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安全感的人,都具備讓外界滋養自己的能力

真正有安全感的人,都具備讓外界滋養自己的能力

一、關於安全感的錯誤說法

首先,我想給大家闢個江湖謠言——“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是不完全對的。

大家想想看,世界上有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通過與他人互動就可以獨自生存下去的?

應該沒有吧?

  • 我們生病了,要去找醫生看病;
  • 我們難受了,要去找朋友傾訴;
  • 我們困惑了,要去找老師解惑。

所有的這一切,我們都無法獨自完成。我們的生活就是在與他們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逐漸構建起來的。

例1

假設,現在我們從生活中剝離掉醫生、朋友和教師以及其他職業等等,我們的生活會怎麼樣?

生病了,沒有人醫治;難過了,沒有人陪伴;困惑了,沒有人解答。

請問,我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我們會陷入恐慌、焦慮、不知所措、或者自暴自棄的負面情緒裡。

這些,不都是失去了安全感的表現嗎?

所以,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這句話不完全對。

例2:

如果我們今天去看醫生,發現這個醫生,是個庸醫,活像一個江湖騙子,根本無法解決我們的病痛,也許我們會感到憤怒、焦慮和無奈,於是開始尋找下一個靠譜的醫生去醫治的病痛。

如果我們傷心難過去找朋友,發現這個朋友,不但沒有溫暖的陪伴,反而指責和抨擊我們,一個勁地對我們指指點點,也許我們會感到一陣失望。於是下一次選擇什麼都不說,一個人默默承受著。

如果我們有疑惑,去找老師,希望能解答一下我們的問題,可是這位老師一上來就指責,質問為什麼別人知道我們卻不知道,也許我們會感到更挫敗。於是以後都不想做這一科的作業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會有安全感。

可見,我們的安全感,不僅是需要和人產生連接,還需要對方是一個“靠譜”的人。

二、不安全的感覺究竟來自於哪裡?

我們常說,家是一個人溫馨的港灣,是可以放下偽裝,卸下面具,真實袒露自己的地方。但同時,放下了偽裝,也是我們最薄弱的時候。可怕的是,如果我們遇見了一個”不靠譜” 的人,類似於我們之前講的三個例子,我們會變得更沒有安全感。

我們常常責怪一個姑娘“作”:

男友一小時內不回信息就坐立難安,兩個小時沒有聯繫就覺得不得了,懷疑對方是不是不想理睬自己,他給別的女生點贊,是不是變心了?

這些其實都是”焦慮型依戀風格”。

但“作”並不是天生的,是一個人社會化的結果,是在不安全的關係中,“呆”得太久的結果。

如果對方總是欺騙我們,那我們等待信息的時候肯定會焦慮。

如果對方總是沾花惹草,那我們看到對方點贊別的女生的時候,肯定會覺得是變心了。

可是如果對方在沒有任何不良記錄的情況下,我們還會懷疑和焦慮,那麼我們的反應就是過度的。

但反應過度不代表就是不可理喻的。

因為在曾經的情感經歷中,我們沒有被前任很好地對待過,比如:

  • “旅途吵架,把我們一個人留在陌生城市的街頭,讓我們驚慌失措,沒有安全感”
  • “半夜急診,打了N多的電話,對方卻顯示關機,我們只能一個人忍著病痛去醫院掛號”

所以我們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就是來自於這些不愉快的情感經歷,讓我們不再相信任何人。

三、我們如何去提升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屬於“不安全的依戀風格”。

一個人的依戀風格,絕大部分情況下無法從本質上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進行改善,逐漸靠近安全的依戀風格。

1)找到“靠譜”的人,開展關係。

找個“靠譜”的人不僅僅是伴侶,他可以是你的其他社會關係,比如同學、社團等等。

缺乏安全感的人,一進入感情,很多時候都是驚慌失措的。

如果有跟一兩歲小孩相處過的人就會知道,如果突然有人按門鈴,一個陌生人走進家裡,小孩子就會馬上躲到媽媽的後面,或者要媽媽抱,然後抱的時候,是會把臉藏起來,顯得很害怕。

但假如陌生人在家呆了好幾個小時,還留下來吃飯,中間不時跟小孩有互動,這個小孩還會在媽媽身上掛兩個小時嗎?

不會,他會慢慢放鬆,慢慢恢復自然的狀態,說不定還願意和這個陌生人有什麼互動,這就是我們人類的依附功能。

其實缺乏安全感的我們,就像一個小孩,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建立穩定關係的人,在安全的關係中,安全感就能夠發展起來。

成人的依附關係,是在危險的時候啟動,不會像小孩子那樣,時時刻刻都需要媽媽。

  • 比如說,今天下班特別晚,一個人走夜路的時候會有點害怕,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打電話給“靠譜”的另一半,在對方的陪伴中,就會變得勇敢起來。

2)不要只建立一段“靠譜”的關係

有家庭的人,可能會比較有體會,小孩可以坐在媽媽的腿上,媽媽不在家,小孩子可以坐在外婆的腿上,如果都不在家,小孩子可以坐在爸爸的腿上。

對於一個真正有安全感的人來說,他是可以有多個依附對象的,比如愛人、親人、朋友、工作、愛好等等。

如果我們只有一個依附對象,只有伴侶可以緩解我們的不安,這樣我們的情緒能穩定嗎?不能,假如伴侶剛好不在,我們就會很容易驚慌失措。

所以,安全感高的人,能依附的對象往往都是很有彈性的。

有些小夥伴會在交往了另一半的時候,斬斷自己原本的社交圈,其實這是不利於感情發展的,因為我們的關係只剩下這一段關係了,必然會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對方身上,對方也會覺得壓力很大,想逃離這段關係。

3)訓練自己去觀察別人”靠譜”的地方

我們常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說的就是,不安全依戀的人,即使別人把真心放在面前,也是沒有辦法感受到。

這麼說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舉一個美國心理學家的實驗:

有一隻小猴子,從小被一個吊下來的奶瓶養大。

是的,這個實驗有點不人道,這隻小猴子就是在沒有媽媽的陪伴下長大的。

他沒有過任何與其他猴子相處的體驗,在危險的情境下,第一個反應就是背對危險,把自己塞在角落,這是他認為最安全的地方,然後用頭去撞擊玻璃,通過身體痛覺來緩解內心的恐懼。

然後,實驗人員將它的媽媽放在身邊,但是當他受到驚嚇的時候,依然沒有靠近媽媽去尋求保護。因為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經驗,即使安慰就在旁邊,它也不懂。

我們常常不理解的一個情況是,明明對方很真誠地表達愛意,也付出了行動,但我們就是感受不到,其實原理就和上面的實驗一樣。

在過去的經歷中,我們沒有愛的體驗,愛對於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以至於當“愛人”在身邊的時候,我們卻看不見,並苦苦尋求愛。

那麼作為當事人,我們可以怎麼改善呢?

首先,我們要牢記:沒有感受到愛,不代表愛不存在;當我們感受到傷害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對方故意在傷害。

我們要學會去觀察別人對自己有照顧的地方,然後每天晚上寫一下感恩日記。

比如說:今天,某某為我遞一杯熱茶,提醒我穿衣,送給我一些禮物。我覺得很開心,他們對我是挺關注的。

堅持寫,一定會有奇蹟發生,因為我就是這樣,大家不妨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