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背後的“熊父母”:你的教育方式正在給孩子打下渣地基

01

中國人喜歡給自己人進行群體分類,老的如“廣場舞大媽”,小的如“熊孩子”。

曾經有“熊孩子猛推孕婦”這一新聞刷爆朋友圈後,“熊孩子”這一群體已經成為過街老鼠,打是根本不解恨。

猛推孕婦的孩子事後說:“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流產。”

不管他是“不以為意”地說,還是“毫無愧疚”地說,我們都無法確定當時他的想法和態度,但僅從這句話本身,就可以得出:

​這個熊孩子背後必定有熊父母。

“熊孩子”背後的“熊父母”:你的教育方式正在給孩子打下渣地基

能說出這樣毫無同理心的話,只能說明他是這樣被對待長大的。甚至可能他與父母的情感聯結是斷裂的。

如果他沒有被父母理解過對世界的好奇,如果他沒有一雙手溫柔地領著他走進社會,如果他沒有體驗過被傾聽、被看見,又怎麼能指望他去理解他人?

看到電視上有這樣的畫面,就想在生活中實踐,這個熊孩子,在想象和現實面前嚴重混亂,缺乏明顯的是非觀,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行為的邊界應該在哪裡,所以才會用行動去試探。

熊父母在為孩子樹立規則方面的缺失,結果就是“暴力成為唯一能制止熊孩子的語言”。

這個孩子年僅14歲,已經看了這樣的電視鏡頭,不難想象電視已經陪伴他度過多少時間。

他不僅僅是缺乏父母的傾聽和管教,甚至很有可能父母在他的生活中是缺席的。

有這樣的熊父母,怎麼能指望孩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熊孩子”背後的“熊父母”:你的教育方式正在給孩子打下渣地基

02

熊父母是讓孩子人生的地基建立在不成形的渣滓上,還有一類父母,也是在孩子純白的畫布上胡亂塗畫。

小區裡,我帶著剛一歲的孩子做滑梯,剛要下來時,有個四五歲的男孩要從下往上爬,我對他說:

弟弟先做上去的,你讓他滑下來,然後你再玩好嗎?

小男孩看了我一眼,依然奮力從滑梯下方往上衝鋒。

他的媽媽在旁邊的凳子上坐著,見狀大聲呵斥:小Q,你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弟弟先上來的,你不懂得先來後到嗎?

對媽媽的呵斥,小男孩似乎習以為然,並沒有離開滑梯。

媽媽繼續斥責:你再這樣,一會我就不帶你去超市了。今天你想買新玩具也不給你買了。

“熊孩子”背後的“熊父母”:你的教育方式正在給孩子打下渣地基

小男孩看了媽媽一眼,但是並沒有離開的意思。因為媽媽也只是坐在那裡,並沒有站起來,威脅似乎並不具有力量。

我的孩子不理解這樣的場面,也不想再滑滑梯,於是我就抱著他離開,已經走出去十來米遠,依然能聽到媽媽遠遠地坐著罵孩子:你沒看到小弟弟已經被你嚇走了嗎?你這樣做對嗎......

這個孩子顯然很清楚,媽媽地管教只是說說而已,超市還會去,新玩具還會有,所有的威脅根本不會實現。

孩子已經形成了這樣的認知“即使媽媽對我大吼大叫,我仍然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那有很大可能是從很久以前,媽媽已經開始大吼大叫,所以現在孩子的耳朵才像被塞住一樣,再大的聲音也是如微風一般輕輕吹過。

我能看到媽媽臉上的煩躁和挫敗,但是才這個年紀,你的話對孩子已經沒有影響力,你應該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呢?

“熊孩子”背後的“熊父母”:你的教育方式正在給孩子打下渣地基

03

為什麼現在熊孩子無法無天的新聞會那麼多?

這反映出有那麼多的家庭,在孩子規則教育方面的缺乏。

家長不做的事情,扔到社會上來解決,被人民群眾“以暴制暴”。

對熊孩子的影響只能是:被打倒畏縮、膽小;或者以更加暴力的方式對待他眼裡的弱者。

如果熊孩子接受了自己是熊孩子,那麼我們的貼標籤,將變成他們自我實現的預言:

我們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就會得到什麼。

他們會將自己變成自己認為的那個樣子。

“熊孩子”背後的“熊父母”:你的教育方式正在給孩子打下渣地基

家長要去注意分辨,什麼樣的事情孩子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是堅決不可以?

並且要時刻注意提醒自己,規則的界限到底在哪裡,要讓孩子體驗到,不可以做的事情是會堅決貫徹到底,不會因為他一時的哭鬧妥協。

父母是孩子的航向標,你是否有清晰的規則,你會因為什麼情況妥協,他全都看在眼裡。

歸根到底,做父母修煉的是自己,把自己做好,孩子人生的地基,才會有一個堅實的參照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