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我們,又窮又喪又焦慮

-1-

“我不想努力工作了,反正累死累活也就三千塊。”

“日子湊合著過,隨便吧,反正也翻不起什麼大浪了。”

“我不想繼續學習英語了,反正以後又用不著。”

現在很多90後都處於這種狀態中,被生活壓垮了身軀,用“平平淡淡才是真”來安慰自己。

還有人沾沾自喜,覺得這種態度就是不爭不搶,無慾無求,標榜自己達到了佛家的思想高度。

但看著房價一夜間漲幾千塊,自己的工資永遠趕不上上漲速度,90後的我們內心又很焦慮。

各種“喪”系表情包在朋友間瘋傳,其中也包括著名的“葛優癱”。

90後的我們,又窮又喪又焦慮

最近還湧現了一大批據說是非常貼近90後的文章: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第一批90後,禿了”

“第一批90後,離婚了”

“第一批90後……”

出家,禿頂,離婚……難道這些只發生在90後人群中嗎?

其實不是。只是現在這個社會對於90後的期望值太高,往90後身上堆積太多了的壓力。藏在這些文章的背後,是這個浮躁的社會的另一面鏡子。


-2-

許多人都被這句話擊中過: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聽說現在計算機行業很吃香,於是你打開電腦找了幾個課程進行學習,想著技多不壓身。

才聽完老師的自我介紹,朋友發信息過來,說最近有部電視劇不錯,強烈推薦。你按下了暫停鍵,開始跟朋友你來我往,打開了話匣子,從電視劇聊到了人生,從人生聊到了目前的狀態,互相吐槽這個sb的世界。

你們越聊越覺得氣憤,為自己生活在這個功利的社會可悲。

課程是看不下去了,你安慰自己:反正我又不急著轉行,晚點學也可以,也不著急這一天。

於是你心安理得地拿起了手機,又刷起了微信,微博,qq空間等社交媒體。“叮”地一聲,微博跳出來一條新熱點:90後月收入多少才能感到不焦慮。你一下子驚醒,想要改變點什麼,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3-

一邊焦慮,一邊自我放任。

部分90後在這種狀態中反反覆覆,被大眾監督,又被社會當做熱點消費。

第一批95後已經進入社會。很多人剛畢業工資低,工作強度大,升職還無望,原先對工作、對生活的激情逐漸被現實消磨掉,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屈服。

社會與校園差別很大。唸書的時候,覺得畢業後只要努力工作,生活肯定不會辜負你,想法很單純。

你嘔心瀝血做出了一個策劃案,老闆只是給了你口頭鼓勵。

你每天早出晚歸到客戶家裡報到,好不容易打動了客戶,簽下了一個大單子。老闆很開心,給的獎金還沒有工資的三分之一。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總是要到現實生活中,你才發現,“生活總會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變好”這句話說得真的很貼切。

未來的生活也許會比現在更好,可是在那之前,還有很漫長的一段等待期。

現在的你,又窮又喪,已經想不清楚努力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


-4-

聯合國在幾個月前宣佈,92年出生的群體是一個分界線,在這個時間段前出生的人已經可以稱之為“中年人”。

今年9月份踏入大學校園的新生,是最後一屆90後的學生,於是大家又開始提前患上了“中年危機”焦慮症。

前陣子一位42歲中興員工跳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針對這個事情,網上有人發表評論:“躲不掉的中年危機!40歲除了被勸退你還能幹點什麼?”

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這引起了90後人群的恐慌。當我們到了不惑之年,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一個月收入可觀的程序員,在生活的逼迫下無奈選擇了逃離。而很多90後,目前處於薪水低,而且工作強度大的漩渦中。這麼一想,感覺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焦慮慢慢地佔據了思想。

想要改變,想要擺脫這種狀態。可是又一直拖延,人生兜兜轉轉陷入了一個死衚衕。

俗話說,溫水煮青蛙。我們正在自己所建造的舒適區幻象中慢慢老去。

與其繼續深陷於焦慮的漩渦中,不如考慮如何逃離這個海市蜃樓。


-5-

如果對這一批人進行認真研究,會發現很多人之所以一直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執行力不夠,患上習慣性拖延症。

通常表現在如果別人交給你一件事情,會產生兩種錯誤的思想:

“這件事我不做也會有人來做,那我就乾脆不做。”

“等到截止最後一天完成更有成就感,還可以鍛鍊自己的抗壓能力。”

2.“習慣性接受失敗”,消極對待問題。

在工作不順心時,會冒出很多消極的想法:

“這件事情我做不好,所以就不做了,反正繼續下去也不會有好結果。”

“老闆不看重我,我做什麼也不可能得到他的注意。”

“這個客戶很難搞,我試過了,我認為我是不可能拿下的。”

有個現象叫“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最先來自聖經《新約 · 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經濟學上的解釋是說富人會越來越富,窮人會越來越窮。

而用心理學來解釋,即積極的人會越來越積極,因為他在積極的過程中被好的事物不斷鼓勵,從而更加增強自己的積極心理,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而消極的人會越來越消極,因為他在這個過程中躲避現實,把能力不夠當成自己的保護傘,找諸多否定自己的理由,心安理得地躲在自己建造的保護傘下,把失敗歸咎於命運。


-6-

行動比空想更直接有效。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認真去執行呢?

大多數的人不過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罷了。

90後的我們,必須主動出擊,把改變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才能真正提升自己,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形成正向循環,擺脫焦慮。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撕下“又窮又喪又焦慮”這個標籤。

畢竟,我們僅此一生,應當竭盡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