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山西布老虎

第一次知道潞子國,是因為山西的一種老虎,

確切地說,是山西潞城的布老虎。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布老虎,

不過潞城這隻比較特別,

它有一個特殊的名字——潞王虎。


“潞王”是誰?

據傳他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

他的國家就叫做潞子國。

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太行群山

潞子國東出太行,

先於晉國在山西定居,

它曾經伐邢滅衛威震四方

它是馬背上長大的民族

它也被稱為“赤狄”。

一、赤狄與華夏

“狄”作為族名,最早見於周朝,《國語·鄭語》有云:“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

當時,周人以華夏正統自居,在其四周生活的少數民族被視為尚未開化的四夷,按照其居住的地理方位分別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北狄主要活動在今山西、陝西和河北一帶

,族群眾多,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白狄與赤狄之分,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赤狄的故事。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這是赤狄在華夏諸國心中的刻板印象。

一方面,華夏諸國對赤狄茹毛飲血、不通禮數的生活習俗表示鄙夷;另一方面,又懾於赤狄的強悍戰鬥力,不得不選擇退讓羈縻。

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遊牧民族像

二、潞子國

赤狄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商朝的鬼方——兩者同為隗姓,聚集地也在山西以南一帶,所以,多數學者認為,赤狄為鬼方之後。

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地,“戎、狄之民實環之”(《國語·晉語二》),可見在唐叔虞到來之前,赤狄在此棲居已久了,潞氏是其中最為強大的一支,在今山西潞城區一帶建國立都

周幽王八年,太史伯為鄭桓公論天下興衰時,曾指出,北方衛、燕、等國與周王室有著“母弟甥舅”的姻親關係,其中的潞,指的就是潞子國。

令人疑惑的是,一個被周人視為“蠻夷”的國家,如何能與周王室扯上姻親關係了呢?

根源實際上是在晉國這裡

三、赤狄與晉國

正如前面所說,西周初期,晉國始祖,周成王的弟弟叔唐虞被分封到山西,當時的山西到處充斥著戎狄各族,他們以遊牧為主,奉行“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喜歡通過四處劫掠的方式壯大自己,周圍的農耕民族不堪其擾,相互之間衝突不斷。

針對如此局勢,唐叔虞採取了靈活通變的策略,通過“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式治理封地。

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晉祠裡的唐叔虞像

什麼是“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即:在大方向上,以夏朝的政治方針為整體基調,對於戎狄聚居之地則採取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方式,以戎狄之法治理戎狄

這一策略果然奏效了,不久之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得以有效緩和,晉國經濟得到顯著發展,晉國國力隨之不斷提升。

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東遷,北方的秦、晉兩國趁勢崛起,秦國在向東擴張的進程中,為了防止“後院起火”,轉頭攻打西戎,最後滅其國十二,開地千里。

秦國的持續打擊下,當地的不少部族紛紛東遷,從陝西入晉,漸次融入到太行山區的赤狄部落中,使得以潞國為首的赤狄不斷融合壯大最終成長為與北方諸國對峙的強大政治集團

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遊牧騎兵

在《春秋》、《左傳》等文獻典籍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比如:

“莊公三十二年,狄伐邢。”

“宣公三年秋,赤狄侵齊。”

“宣公六年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

“宣公十三年秋,赤狄伐晉,及清。”

面對來勢洶洶的赤狄,晉國選擇了“和親”的方式以避其鋒芒,比如大名鼎鼎的晉文公,他的母親就是狄族,在落難之時還曾投奔狄族,並娶了赤狄女子季隗為妻,他的臣子趙衰則娶了姐姐叔隗。

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先秦昏禮

晉成公之時,為表睦鄰友好,把自己的女兒伯姬嫁與潞子國國君潞子嬰兒

就這樣,通過一次次的和親通婚,潞子國等赤狄人與周王室攀上了親戚

四、晉國的“套路”

不過,雖然是親戚,晉國並不打算以誠待之,晉國的最終目的是要“蠶食吞併”北方諸狄,“和親”不過是個幌子。

晉國是如何實現這一最終目的的呢?

一、北方諸狄起草而居,因而重財物、輕土地,晉人抓住這一特點,通過“貴貨易土”的策略,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對方大量的土地;

二、晉國通過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加快了赤狄的華夏化;

三、通過以上“和戎”策略,晉國成功麻痺了對方,並削弱了赤狄的勢力,同時,晉國國力也得到增強;

四、為了瓦解赤狄內部的聯盟,晉國採用了分而化之的策略。

當時眾狄中以潞子國最為強盛,其他諸狄常常遭受其壓迫,晉國於是利用這點,暗自挑撥潞子國與其餘狄族的關係,並逐步與眾狄聯盟,欑函之會(魯宣公十一年)後,潞子國徹底被孤立,眾狄皆臣服於晉國。

在晉國的“套路”下,包括潞子國在內的赤狄實力不斷被削弱,待到晉景公時,晉國終於亮出獠牙,開啟了吞併之戰:

稱霸一方的北狄,是如何被晉國“套路”,走向滅亡的?

戰鬥場面想象圖

公元前594年,晉景公以潞子國奸臣酆舒逼死親姐姐伯姬、迫害國君潞子嬰兒為由,起兵討伐潞子國,一舉滅掉了潞氏

次年,又揮兵攻打赤狄的甲氏、鐸辰等部落,將其一一消滅;

五年後,與衛國合作,一起滅掉了赤狄的餘部廧咎如氏,自此,山西境內的赤狄盡數被晉國吞併完畢

五十年後,北狄的另外一支——白狄,也在晉國的連番打擊下,紛紛逃離晉地,流竄到河北境內,在此修養生息。

百餘年後,白狄後裔建立了另外一個強悍的北狄之國——中山國,而曾經的贏家與敵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卻被臣屬瓜分殆盡。

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新的故事了。



-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的北狄”,河北師範大學,2004.5;

-何海斌,“試論春秋時期太行山區赤狄民族的歷史淵源”,長治學院學報,201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