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在四川西昌瀘山景區,有一座著名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它是我國的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


3月30日,西昌市經久鄉馬鞍村發生森林火災,山火蔓延瀘山風景區,逼近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和光福寺等多處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受到威脅。最危險時,火線離博物館圍牆只有80餘米。


館內收藏彝族文物4000多件,其中256件國家珍貴文物,一件宋代的漆皮甲可謂是鎮館之寶。山火威脅,是先撤人還是先轉移文物?4000件文物及有關資料,該先帶走哪些?近日,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館長鄧海春向記者講述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文物“保衛戰”。


中國首個民族博物館差點毀於山火

館長急得3天只睡了不到10小時


據西昌發佈消息,4月2日12時01分,四川西昌市經久鄉森林火災取得重大戰果,明火已全部撲滅,轉入清煙點、守餘火、嚴防死灰復燃階段。


鄧海春是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館長。看到明火被撲滅的消息,鄧海春總算鬆了一口氣,山火蔓延的三天裡,他總共睡了不到10小時,“守護好這些文物交到下一代手中,這是我們的使命。”


這座位於瀘山半山腰的博物館不僅是中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世界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有4000餘件館藏文物及有關資料,對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用鄧海春的話來說,“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是彝族人的精神家園。”自博物館1985年建成開放以來,接待了數十萬中外遊客。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鄧海春表示,博物館地處邛海景區,瀘山上的林木繁茂,加上西昌風乾物燥,一直面臨著防火壓力。為了防患於未然,博物館周邊都種植的是大多是不易燃燒的樹木,每年還會組織人員清理周邊地表落葉。這次山火發生前,還請當地專業的撲火隊員清理出了50米的一條隔離帶。


接到人員撤離通知

先將部分文物撤回庫房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的文物


然而,3月30日突如其來的這場山火,成為建館35年以來遭遇的最大威脅。


對於每一個火情發展的時間點,鄧海春至今記得很清楚。3月30日,西昌市經久鄉馬鞍村發生森林火災,山火蔓延瀘山風景區,“當天下午5點過,我們接到西昌森林火災指揮部要求人員撤離的通知。”鄧海春回憶,當時火線離博物館還比較遠,“我們想的是,先申請暫緩撤離,先把文物搬進庫房。”


緊急閉館並疏散人群后,鄧海春開始監控火情並觀測風向,同時安排將展廳內的1000多件文物撤回庫房,“我們博物館50多位工作人員幾乎全部出動,先把博物館迎火面展廳內的珍貴文物撤回庫房,其中定級文物以及部分比較精美的文物全部打包裝箱轉移到庫房。”


“一開始吹南風,對我們威脅不大,31日凌晨2點左右,風向突變,開始吹北風。”鄧海春一夜未眠,關注著火情的變化,火勢並未進一步擴大。31日一大早,多架直升機出動滅火,於上午11點控制住了火情。當日上午,成都消防隊的3臺消防車、十幾名消防隊員進駐博物館。


風勢強勁、山火復燃

先緊急轉移256件珍貴文物

  

但在風力的作用下,山火很快復燃。3月31日下午6點,風勢強勁、山火復燃,向瀘山方向蔓延,逼近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涼山州、西昌市文物部門和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立即啟動火災應急預案,並結合火情通報,對火勢進行研判,組織人員將展廳1000餘件重要文物轉移至文物庫房。由於山火繼續蔓延,值守人員按照西昌市“3·30”森林火災聯合指揮部命令撤離館區,嚴防死守文物庫房等重要區域。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西昌山火,瀘山一側


山火復燃,映紅瀘山夜空。31日20時許,最近的火焰已經接近博物館後側、光福寺南側,最近時距圍牆僅有80米。消防救援人員利用博物館的蓄水池和消防站,用噴水降溫的方式抵擋火情。“在得到國家文物局等相關指示後,我們向指揮部申請到半小時的特批時間,希望把一些珍貴文物轉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消防救援人員用噴水降溫的方式抵擋火情


“火線蔓延到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後山梁,情況危急。”鄧海春說,在4000多件館藏裡,只有半小時不可能全部文物都帶走,只能先帶走珍貴文物。“博物館內有90件中國國家一級文物、138件中國國家二級文物、8件中國國家三級文物,累計256件珍貴文物。”當晚,鄧海春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這些珍貴文物被迅速運送到救援隊的5臺皮卡車上,運到山下的邛海賓館。


火勢朝博物館方向蔓延

再撤出1000餘件文物

  

然而,4月1日凌晨,風速加大,山火迅速形成了長達12公里的火線,並且迅速蔓延下壓,從山頂向山下逼近,嚴重威脅瀘山光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單位的安全。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大火逼近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館


鄧海春回憶,4月1日早上6點過,風勢突然變猛,火勢迅速朝博物館方向蔓延,火線最近距離博物館圍牆只有80米。從4月1日4時到7時,博物館在庫房和廣場上來回奔跑,將一箱箱文物搬到車上,轉移到山腳下的邛海賓館。涼山州藍豹應急救援隊聞訊緊急趕到,隊長王立波親自率領20多名隊員加入搶運,一同撤出1000餘件文物。轉移至安全地點後,所有文物經清點,無一損毀、遺失。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建館35年面臨最大威脅,火災下博物館一千餘件文物如何保護

轉移文物


與此同時,為確保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安全,成都消防救援支隊分別部署1臺大功率裝載12噸重型水罐車、1臺裝載9噸水和6噸泡沫車、1臺10噸重型水罐車,由18名指戰員向博物館周邊植被噴灑水和泡沫製造防火隔離帶的方式,降低周圍環境的可燃性,防止火災對博物館造成損傷,最終成功堵截火勢。經過全體消防救援人員努力,4月1日上午,成功將大火阻隔在博物館的圍牆外。


除無法轉移的文物外,另有部分石碑、鼎等不易損毀的大件文物留於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中。目前,這些轉移的文物存放在邛海賓館地下庫房內,十名安保人員24小時值守,每個包裝上都有文物的索引信息。鄧海春說,這是博物館從開館以來面臨的最大威脅,也是唯一一次轉運文物,“作為一個文物人來說,我們多搶救一份文物,我們就給子孫後代多留了一樣東西。”

  

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道

原題目:《博物館長談西昌山火中文物保衛戰:火焰最近時距圍牆僅8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