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原因;

階層固化的深層原因;

怎麼突破階層固化,走向富人階層;

富人階層是怎麼掙錢的?

1

英國有一句俗語,叫做:“給我一個7歲的孩子,我可以告訴你他長大之後的樣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歲看大”。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一位叫邁克爾-艾普特的青年導演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你出身的階層能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艾普特採訪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孩子。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這些孩子,記錄他們現狀,傾聽他們的故事。最後面形成了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紀錄片,叫《人生七年》。

這個片子現在已經忠實記錄了這些孩子從兒童到少年、青年,再到中年的歷程。你能看到這十四個孩子在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的狀態。

這些孩子中,有的來自倫敦的富人區,屬於富裕階層;有的來自中產階級;有的來自貧民區或者福利院,屬於貧窮階層。

雖然言談舉止不一,但這些孩子在七歲時,都同樣受到身邊人的喜愛。

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這些孩子之中,有小時候就想上牛津劍橋,有想當律師的,總之在他們眼裡,好像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但最後面的結果卻是:

來自富裕階層的孩子,大多上了牛津劍橋,年薪500萬;

來自中產階層的孩子成為了教師,公務員等,繼續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

而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很多沒上大學,成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比如搬運工、清潔工等,年薪5萬左右。

2

是什麼原因,讓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在心理學中,我們稱這種現象為馬太效應。也可以解釋為:凡是你有的,還要加倍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都要奪過來。

所謂強者恆強,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吧!

2017年,貝索斯、比爾蓋茨、巴菲特(美國最富有的三個人),財富相加等於一半美國人的財富。近五年最富有的美國家庭收入佔總體比例,從20.3%上升到23.8%,但底層家庭收入不增反降了3%。這些,都是真實案例。

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同樣是工作,窮人的工作可替代性強,收入一般計時或計件,再努力工作,總有時間和數量上限。 最終不過是做加法,10+10=20,一旦停止,就意味著喪失收入來源。

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而富人大多從事探索性、知識、技術壁壘等複利式工作。比如創作、投資、發明等,一旦形成規模,財富就是幾何級數增長,10X10=100,100X100=10000。

但是,我們不應該只看到金錢表現的東西,如果能找到階層躍遷的方法,我們必須找到隱藏在表像之下,更為關鍵的因素。

3

所以,我們一起來探究階層固化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下面,我們就從個人品行、成長環境和教育三個層面,和你分析一下階層固化的深層原因。

首先看個人品行。一個參加《人生七年》的富家子弟說,觀眾們只看到他們按部就班地進了牛津劍橋,但沒看到他們深夜埋頭做功課的樣子,沒看到他們為了考上劍橋,放棄了很多娛樂愛好。

但從記錄片中也可以看到,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們從小就表現出了很多出色的品質。

比如7歲時,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就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人生規劃。他們要上牛津大學,要成為律師。

中產家庭的孩子,他們7歲時的夢想往往宏大但不落地,比如“反對種族歧視“。

而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夢想僅僅是”少捱打、少捱罵“

這是他們對於未來規劃上的表現。

除此之外呢?富家子弟會表現出更強的自控力。面對同樣的誘惑,富家子弟更多地會選擇堅守自己的本心,而貧窮家庭的孩子往往很難經受住誘惑。

有一個案例非常不錯。在身體鍛鍊和飲食控制方面,富裕家庭的孩子表現更為出色。到了56歲,富裕子弟往往能保持良好的體型和健康的身體,而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大多變成了胖子。

這些良好的品行,絕對不是天生的,而是和父母的悉心教導密切相關。我們也可以從這些現象中看到,富裕階層固化的,絕對不是財富,而是創造財富的這些品行。

4

成長的環境不僅會影響到孩子品行的培養,還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

一項對貧窮家庭孩子的智力研究表明,孩子的聰明與否,只有2%是來自於基因的貢獻,而絕大部分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基因的表達需要環境的刺激,其貧窮家庭的孩子,所處的環境極其匱乏,即使他們本身具有優秀的基因,也無法被喚醒。

