君路8千米處(昭君墓北側),園區佔地1萬畝。

(20)2006年10月1日開園的大青山野生動物園位於呼和浩特市北郊,佔地826公頃,計劃總投資約6億元。2010年以來,黑豹、金錢豹、羊駝、原駝和藏酋猴。在原有引進12大類94個品種2000餘頭(只)動物的基礎上,2010年大青山野生動物園再次引進了2頭黑豹、1頭金錢豹、1只羊駝、1只原駝和31只藏酋猴。蒼翠滿山,自然和諧是大青山野生動物園最吸人嚮往之處。園內建有人與自然景區、狂野之旅景區、青蔥雨晨景區等共62個景點。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是集綜合文化的一座城市,具有其別具一格胡特色,除介紹之外還有很多它的獨特之處。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做客,小編給大家當免費的導遊。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大清山一角景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