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晚清官員要花多長時間寫字?曾國藩每天都會給自己定一個課程的時間表:“每日早起,習存大字一百,又作應酬字少許。”為什麼晚清官員要花這麼多時間來練字?因為那個時代大家都懂書法,你還真不能隨便寫。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又字香濤,號壺公,晚年自號抱冰老人。同治進士。直隸(今河北)南皮人。他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首領之一,是近代重工業的創始人。

張之洞書學蘇東坡,善用側鋒,然有其橫肆而無其敦和。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張之洞《行書扇面》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張之洞《盛宣懷尺牘》,上海圖書館藏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清代大臣、文學家、洋務派和湘軍首領。道光十八年進士。授檢討,累擢為禮部侍郎,咸豐初在籍奉命幫辦團練,旋編為湘軍,率湘軍出戰,授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十一年覆命節制蘇、皖、浙、贛四省軍務。曾國藩同治三年以湘軍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書法源於深厚的傳統帖學基礎,習字極其勤奮,不管是馳騁戰場,還是賦閒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對於子女臨習碑帖也極其嚴格,這在他的家書中屢屢可以見到這類記載。曾國藩畢生信奉程朱理學,書法講究筆筆有法,從不逾規矩,可惜缺乏個性。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曾國藩《“靈芝絳闕”七言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曾國藩《復曾國荃、曾國葆書札》,湖南省博物館藏

曾紀澤(1839—1890),字劼剛,湖南湘鄉人,曾國藩長子,“少負俊才”。1870年(同治九年)由廕生補戶部員外郎,1877年(光緒三年)承襲一等勇毅侯。清末著名外交家。

曾紀澤學貫中西,工詩文,書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繪獅子。著有《佩文韻來古編》《說文重文本部考》《群經說》等,後人輯為《曾惠敏公全集》。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曾紀澤《篆書四條屏》之一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曾紀澤《篆書四條屏》之二

日常的書法活動還包括朋友之間的切磋書法和獨自領悟書法,曾國藩的友人何紹基,是晚清最有影響的書法家,曾國藩與其見面時經常切磋書法,據其日記記載,如:“酒後,與子貞談字”,“至何子貞處,觀渠作字,不能盡會悟,知平日所得者淺也”。

何紹基(1799-1873), 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人書法家兼詩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執筆縣肘,若開勁弩,故取李廣猿臂彎弓之義。官至文淵校理,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曾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寓長高碼頭東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迴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何紹基《行書論書扇》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何紹基《臨張遷碑》(局部)

為什麼晚清官員要花這麼多時間來練字?張佩綸在致友人的書札中,曾提到李鴻章為人寫對聯的事:“合肥每年必寫楹聯一二月,藉以消夏。戊子(1888)後因病中輟,家人以解衣磅礴,出汗過度勸止,去年九月,因為兄舊居名致書屋榜,乃先君齋名,必欲親書,恐手生荊棘,活腕十餘日始書之。”練了十幾天的字才下筆,為什麼這麼認真?因為那個時代大家都懂書法,你還真不能隨便寫。

李鴻章 (1823-1901),本名銅章,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晚清軍政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李鴻章《行書八言聯》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李鴻章手札

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現河北)豐潤人,

清末名臣,同治進士。1875年,以編修大考擢升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

張佩綸書法筆力遒勁豪放,結體自然豐潤。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張佩綸信札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張佩綸 書札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增加。中國的人口在清代有很大的增長,清初的時候差不多1億,到了光緒年間大概有3、4億。人口增加了,但有些官職並沒有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晚清的官員其實很忙,放假少,應酬多。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是不是人口多了,讀書人也多了,那能不能分擔寫書法的人的負擔?說起來在理,其實不然。中國書法的流動有三種模式,一個是同輩之間流動,一個是由上向下流動,一個是由下向上流動。而真正的流動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官越大,名氣越大,寫字越多,所以增長量越大,他們就越忙。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號上農人。長沙府湘陰(今湖南湘陰縣界頭鋪鎮)人。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早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咸豐年間定居長沙司馬橋(今司馬裡)。道光12年(1831年)舉人。

左宗棠身為武將,兼通文墨,擅書法,崇碑版,篆、隸、行、草兼善,筆力雄健,風格豪邁,楹聯作品流傳頗多,為時人所愛。據說,他從12歲開始,就愛好書法。其書風沉著激邁,文辭通暢,瘦勁的筆致、清峭的結字和疏朗的佈局,依稀透露出一種躊躇滿志的盛氣。近人評價他的書法稱:“文襄公行書出清臣(顏真卿)、誠懇(柳公權),北碑亦時湊筆端,故肅然森立、勁中見厚。”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左宗棠《篆書七言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他們是官員,更是書法高手


左宗棠《致士良書札》,湖南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