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戰爭新視界,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一戰前的比利時是一箇中立國家,即使外面已是炮聲震天,屍山血海,也不為所動,因為他們有保持中立的義務和保持中立的信念,他們愛好和平,直到一戰的爆發……一戰爆發後,這個一直持中立國立場的小國即遭到了德國的入侵,英勇的比利時軍隊奮起抵抗,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擊退德國人的進攻……

比利時是第一個在一戰中廣泛使用裝甲汽車的國家,在戰事初起之際,比軍就使用無武裝的汽車運送狙擊手們到前線去伏擊德國人。1914年8月末,比軍中的一位汽車愛好者查爾斯·漢卡特中尉把他的2輛邁納瓦汽車送進位於霍布肯的科克里爾工廠加裝鋼板,以便更好地執行戰場偵察任務。9月6日,其中1輛被德軍伏擊,車上的漢卡特中尉當場身亡。值得安慰的是,由他起頭的比利時裝甲汽車製造由此展開了。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比利時居然是第一個在一戰中廣泛使用裝甲汽車的國家

邁納瓦公司很快就在安特衛普的工廠推出了標準化的邁納瓦裝甲汽車,它以自己的4缸40馬力汽車為基礎製成,自重4噸,最大公路速度40千米/小時,頂部敞開,周邊配有4毫米鋼板,武裝為帶有防盾的8毫米哈乞開斯機槍(另有幾輛改裝了一門37毫米火炮)。該車車組為3人,通常戰鬥時會又搭載由另外3人組成的小分隊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個不便在於邁納瓦汽車沒有設置車門,他們必須爬上爬下才能進出車輛。這種裝甲汽車配屬比軍的騎兵部隊行動,通常每3輛一組結隊行動,在戰爭初期頗對德軍造成不小的困擾。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 代表比利時抵抗精神的邁納瓦裝甲汽車,周身鉚接了4毫米厚的鋼板

作為一戰初期最著名的軍用車輛之一,邁納瓦裝甲汽車雖然數量僅為35輛,但這種匆匆以民用車改裝而成的作戰車輛卻在戰場上有著不俗的表現,加上雖小但英勇的比利時的不屈抵抗所蘊含著精神層面的東西,遂被上升到一種現象級的高度,人稱“邁納瓦方式”。經過幾次成功的襲擊後,這些裝甲汽車作為當時戰場上的一個異類,受到各界一一尤其是媒體的密切關注。此時期協約國出版的報刊大量採用了比利時裝甲汽車的片,使得這種武器差不多上升為這個不屈的小國的一種精神象徵。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 1914年,一輛比利時裝甲車消滅了一支德軍騎兵部隊。儘管技術不甚完善,但在一戰初期,這種武器仍然極為有效

雖然邁納瓦裝甲汽車代表了初期比利時的抵抗精神,但它並沒有解決導致漢卡特中尉犧牲的缺陷一一敞開無防護的車頂設計。在1914年10月的一次偵察行動中,指揮著一輛邁納瓦裝甲汽車的博杜安·德·利涅親王中彈陣亡,進一步突顯了這一缺陷的致命性。為此,另一家比利時汽車製造廠薩瓦推出了比軍第一種全封閉裝甲汽車薩瓦裝甲汽車。這種車輛的正面裝有額外增強的鋼板,左側裝有1具探照燈挺機槍設在圓形炮塔中,炮塔下方的車體兩側開有不大的艙門。可惜的是,隨著工廠所在地列日被德軍佔領,這種裝甲汽車的製造也就隨之中止。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 邁納瓦裝甲汽車有一致命缺陷,那就是頂部敞開無防護的設計

比利時裝甲汽車在自己的國土上奮戰不休,及至1914年10月中旬比軍主力退往伊瑟爾河西岸之後,行動才算告一段落。雖然比軍的裝甲汽車部隊在自己國土上的戰鬥告一段落了,但是他們的戰鬥遠未停止,因為就在這時,俄國人向比利時提出了一個建議:請比利時裝甲汽車部隊去俄國,繼續與德國人作戰。為此,沙皇尼古拉二世還親自提筆,向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一世也就是他的堂兄弟寫了一封信,闡述了此舉的重大意義。後者當即慨然允諾,決定向俄國派出一支規模為數百人的特遣部隊。考慮到俄比兩國畢竟不是正式的締約盟國,因此這個支隊就以志願者的形式加入到俄國陸軍當中,他們被稱之為“比利時支隊”。於是,比軍的裝甲汽車部隊又以另一種形式投入到了對德國的戰鬥中去……

比軍於當年11月開始編組這支特遣部隊,由科倫少校出任指揮官,所徵募的350名志願者趕赴巴黎集中。特遣部隊的主力是2個裝甲汽車連每連有6輛裝甲汽車(型號為標緻和蘭徹斯特)、2輛彈藥車、2輛卡車、1輛救護車;另外還編有1個自行車排、2個摩托車班、1個給養班、1個補給站。比利時人做了充分的準備,甚至還延請了一位巴黎女裁縫為成員們設計了一款特別的制服:黑色夾克加長褲的戰鬥裝。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 蘭徹斯特裝甲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一輛英國裝甲車,俄軍同樣也裝備了此款裝甲車

這支志願者部隊於1915年9月2日從法國佈雷斯特登上英國輪船於10月13日抵達俄國北境的阿爾漢格爾,之後抵達彼得格勒以西20千米的彼得霍夫,在那裡停留到1916年初,在此期間接受了沙皇的視察。一個插曲是,俄國的冬天令精心設計的法式服裝完全沒用,比利時人只得換上了當地人提供的羊皮襖和皮帽。

及至加入戰鬥後,比利時人發現與他們預期中向德國人復仇的計劃有所偏差的是,他們進抵的是加里西亞戰場,而對手是奧匈帝國軍隊。從那時起,他們適應著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克服著物資和裝甲汽車零部件的短缺,在異國他鄉英勇奮戰,並且令人敬佩地發揮著裝甲汽車在面對敵軍機槍陣地一一對步兵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一時的破壞力。正因為此,這支部隊被戰壕裡的俄國戰友尊稱為“機槍殺手支隊”。在兩年多的戰鬥中,整個支隊只有16人陣亡,僅1輛裝甲汽車被擊毀。

一戰時小國比利時的裝甲汽車——不屈抵抗的精神象徵

  • 作為“機槍殺手支隊”的“比利時支隊”在兩年多的戰鬥中,整個支隊只有16人陣亡,僅1輛裝甲汽車被擊毀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並在不久後與德國簽訂了停戰條約。比利時支隊看似完成了歷史使命,準備奉召回國。但是由於形勢的變化,原道返回已無可能,於是他們和捷克軍團一樣,不得不捨近求遠,遠赴西伯利亞以求繞道回國。1918年4月,歷經艱辛的“志願者”終於從海參崴登上一條美國商船,離開了他們戰鬥過的國家,經停美國後於6月24日在波爾多登岸,比軍裝甲汽車部隊在一戰的戰鬥生涯就此結束了!

想了解更多近代戰爭的相關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吧!如果有任何建議與疑問,也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