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電影50年


前言:本人70後生人,初中時代開始接觸香港電影,瞬間感覺發現了寶藏。香港片那種“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美國電影理論學家在其所著〈香港電影的秘密〉中對香港電影給出的著名評價)的風格讓正處青春期的我深深痴迷,年長之後也一直追隨,見證了香港電影從輝煌逐漸走沒落的過程。香港電影成為了我的青春記憶,隨著年紀漸長,不免開始懷舊,自然接觸了一些香港電影相關著作和網絡上的相關專題,但發現市面上的作品要麼只鱗片羽要麼角度不是我所喜,所以產生了自己來編寫香港電影歷史的想法,以時間為軸,以歷年票房排行、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片為基本點,內容、角度不求全責備只取自己所愛,從1969年開始到2019年結束,時間跨度50年,堅持完成它,拿來給和我一樣有同樣興趣的朋友分享,但這不是給日漸沒落香港電影的輓歌,只是對自己多年香港電影情結的一個總結、緬懷,青春萬歲!

第一章

從遙遠的1969年開始吧,選取這個時間節點的主要是因為在兩年之後劃時代的Bruce Lee李小龍就會橫空出世了,就讓我們看看中國龍降臨前香港影壇是個什麼局面。

◆獨臂刀雄霸影壇,戲曲電影日漸勢微

1969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是“百萬導演”張徹導演倪匡編劇王羽主演的《獨臂刀王》,《獨臂刀王》是1967年《獨臂刀》的續集,僅13天時間就贏得票房達129萬多港幣的佳績。如今看來,影片情節老套、動作設計簡陋(由後來武行大佬劉家良設計),但獨臂刀系列在香港動作電影史上的影響卻是相當深遠的。

香江電影50年

▲電影海報

香江電影50年

▲百萬大導張徹與香港武行宗師級人物劉家良在片場

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讓港片首次突破百萬票房,張徹導演由此獲得了“百萬導演”的稱號,是該系列的源起。之所以《獨臂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因為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壇陰盛陽衰,以女星擔綱的黃梅調改良片最受歡迎,《獨臂刀》上映後,冷竣落寞的陽剛大男主王羽成為觀眾心目中的新偶像,不僅一改香江銀幕的陰柔之氣,更成功使男性陽剛武俠片成為香江影壇的絕對主流,所謂風氣之作。一直有說《獨臂刀》中男主角方剛斷臂創意參考自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感覺不無道理。《神鵰俠侶》自1959年5月20日在明報開始連載,歷時三年,也就是於1961年完成連載成書,以當年該書的風靡程度及倪匡本人對於金大俠的推崇,再加上片中主人公方剛、齊佩、小蠻明顯對應楊過、郭芙和小龍女,所以借鑑、蹭當時大熱IP《神鵰俠侶》即使當事人不承認我們後人也是給他扣實了,所以該片成功的第一點就是劇本創意吸引眼球。第二點,動作設計的突破。此片的動作與後來風格大成的香港武俠片比不夠花哨、飄逸,卻古樸而凝重,但反而與此片慘烈肅殺的風格相當契合,大量運用手提跟拍運動式鏡頭,營造出了十足的動感和張力。此片中張大導演暴力美學尚未走到極致,居然相當剋制,但動作的凌厲、殘酷已讓當時的觀眾瞠目了。

《獨臂刀》的爆紅讓次年《獨臂刀王》的拍攝順理成章,故事情節與前作是連貫的,主人公經歷了一系列曲折之後終成一代刀王,影片內容沒什麼可多聊的,但由此帶來的獨臂刀宇宙開始了。據粗略統計,自1967年《獨臂刀》首部上映,直接取名獨臂刀的系列電影至少有《獨臂刀》、《獨臂刀王》、《座頭市與獨臂刀》(又名《獨臂刀大戰盲俠》)、《新獨臂刀》、《94獨臂刀之情》五部,其中前三部由張大導的首代大弟子王羽主演,1971年《新獨臂刀》則由張徹的二代弟子中著名的CP姜大衛狄龍主演,而《94獨臂刀之情》則是導演李仁港(曾導攀登者、見龍卸甲、錦衣衛、少年阿虎等片)的致敬之作,主演姜大衛、劉松仁、吳興國,風格獨特。武俠大拿徐克1995導演的《刀》趙文卓斷臂練成絕世獨臂刀相關情節,致敬明顯,而2011年文藝片大導陳可辛執導的首部武俠片《武俠》又是一部向獨臂刀深情表白的影片,片中讓甄子丹在影片最後斷臂使單刀,而且片中無敵只能被雷劈死的大BOSS居然邀請到了當時已退隱影壇多年的王羽出演,此時老爺子已經67歲難得還能打得虎虎生風、氣場碾壓宇宙最強甄子丹,也看得出陳可辛是有多愛王羽,多愛張徹的獨臂刀。“流毒”如此之深,無意中打造了香江影史上一個巨大武俠IP品牌,估計張徹導演也是沒想到的。

1969年香港電影票房前十強分別是《獨臂刀王》 、《毒龍潭》、《龍門金劍》、《三笑》、《釣金龜》、《鐵手無情》、《獵人》、《飛刀手》、《飛燕金刀》、《福祿壽》。十強裡武俠題材就佔了七部之多,而黃梅調題材《三笑》、日本導演井上梅次執導的愛情喜劇《釣金龜》、香港臺灣合拍沈殿霞主演的喜劇片《福祿壽》佔三席。武俠佔主流,喜劇片也分到不少市場份額,而曾經在電影市場鑄就輝煌的邵氏黃梅調電影只能票房上佔據一席之地。喜劇電影做為香港電影一個大題材時至21世紀仍有其顯赫位置,我們就留著慢慢聊,但時至今日不但香港影壇乃至整個華語影壇已經基本無法見到黃梅調題材影片的多姿身影了,那麼就簡單講講邵氏黃梅調電影吧,藉此回憶一下戲曲在電影時代的輝煌。

香江電影50年

▲影片海報,宣傳文案很有趣,“歷史古裝宮闈歌唱巨片”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而邵氏黃梅調影片以傳統黃梅戲為基礎,並將山歌民謠、江南小調、時代流行曲等民間歌唱藝術的精髓合而為一,再集合舞蹈與當代電影拍攝技巧,所以與傳統劇種黃梅戲已經大相徑庭,充分迎合了當時觀眾的審美情趣,不僅成就了像大導李翰祥名角林黛、趙雷等一批巨星,也使黃梅調成為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邵氏的第一部黃梅調影片是由李翰祥1958年拍攝的《貂蟬》,男女主角分別為趙雷、林黛影片獲得了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女主角、編劇、音效和剪輯五項大獎,一時風光無兩,由此拉開了黃梅調影片輝煌史的帷幕。此後十來年間邵氏持續不斷輸出黃梅調影片,期間佳片頻出,票房、口碑雙雙出彩。對於龐大體量的黃梅調影片我就不拉清單了,部分視頻在網絡上還是能找到的,如今看來還是有其獨特魅力。關於邵氏黃梅調影片本就瞭解不多,鑑於此類影片在香港電影史上重要位置,確實是個無法繞過的一個話題,所以也只能是淺聊輒止,不過我對於此類影片的代表人物李翰祥卻是有蠻大談興的,以後還會涉及到他的相關作品,我們到時可以好好聊聊。

好,1969年就聊到這裡,1970年依然會是張徹為代表的武俠片一枝獨秀還是其他類型影片百花齊放呢,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