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鬼城”的由來,關於鬼城的歷史傳說竟然有這幾個

豐都,作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鬼都,集中表現了我國人民對地獄、陰間、輪迴和神鬼方面的觀念。古稱“巴子別都”的豐都是在東漢和帝永元二年成立的縣,距今已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鬼城的位置位於現在重慶市下游豐都縣的長江北岸,是一個有著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橋、黃泉路、望鄉臺、藥王殿等多座表現陰曹地府的建築。另外豐都還有著“幽都”、“鬼國京都”、“神曲之鄉”的別稱,充滿著神秘、詭異而富有歷史文化魅力的色彩。

“豐都鬼城”的由來,關於鬼城的歷史傳說竟然有這幾個


根據魏晉時的《度人往》記載:豐都坐落在六天青河旁,有三宮九府,宮闕樓觀貴似天庭,鬼帝坐鎮在此,統億萬鬼神。古時傳言人死後的亡靈都會迴歸到這個地方,並在這裡接受閻王的審判。來到這裡的亡魂或投入地獄受罰,或喝下孟婆調製的孟婆湯走過奈何橋重新投胎做人。當人走過了鬼門關,就再回不去陽間了。

有關於“鬼國幽都”的說法,起源於《豐都縣志》和晉代葛洪的《神仙傳》記載:漢代有王方平、陰長生兩方士曾在平都山修煉成仙。陰長生是劉肇皇后的曾祖父,王方平則官至朝中散大夫。二人因不滿朝政腐敗、民生多艱而雙雙來到豐都修煉,在曹魏青龍初年,成仙而去。道家遂於此山設天師,並將其列為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唐代時後人附會“陰、王”為“陰王”即陰間之王,居所即是“鬼都”。

“豐都鬼城”的由來,關於鬼城的歷史傳說竟然有這幾個


平都山這個地方後來漸漸地被附會為“陰都”,唐代的詩人李白曾寫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的詩句,更使得豐都作為鬼城之說聲名遠揚。其實“豐都鬼城”的形成和道教脫離不開關係,傳言在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術,成為後來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孫子張魯在豐都設立道教“平都治”,這裡就成為了道教的傳教聖地。後來,道教又稱其為“羅豐山”,說它是北陰大帝治理的鬼都,這位北陰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級中心神,專管地獄。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稱豐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豐都鬼城”的由來,關於鬼城的歷史傳說竟然有這幾個


還有一個起源是由於東周時,豐都曾為巴子別都。這裡彙集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原始宗教習俗、信仰等,產生了一個叫做“土伯”的神靈。土伯是陰間幽都的看守人,傳說他有著虎頭牛身,並長著三隻眼睛,晃著一對利角,張開血汙雙手驅逐著來到這裡的可憐幽靈。土伯在歷史上是否確有人物原形已不可考,但是他就是流傳已久的第一代鬼帝。這令人恐懼的鬼帝按照人們的描述就住在幽都,在今天的豐都境內還留有“幽都”的遺蹟。

“豐都鬼城”的由來,關於鬼城的歷史傳說竟然有這幾個


有了前面流傳的一些說法,在佛教“閻羅王”的說法傳入中土以後,這裡更是被古時的人們當做“閻王”的駐地。閻王是管理地獄眾生的陰間之王,他手下有十八個判官分管十八層地獄。據《一切經音義》稱,“閻羅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而有關閻王的說法還有著“十殿閻王”的說法,這“十殿閻王”分別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忤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民間傳說始於唐末,傳說這十殿閻王掌管著人間的禍福吉凶,針對人在陽間不同的罪行進行審判而投入不同的地獄遭受懲罰或重新投胎。

“豐都鬼城”的由來,關於鬼城的歷史傳說竟然有這幾個


豐都鬼城,在歷史上的起源實在淵源甚廣、眾說紛紜。所謂陰間地府,實際上就是人間社會在人死後的世界裡加以構思而呈現出來的產物。古時候的人們由於對自然災害以及人間惡行、殘殺禍患等未知危險的恐懼,而想象人死後依舊有著靈魂存在。不得不說這是人們出於對死亡的恐懼而想象創造出的精神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