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通過遊山玩水悟理勝過朋友的相互切磋

眾所周知,慧遠是一代僧人,也是一代詩人。今天我們就來了解慧遠的詩歌特點以及深受其影響的一個教團——廬山教團。

慧遠:通過遊山玩水悟理勝過朋友的相互切磋

由於慧遠的巨大魅力及時代等因素,僧人和士大夫從各地蜂擁而來,雲集輻輳。廬山成了宗教中心,也成了佛教化的知識分子的集體歸隱之地。“佛教哲學與玄學,禪定和超自然力崇拜,自然之美和禁慾生活、清談,學術研究和藝術活動,與世無爭和政治中立。許多有教養階層的成員也多少了解佛教,並傾向於脫離宦海。對他們來說,廬山肯定代表了一種退身隱逸的理想,這裡不僅是智慧之田,而且也是養心與安身的福田。”

就現存的材料看,廬山教團的詩歌創作都是集體活動,主要有三次:一次是諸人共作同題《唸佛三昧詩》,並編成了一詩集,慧作序。現僅存主喬之詩及慧遠《唸佛三詩集序》。第二次是慧作《廬山東林雜詩》,劉程之、主喬之、張野等奉和。第三次是東普隆安四年(400)春,慧遠一行三十餘人遊覽石門山,“遂共詠之”。當時作詩的數量應該不少,可惜現存僅剩下一首名的《廬山諸道人遊石門》並序。

慧遠:通過遊山玩水悟理勝過朋友的相互切磋

這些詩歌的基本特點,可以從慧遠《與隱士劉遺民等書》中看出,這封信幾乎可以看作慧遠教團文學創作的綱領。信中慧遠首先表明自己的思想宗旨:“每尋疇昔遊心世典(指儒家經典),以為當年之華苑也。及見《老》《莊》,便悟名教是應變之虛談耳。以今而觀,則知沈冥之趣,豈得不以佛理為先?苟會之有宗,則百家同致。”慧遠的思想有一個由儒家到道家再到佛教的過程。但他又認為假如有一個宗旨來對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那麼百家也可以趨向同一目的。他的這個思想立場,我們在上面分析慧遠功業時,已經充分注意到了。

他的立場也為弟子所遵奉,《高僧傳》謂:“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夫預學徒,莫不依擬。”他在信中還要求劉遺民等人勤修齋戒:“六齋日,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後津寄之情篤,來生之計深矣。”他希望弟子通過持戒,增強對佛法作為解脫法門、對來生往生佛國淨土的信仰。最後他要求“若染翰綴文,可託興於此”。作文所要表達的興”即上面所說的“佛理為先”,“百家同致”,“津寄之情篤,來生之計深”。

慧遠:通過遊山玩水悟理勝過朋友的相互切磋

慧遠《廬山東林雜詩》曰:

崇巖吐清氣,幽岫棲神蹟。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遊,徑然忘所適。揮手撫雲門,靈關安足闢。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翻。物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多。

首四句寫廬山景觀,有高聳的山岩、幽深的洞穴以及山林間的種種聲響。以下寫遊廬山的過程及感悟。用語偏僻晦澀,但大意還是清楚的。“雲門”“靈關”“玄扃”比喻悟理過程的種種障礙,“撫”“闢”“叩”是克服障礙的過程,最後達到“感至理弗隔”,也即心靈通過感應能力而領悟佛理,與理融合為一。所悟之“理”是什麼呢?就是“妙同趣(同‘趨’)自均(相同)”也即慧遠所謂的“苟會之有宗,則百家同致”。最後慧遠強調,通過遊山玩水悟理勝過朋友的相互切磋。“三益”指“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和“友多聞”(知識廣博)三類益友。

慧遠:通過遊山玩水悟理勝過朋友的相互切磋

《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記:

超興非有本,理感興自生。忽聞石門遊,奇唱發幽情。

裳思雲駕,望崖想曾城。步乘長巖,不覺質自輕。

矯首登靈闕,秒若凌太清。端坐運虛輪,轉彼玄中經。神仙同物化,未若兩俱冥。

這首詩所展現的遊山的過程就是悟理的過程,但是所說的理陳腐無新意。又因為理早已頑固地橫亙心中,像戴著墨鏡一樣,不能直接觀察感受山水,因而寫山寫水也寫不出山水的特色,或者說根本不注重具體的山水;不直接面對具體的山水,不直接面對自己心中的感受,自然就沒有比較新穎的意趣,最終感悟到的還是早已存在心中的理。這就是“理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