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這個世界對銀行股充滿惡意。


我最近發了幾篇銀行股的分析文章,先有平安銀行、招商銀行這樣的零售股份行,後有農行這樣的傳統國有大行,寫的時候我是做了很多調查研究的,自認為還算理性客觀,沒有屁股決定腦袋,沒有報喜不報憂。包括對疫情的考量,對歷史上2014-2016壞賬潮的影響,對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等問題都有討論。

列數據,擺事實,反覆推演。

但是得到的反饋大多是:

1、銀行要完蛋了。

2、降息週期開啟,銀行息差收窄,營收增速會越來越差。

3、疫情影響,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壞賬大爆發,信用成本會越來越高。

4、銀行要讓利實體經濟,這是政治正確。

5、銀行要完蛋了。

6、現在是BANK,以後就是BANKRUPT

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有些基於事實的觀點我是認同的,但有些卻不敢苟同。

定性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點評一番,一旦結合估值來分析,看具體的財務數據,看經濟週期的位置,大部分人就不願意了,也不屑於多看一眼。這不禁讓我懷疑,作為股民,我們炒的到底是不是同一個A股?

同樣是受疫情衝擊的兩個行業:

對於有的行業,上半年收入直接歸0,利潤幹到虧損,這樣的行業和公司不在少數吧,那麼有人就說了,疫情總會過去的,需求還會回來的,我們要眼光放長遠一些,疫情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要看“預期”,現在暫時估值高一點沒關係。

到了銀行業這兒就是各種利空,各種壞賬,各種風險,一副馬上要破產的樣子。0.7倍、0.6倍、0.5倍的PB還不夠低,還要狠狠的踩上一腳,還要跌到0.5倍、0.4倍、0.3倍,最好是推倒重來,大家一起完蛋好了?

這不是雙標嗎?

對A股也是一樣的,3000以下還有2700,2700以下還有2400,2400以下還有2000點,地板以下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以下還有十八層地獄!


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真是充滿惡意。


疫情蔓延,銀行當然是受影響的行業之一,但絕對不是最差的那一個。如果把影響程度排個序,前面有航空、旅遊、餐飲、交通運輸、休閒服務等第三產業,中間有電子、家電、汽車、機械、保險、地產、電力及電氣設備、資源、商業貿易,後面才輪得到建築裝飾、銀行、農林漁牧、食品飲料等行業吧,真正完全不受疫情影響的才有幾個?比如公用事業這樣的行業,另外還有少數像互聯網、醫療醫藥大健康產業等,也就是說不受影響的行業是極少數,受影響的是大多數,銀行並不特殊啊。

同志們啊,銀行離破產且遠著呢。

最近在整理農行的數據,我們就以農行來舉例說說吧。

農行可是一點兒也不特殊,既不是最好的銀行,也不是最差的銀行,頂多算是個中等偏上的銀行。

從報表的盈利數據上看:

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農行的盈利能力真是一年不如一年。ROE萎縮到12.43%,是5年前的63%,ROA掉到了1%以下,是五年前的76%。這裡發現ROE的下滑幅度大於ROA,主要是槓桿加得更少了:

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以前權益倍數有17.2倍之多,現在只有13.8倍,每份淨資產撬動的總資產規模變少了。

原因嘛,一個是監管對資本充足水平的考核趨嚴,包括歷史上那次著名的“千億定增”,彼時農行股價是0.87倍PB,匯金公司、財政部、中煙三家以一倍PB認購了900億,小股東們可是沒有吃虧的。再一個是銀行判斷經濟大環境不太好,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防控風險。槓桿小了,風險當然變低了啊,這是明擺著的事兒,而且我們之前還分析過銀行對“製造業+批零”這樣的高風險行業在有意無意的控制規模,也就是說未來即使再出現2014-2015年那樣的壞賬潮,對銀行的影響也遠遠不如上一輪了。

我們還要講一個事實是,2018-2019年這兩年裡經濟遠遠談不上景氣吧,2018年有貿易斬,有大熊市,2019年才過去沒多久,我清楚的記得大家整年都在盼著經濟復甦,盼著出現向上的拐點,但是這兩年裡農行的不良率反而一直在往下掉,撥備覆蓋率一直在往上走,這不符合常識啊?

