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沒用的!

任何時代,一個家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成績有多好,不是才華有多橫溢,而是讓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共情力。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懂得共情的孩子,才更懂得關心與體貼他人,在付出愛的同時,也能收穫更多來自他人的愛與溫暖,從而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更加幸福的人生。共情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的刻意培養與智慧引導。

家長在生活中做好榜樣,是培養孩子共情力的最好方式,富蘭克林曾說:送給敵人的最好東西是寬恕,送給對手的是容忍,送給朋友的是真心,送給孩子的是好榜樣。

蘇格拉底說:“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這句話的含義,正與我們經常所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知。不自知的父母是無明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出健康、出色的孩子。所以,把握住孩子成長路上的關鍵環節,對那些次要的方面適當地放手,會讓孩子與自己都能更加快樂,並且彼此相處得更為融洽一些,這樣不是更好嗎?

莎士比亞曾說: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而最高級的善良,便是能夠共情能力,共情力強的孩子,就像一束溫暖治癒的光,帶給身邊人快樂的同時,也在互為滋養的人際關係下,收穫了快樂與幸福。共情又被稱為同理心,就是懂得換位思考,能對他人的感受和情緒感同身受,讓他人有被看見,被理解,和需求得到回應的感覺。

缺乏共情力的人,往往自私冷漠;他們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體會到他人內心的痛苦與無助,從而很容易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梵高曾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缺乏共情力,使人們失去愛的能力,給他人的生命帶來傷害的同時,也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查自己的人格。

父母之心,自是殷殷切切,拳拳可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只有“言傳”沒有“身教”,等於無效。

一個人一生有沒有成就,是由他的夢想決定的,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生命中那些珍貴的品質,孩子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我們無法選擇擁有什麼父母,但能努力讓自己成為怎樣的父母。每個人所擁有的最公平的東西是時間,

大部分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沒用的!

可有人用時間活出了味道,有人卻虛度了人生。而這兩者之間,差的是儀式感。”儀式感,是生活的“增味劑”,是婚姻的“粘合劑”,也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武器”。

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情感是充沛的,靈魂是健康的,精神是飽滿的,態度是認真的,生活是歡樂的。

這樣家庭孕育出來的孩子,才是充滿幸福感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個家庭的教育如何,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發展和成長方向。而家長就是家庭教育的主導者。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