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提倡先秦兩漢散文質樸流暢的傳統,反對駢儷的文風。他的散文造詣很高,他的散文更是開創了我國散文“天人合一”境界的第一人。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是歷來大家傳誦的名篇,“永州八記”是他的名作,優享盛名,是山水遊記的典範之作。《小石潭記》更是被選進教材幾十年,從未被替換,這篇散文究竟好在哪裡,為何會成為不朽的經典篇章?

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成就了一篇優美的山水美文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 A移步換景,展開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畫卷

作者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方法發現了小石潭的經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沿著小丘,他來到了一片竹林,未見“小潭”,先聞“水聲”,讓作者忍不住也想一探究竟。

水聲並不是尋常的“潺潺”“汨汨”,而是像“玉環、玉佩撞擊”叮咚作響一樣的清越之聲,大自然之音讓作者”心樂之”。讓他決定一探到底,進而“伐竹取道”,去尋找小潭。

隨著鏡頭的移動,我們從小丘走到篁竹,再隔著篁竹聽到水聲,因水聲而覓得小潭。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邊移步,邊觀景。文章呈現給我們一幅美妙的山水畫卷,言有盡而意無窮,讓我們不由自主沉浸在大自然的風光中。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 B動靜結合,細緻描繪,並採用了特寫鏡頭

潭中魚可許百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柳宗元寫“游魚”這段手法可謂高超,歷來被人稱讚,成為借鑑的典範。總寫魚的數量和狀態。“皆若空遊無所依”既正面寫出魚的狀態,又側面襯托出水的清澈特點。

緊接著由遠而近,對“日光、魚影”採用了特寫鏡頭,日光直射而下水面波光粼粼,陽光與潭水交織在一起,潭底的全石上倒映著魚影。此情此景,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再次襯托水清,又寫出魚的活動,又照應前一句“皆若空遊無所依”乃是傳神之筆,雖未寫水清,卻處處彰顯水清。

作者還深諳動靜結合之理,“佁然”寫出游魚的靜態,“遠逝”、“翕忽”寫出游魚的動態。游魚有時靜止不動,有時又忽然向遠處游去,似與遊人玩樂一樣,將游魚的的憨態可掬及精靈可愛進行了細緻的描繪。

動靜結合,勾畫出一幅美妙的“游魚戲水圖”。這一段將潭水和游魚寫得格外精彩,看似隨手拈來,卻處處用心;看似處處用心,卻渾然天成。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 C採用比喻,形象生動,具有畫面美

作者擅長用比喻,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讓事物形象而又生動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描繪小潭溪流時,將溪身形狀喻成“鬥折”,將溪流喻為“蛇行”,又將溪岸的形狀喻為“犬牙”,形象而又生動。溪身是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溪流像蛇一樣蜿蜒流動,又分別寫出其靜態和動態,精煉傳神,意蘊綿延。

作者不光善於刻畫小潭的形狀,還能抓住事物明暗,構成畫面。如“明滅可見”,正因為溪身曲折,亮的地方看得見,暗的地方就看不見,才會時隱時現。用字精準,畫面感極強,讀來猶在眼前。

這篇散文不但富有畫面美,還富於音樂美

本文句式是以四句為主,又兼用三五七句。較多的四字句不但顯得簡練而又整齊,而且又給人以循環往復的

節奏美。兼用的三五七句讓聲音有錯落有致的變化美。本文讀起來朗朗上口,駢散結合,富於音樂美,從而讓我們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除了語言精練而刻畫入微,還能創造境界,富有詩意

本文寫潭石的奇特、潭樹的蓊鬱、潭水的清澈、潭魚的活潑,又水到渠成地寫出小潭的氛圍。

如在寫潭樹的蓊鬱,作者採用“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簡單的8個字,卻將樹的茂盛、纏繞、搖擺、牽連的各種狀態都敘述開來。“參差”寫出了它的長短,“披拂”描繪出它的婀娜,讓樹富有人情味,一股生機勃勃的活力躍然紙上,由撲面而來,讓人感受到生的喜悅,前面潭水叮咚,心早已神池盪漾。

而“伐竹取道”看到潭樹,竟如墜入仙境一般,水的格外的清涼,樹又如此的曼妙多情,為下文“游魚似與遊者相樂”而蓄勢,創造境界,情景交融,具有詩情畫意之美。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作者除了寫山水,還借山水寫自己的情懷

在境界中,景色的美好與作者的情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遊覽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也隨著景物的變化而變化。

先因泉水的叮咚而滿心喜悅地去探尋,當他看見清冽的潭水是初探的成功,奇特的潭石和蓊鬱的潭樹相映成趣時,他驚訝於地處荒涼的永州竟有如此渾然天成的美景,他再次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征服。

當他看到潭魚的自由自在地潭中遨遊時,似乎深受潭魚活潑的感染,此時的開心又再次升級。美景讓作者忘記一切,忘記自身的遭遇,物我合一。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可他當作者向小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時,他的瞬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前一刻還心生喜悅,後一刻卻憂傷淒涼。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我們透過“景”就不難窺視作者的“情”。此時小石潭竹子樹木圍繞,寂寥無人,環境如此清幽冷寂,讓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自身的遭遇,不幸在此處更顯得淒涼,情感又“樂”轉“悲”。含蓄地表達自身無法排遣的憂愁苦悶的境界。

作者不但在寫山水,還藉著山水寫自身不幸的遭遇。作者當時參與王叔文領導的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的瘋狂反撲,改革以失敗告終,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遠離政治中心,先貶到邵州為刺史,後又放逐於荒涼偏僻的永州,一逐就是10年。

作者困於僻壤,空有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寄情于山水,為了擺脫這種鬱鬱寡歡的狀態。

可歡樂只能暫時,因為環境的悽清難免觸景傷情,自己不正如這小石潭一樣,小石潭是天然美景卻遠離京城,自己有才能卻只能貶於荒涼之地。

作者不僅僅對山水進行描繪,還融入自己的情感,短暫的樂,樂後的哀傷,都是作者那排遣不了的落寞憂愁。《小石潭記》不但描繪山水色自然之美,還讓我們感受到天人合一情思相融的散文意境,可看出作者傑出的藝術手腕。

《小石潭記》: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

寫在最後:

明代文學家茅坤說:“夫古之善記山川,莫如柳子厚”。山水遊記作為文學體裁,到柳宗元才真正確立,這是柳宗元對古代文學一個了不起的貢獻。“永州八記”是作者被貶到永州後,為了排遣內心的憤懣不平而寫的一組寄情于山水的文章。而《小石潭記》原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是第四篇。

在《小石潭記》中,作者將掩埋於荒涼之地的山水經過精心刻畫,展現了藝術之美。還借物寫心,不但有深刻的思想意義還有豐富的內涵。

在這篇文章中雖為寫景散文,卻像一幅畫,一首詩。文筆清新秀美,這篇散文堪稱山水美文的典範,而如此傳神之筆,非柳宗元莫能為之。他的山水遊記成了後世描繪“秀麗江山”的一個重要借鑑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