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張明楷: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


中國普法

點擊上方“中國普法”關注我們

近期大連13歲少年殺人案應當如何處理?我國刑法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路遇老人摔倒該不該扶?我國是否會設立見危不救罪?11月11日晚7點,著名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了名為《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無處不在的刑法學》的主題演講,不僅以刑法學原理解千古難題,並針對上述熱點問題進行了精彩解析,帶領大家認識無處不在的刑法學。

【深度】張明楷: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


救女友不救母親可能會犯罪

假如女友韓梅梅與母親同時落水,李雷有能力救人,但只能救一個人,倘若李雷救了韓梅梅後母親不幸遇難,構成犯罪嗎?張明楷教授按照三階層理論體系,從“不作為犯”角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首先,從構成條件符合性看,李雷對母親負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如果事發時他有履行這一義務的可能性,他本可以迴避母親遇難的結果卻沒有迴避,就符合“不作為犯”構成條件。

其次從違法性看,不能因為李雷救了女友就認為其行為不違法,因為李雷對女友只有道德義務,不足以與對母親的法律義務構成“阻卻違法的義務衝突”,當然可以認為李雷不作為的違法程度降低。

第三從有責性看,李雷具備所有的責任要素,尤其是具有期待可能性。當然,雖然李雷因深愛女友而優先救女友依然構成犯罪,但考慮到“期待可能性”的減少可從寬處罰。不過,如果事態確實危急,李雷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就救助了身邊最容易救助的人,而這個人是其女友,則不可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深度】張明楷: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


未來有可能設立“見危不救罪”

針對很多人因為害怕被訛詐而不敢扶起路邊摔倒的陌生老人,張明楷教授表示,雖然此時在法律上沒有救的義務,但是從道義上仍然要扶,如果遇到訛詐也不必怕,堅決不讓他得逞;一旦對方去法院起訴,他就至少構成虛假訴訟罪,甚至可能觸犯詐騙罪。當然,扶人者要注意證據的收集和保存,法律會鼓勵見義勇為者。圍繞這一問題,張明楷教授還做了前瞻性的探討,表示中國未來有可能設立“見危不救罪”。

目前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都規定有這個罪,即當他人生命處於危險狀態時,如果你經過了那個地方救助他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卻沒有救,就是犯罪,在德國處一年以下自由刑,在法國處五年以下自由刑。

【深度】張明楷: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


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新問題

張明楷教授還指出,科技的發展給刑法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問題,目前各種理論就爭議不休。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自己的線路上遇到違章的數位行人時,可否為了避免數人死亡而軋死一位沒有違章的行人?對此張明楷教授表示,“我傾向於肯定回答,

生命是平等的,但是多數和少數是不一樣的。

【深度】張明楷: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


大連13歲少年殺人案應當如何處理

在談到有責性時,針對近期熱議的大連13歲少年殺人案,張明楷教授表示雖然這個少年的殺人行為是違法的,但依據刑法第十七條相關規定,該少年未滿14週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因此司法機關不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可以由政府對其進行收容教養,而不是放任不管。他認為我國刑法目前規定未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是合適的,因為未成年人還沒有形成一種價值觀,他的價值觀在違法和合法之間不停地漂移,需要以保護為主;在歐洲84%以上的國家也是規定未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不用負刑事責任。有句法律格言是,“立法者不尊重稀罕事實”,即法律是一種普遍適用的規範,著重考慮普遍事實,而不看重罕見事實。

關於是否要降低我國刑法中有關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門檻,張明楷教授表示需要有統計數據的支撐,如果統計結果表明,確實出現了很多14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那麼可以考慮降低年齡,但如果統計結果表明,類似犯罪並不多,甚至很多年才出一起,那就不應該降低。

【深度】張明楷: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


不要用倫理的思考替代刑法的思考

在談到刑法和倫理的關係時,張明楷教授提醒大家不要用倫理的思考替代刑法的思考,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法律義務當做道德義務不履行,法益就會受到侵害,其行為就可能構成犯罪。比如有的人本來應該救自己的小孩,但是他沒有救,結果救了別人的小孩,很多人都認為這個人道德很高尚,但其實這樣說的人是把小孩當成了父母的財產,當成了父母可以任意處置的東西。如果父母是犧牲自己的財產保護別人的小孩,的確道德高尚,但是小孩的生命不是父母可以隨便處置的,他的生命是和父母平等的,而且是法律規定要父母保護的。“你明明可以救自己的小孩而不救,我並不認為這是道德高尚。”

【深度】張明楷: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

張明楷教授最後表示憲法規定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所有的糾紛都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大家沒有糾紛也可以從法律獲得智慧。“法律是最傑出的智慧,世世相繼,代代相承,由人類經久不斷的經驗和理性構成,經由陽光與真理的檢驗,精緻而優雅。沒有人比法律更聰明,立法者也沒有法律聰明,所以我們一定要信仰法律遵守法律。

本次演講,雖然“巧遇”雙十一,但仍有許多觀眾遠道慕名而來,不少人低頭認真記筆記,而大家揮舞著熒光棒積極答題的場面則讓這場演講成為一堂別開生面的刑法課。

中國網、中國青年網、北青網、搜狐教育等媒體的記者到現場進行了報道。網易新聞、鳳凰網、騰訊視頻、搜狐直播、今日頭條和抖音等網絡平臺對活動進行了在線同步直播。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講壇於 2016 年 1 月 10 日在新清華學堂正式開啟以來,已舉辦 24場演講,此前文學家格非、國學家陳來、社會學家李強、倫理學家萬俊人、歷史學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暉、國際關係專家閻學通、國家高端智庫國情專家胡鞍鋼、心理學家彭凱平、經濟學家李稻葵、法學家崔建遠、教育家謝維和、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影視評論家尹鴻、公共管理專家薛瀾、科學史家吳國盛、文字學家黃德寬、經濟學家白重恩、藝術家常沙娜、管理學家陳國青、環境工程學家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工藝美術史家尚剛等知名清華人文學者,和74 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獲獎作家清華校友郝景芳都曾來到講壇分享灼見,與聽眾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