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

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

千金買馬鞍,百金裝刀頭。

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

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杜甫《後出塞五首》節選

唐朝的軍事實力很強,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究其原因有很多,比如雄厚的經濟基礎、英明的指揮將領、高效的作戰方式、優質的武器裝備等等。

前面幾項,我們從眾多史料書籍中基本能探究其歷史原貌,唯有最後一項,僅憑史籍中的寥寥數語,卻很難還原出大唐軍備的真正模樣。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唐朝軍隊想象圖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受唐朝法令的影響,唐時的武器裝備很少用於陪葬,因此,至今出土文物中,只有竇皦墓唐刀和曲江、大明宮殘甲等一些稀少的實物樣本,使得研究者無法系統復原出唐朝的武備狀態。

幸而,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珍貴圖像資料的傳世,彌補了諸多不足,今天我們就選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聊一聊。

唐朝的騎兵

魏晉時期,中原的騎兵多以重騎兵為主,即從頭武裝到腳,無論是人還是馬,都身披鎧甲,因此也被稱為“具鎧甲”,以古代的生產力,不難想象,要打造一支精良的“具鎧甲”騎兵,成本有多高!曹操就曾感嘆過:“本初(袁紹)馬凱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不過,也正因為成本太高,加之戰術的改變,具鎧甲在隋朝以後就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輕騎兵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156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敦煌莫高窟156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描繪的正是唐代騎兵的形象,圖中唐軍軍容整肅,穿札甲佩戴胡祿,與第285窟南壁的西魏《五百強盜成佛圖》中,官兵們“具鎧甲”形象大不相同,顯然採取的是輕騎兵的形制。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五百強盜成佛圖》局部

隋唐的輕騎兵形制,其實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老對手,突厥人那裡學來的。

史書記載,突厥騎兵“來如激矢,去如絕弦,若欲追躡,良為難及。”機動性非常高,快如閃電,若以重騎兵對抗,無疑討不了好。

唐高祖李淵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決定效仿突厥騎兵,進行改制:

突厥所長,惟恃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以弓矢為爪牙,以甲冑為常服。隊不列行,營無定所。逐水草為居室,以羊馬為軍糧,勝止求財,敗無慚色。無警夜廵晝之勞,無構壘饋糧之費。中國兵行,皆反於是。與之角戰,罕能立功。今若同其所為,習其所好,彼知無利,自然不來。當今聖主在遠,孤城絕援,若不決戰,難以圖存。(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

李淵的改制,可不是簡單地模仿突厥的作戰方式和武器裝備,甚至是從士兵的生活起居,都改了個徹底:

所有人都被要求隨草而居,馳騁射獵,即所謂“同其所為,習其所好”,使軍隊

完全突厥化,最後甚至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據說遇到大唐騎兵,就連突厥人自己都難以辨真偽。

這樣的一支精銳之師,很快在隋末戰場上大放異彩,最終成長為李氏父子平定天下、攻滅東突厥的王牌力量。

唐刀

說到唐軍的武備,就不能不提唐刀。

《新唐書》兵制載: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斗,皆自備,並其介冑、戎具藏於庫。有所徵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

可見,唐刀,是每一位唐兵的標配。

根據佩戴對象和場合的不同,唐刀的功能和形制也有所區別,比如《唐六典》中有:

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這裡面提到的了三種:儀刀、鄣刀、橫刀、陌刀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持刀武士,莫高窟012窟 西壁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唐長樂公主墓室壁畫內的佩刀武士

儀刀,顧名思義,是皇室儀仗用刀,禮儀性大於實用性,根據級別高低,還可分為金裝儀刀、銀裝儀刀和銅裝儀刀三種,在敦煌壁畫、唐代墓室壁畫中比較常見。

至於實物,可參見日本正倉院中珍藏的“金銀鈿裝唐大刀”(下圖):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鄣刀,沒有實物出土,史料記載也較少,目前無法確定其特徵和形制。

橫刀,是宮廷宿衛軍士和軍隊裡常備的佩刀,《資治通鑑》中有:“橫刀者,用皮襻帶之,刀橫掖下”,由此可知,橫刀為雙提掛形式,一般配掛於腰間;

另外《隋書》載 “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帶橫刀”,說明橫刀最遲北周時已有,隋唐繼續沿用。

陌刀,這是唐軍的一大殺器,是最具代表性的唐刀

《新唐書》載:

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由此推測,陌刀應該是身長2-3米,兩面開刃,極為鋒利,以一當十,是戰場上的克敵利器。

可惜,至今仍沒有陌刀的實物出土,也未找到相應的圖像資料,所以,唐代陌刀的風姿,只能存在於想象之中了。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渤海國刀

總體上看,唐初,唐刀的樣式為直刃式漢刀,如上圖中的渤海國刀。

唐朝中後期,刀型逐漸改良,誕生出刀尖似劍形的新型唐刀,下圖中的這把唐刀(揚州博物館館藏)就是實物代表。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甲冑

在冷兵器戰爭中,甲冑無疑是最重要的防禦裝備,沒有之一。

對於唐代的甲冑形制,《唐六典》中有這樣的記載:

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今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皆鐵甲也。

結合敦煌壁畫,又可把它們歸為三類:于闐式、敦煌式、唐制式

于闐式,顧名思義,具有西域風格,敦煌學研究者認為,通過佛教畫像的傳播,西域式樣的甲冑也隨之傳入中原,從而有了誕生出“中西結合”的“于闐式”。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莫高窟第154窟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敦煌毗沙門天王像

從營造於公元800年的莫高窟第154窟,以及被斯坦因盜回法國的唐代敦煌毗沙門天王像的絹畫中,可以看出,此種甲冑的主要特點為:

身甲和甲裙分離,身甲都是魚鱗甲形式,甲裙是鐵片札甲形式,甲片非常特殊,在甲片頭部有明顯的突出部分。身甲在胸口開襟,有三條橫束皮帶用於捆紮,胸口和腹部有三個圓形護甲,使用X形瓔珞捆紮於胸前和背後。

敦煌式,流行於中晚唐時期,榆林窟第25窟的毗沙門天王壁畫,為我們揭示了其主要特點: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榆林窟025窟毗沙門天王像

披膊和盆領一體結構,披膊為條型甲片;胸前和後背單獨結構,用肩帶連接前後,前胸左右有金屬裝飾物;身甲為魚鱗甲,甲裙為條形甲片編綴成札甲,甲裙和披膊的甲片在頂部都有突出部分,類似如意雲頭。

唐制式,通常為長身札甲的形制,敦煌第217窟主室南壁的“八王子禮佛圖”中,八王子所穿的就是這種甲冑:

唐朝的武器裝備到底長什麼樣?敦煌壁畫中有答案

莫高窟217窟 盛唐 八王子禮佛

此種札甲胸甲和甲裙為一體式,都為長條甲片和皮繩編綴而成,甲身較長,胸前和身體兩側開襟,披膊獨立,前後身甲由肩帶聯接,壓住披膊,胸口有明光圓護。

同樣,在唐長樂公主墓室壁畫中,其武士所穿戴的鎧甲與其高度相似,由此推知,這應該是唐初士兵所常配備的甲冑式樣。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代,它的強盛不僅僅在於國力,也在於文化的包容與思想的開放,因此,才有了完全“突厥化”的精銳騎兵,才有了“中西合璧”的軍備武器,也基於此,才擁有這樣一支橫掃中亞、氣吞山河的大唐雄師。


-[唐]李林甫 等撰,《唐六典》,中華書局出版;

-楊泓,中國古代的甲冑——下篇 《考古學報》,1976年0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