在《人生七年》中,你會看到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七歲時就已經在閱讀《金融時報》、《時代週刊》等,這些豐富的環境刺激,不僅促進來孩子的大腦發育,還培養了孩子們更廣闊的視野。

而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當別人在讀書看報時,他們還在玩沙子,有的甚至還在街頭打架。

更重要的是,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一個爸爸帶著女兒吃晚餐,在中間的餐盤裡有一隻燒麥,被小咬了一口,很明顯是女兒吃了一口,剩下的。服務員收拾餐桌時,父親說:慢點,別浪費了。然後這位父親夾起來就吃完了,女兒瞪大眼睛看著,父親也看著女兒。

我覺得這個女孩長大後一定會很優秀,因為這位父親在言傳身教。你跟誰在一起,你就會像誰,這個一點沒錯。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所擁有的成長環境,是大多數人所沒有的,他們每天都在和別人拉開距離。

5

那是不是不可能打破階層固化了呢?

在人生七年中,有兩個跨越階層的例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第一個例子:一個來自中產家庭的孩子,他因為考試發揮失常,去了一所較差的大學,不到一年就退學去了建築工地。到28歲再採訪他的時候,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流浪漢(這是反例)。

第二個例子:一個來自鄉村貧窮家庭的小孩,在14歲接受採訪的時候,他非常羞澀,眼睛都不敢看著鏡頭。但到了21歲,他考上了牛津大學。之後變成了一所大學的教授,成功地從貧窮家庭邁入精英階層(這是正面的例子)。

造成這兩個孩子之間差別的一定有很多因素,但我覺得最關鍵的因素,應該是”教育“。引用其中一位富家子弟的話來說:”你沒辦法給孩子任何實質性的東西,但良好的教育會讓他終身受用“。

為什麼這麼說呢?

良好的教育,讓孩子受用的,可不僅僅是學到的知識。當然,知識很重要,但是你在任何一所大學學到的知識,其實相差不大。可能一個普通大學用的教科書和名牌大學用的教科書是一樣的。

但你可能上了一所名牌大學,這裡的學生每個都非常牛。能走進這裡讀書,一定都有著一些常人所沒有的東西。比如你背景特別硬,你學習能力非常牛逼,你的藝術天份非常高等等。也就是說,你進了一所好大學,你就可能認識一批未來社會的精英。

還記得那句話嗎?你身邊7個人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水平,此話不假。

6

在德國的今天,有兩個詞已經分開了,一個叫富人,一個叫高收入階層。感覺這兩個是一樣的,感覺又不一樣,什麼叫高收入呢?可能一般人一個小時掙50塊錢,但你可以一個小時掙10W,這時候你只是高收入階層,因為這兩種人都要付出相應的勞動時間來賺錢。

而我們所說的富人,是怎麼掙錢的呢?富人的本質,是靠錢來掙錢的。比如說德國很著名的寶馬公司,他們的CEO年薪當然很高。但要獲得這個年薪,你必須在這上面花很多時間去經營這家公司。而寶馬公司背後有一個持股50%的匡特家族,他們的財富是用百億美金為單位來衡量的,你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年收入怎麼能跟他比呢?

所以在德國富人圈子裡95%都是掙這種用錢來生錢的錢,只有5%是拿著高收入年薪的CEO,其實他們已經算是富人圈子裡的邊緣階層了。

對於普通人怎麼突破?想盡一切辦法,用錢來生錢,儘可能投資自己的大腦,讓自己的投資的收益率越來越高,成長率越來越高。比如努力掙錢,定投指數基金、學會怎麼買賣股票,然後接著努力掙錢,擴大自己的本金池,給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成長環境。

財富是可以積累的、家庭的成長環境也是可以積累的、你孩子的教育也是可以積累的,或許一代人的努力還不足以讓你突破階層,但請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像秦國那樣,經過之前歷代秦王的努力,最終在秦始皇嬴政那裡統一六國。

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