所以這裡我把數據再整理一下,把不良率的變化,撥備的變化考慮進去,重新計算真實的ROE數據。假設一家銀行從第0年到第1年,不良餘額從900億增加到1000億,撥備餘額從1800億增加到2000億,撥備覆蓋率都是200%不變,那麼這家銀行的報表利潤就是真實的嗎?不一定,因為按我們的經驗200%的撥備覆蓋率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如果銀行又恰好處在經濟週期的底部階段,未來兩三年只會更好,不會更差,那麼其實100%的撥備覆蓋率也就足夠了。但是現在預期要給得低一點,因為有疫情這個不可控的擾動,還有監管要求的120-150%監管指標約束,所以我們就姑且認為150%的撥備算是“合意撥備水平”吧。這個時候銀行的不良總額增加100億(900億到1000億),那麼我認為撥備增加150億就是比較公允的,但是上面它計提了200億,顯然是偏保守了,我們就要把額外的50億還原到利潤上來。

按照這個思想,我計算了農行在不同年份不良餘額變化所需要計提的“合意撥備水平”,再和實際的撥備進行對照,最後再扣除所得稅的影響,就能看出農行到底是隱藏了利潤還是做高了利潤,調整的具體數額是多少,結果如下:

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從2018年到2019年,農行的不良餘額絕對值是減少的,從1900億到1872億,那麼這一年它需要覆蓋不良的合意撥備就應該從2850億減少到2808億,減少41億,但是實際上它的撥備卻大增614億到5405億,所以我們如果不考慮疫情這個“黑天鵝”,農行在2019年肯定是大幅隱藏了利潤的。

把這部分利潤和報表淨利潤相加,就可以得到“還原淨利潤”,再除以歸母普通股東權益的平均值,可以得到“真實平均ROE”,這個數據比報表ROE要更貼近實際的情況,更能體現銀行真實的盈利能力。

直接看結果:

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很明顯的看出,過去十年農行的真實ROE呈現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10到2015年的下行期,最低降到2015年的10.67%,之後出現了兩年的反彈,最高到2017年的18.01%,然後到第三階段2018年後再次開始回落。

如果把真實ROE和報表REO做個對比:

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可以看出,報表ROE顯然是被平滑過的,並不能如實反映農行的盈利情況。相對來說,真實ROE已經把經濟週期的影響全部體現出來了,大趨勢確實是向下的,但是這十年裡的起伏很大,其中2014到2015的兩年時間農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得非常快,尤其是2015年,真實ROE最低的時候差點兒跌破10%。

我找了一段當時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描述:“2015年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國內出口總額下降2.2%,首現負增長,世界經濟處在深度調整期,新的增長動能還未形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僅增2.0%,同比回落10.4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一些重化工業生產、銷售、利潤大幅下滑,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大幅增加,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

從這一段兒描述裡我們就能感受到2015年的中國經濟基本面是怎樣的一番風雨飄搖景象,說一句“慘不忍睹”也不過分。但是隨著經濟週期的回暖,到2017年以後,農行的真實ROE又再次超過了報表ROE的數據。

研究宏觀經濟,哪個指標最能體現基本面的強弱呢?對於現階段的銀行來說還是製造業PMI:

銀行股為什麼沒人買了?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把月度數據做個整理,發現這十年來經濟的三個階段:下行期1、復甦期、下行期2,從時間上來說和農行的真實ROE三階段完美契合,我們把這三張圖做個對照,也許就能找到未來農行真實ROE的底部在哪裡。

所以2020年是又一個2015年嗎?有點兒像,但肯定不完全一樣。至少外部擾動的因素變了,以前是產能過剩、過度投資和信貸週期的轉向,現在是疫情對供需兩端的全面衝擊,但是不管當前多麼悲觀,假以時日,可能需要一年,可能是兩年,經濟總會再次出現復甦,甚至走向繁榮的,這是週期的基本規律。我們發現2019年末到2020年初,PMI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小幅的翹尾,重回榮枯線以上,經濟出現了一定的弱企穩特徵,但是疫情出現了,復甦進程被強行打斷,一切都變了。

當然,現在的銀行也不能和五年、十年以前相提並論,經濟結構、金融環境,包括銀行自身經營的情況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預測農行的真實ROE在2020年到2021年下探的深度肯定要高過2015年,最終落到5-7%這麼一個位置上,但是如果說要出現實際的虧損,那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農行的這個情況對應0.677倍的PB是否合適?見仁見智吧。

投資要向前看,預期最壞的時候,股價也早已摔到了地板上,這個時候反而可能是投資的最佳時機。

當然了,短期的股價走勢是很難預測的,地板下面確實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可能還有十八層地獄。


畢竟,這個世界對銀行股總是充滿惡意。


點個關注再走吧,下一篇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