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深度思考,努力就是毒雞湯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格局的長度:我真心希望你早點看到這篇文章。


很多讀者說想看看深度,今天就抓緊寫了一篇關於深度的文章,文末推薦了一本提高深度的書籍。


如果你是一個僅僅有長度的人,只要購買指數基金,將來也能賺到一筆小錢。


如果你想要進一步提升格局,那就要考慮到深度,深度就是你洞察事物背後本質的能力。


按照投資角度來看,你不滿足於選擇一個接近大盤成績的指數基金,而是利用深度思考的能力,來選擇一個行業,甚至是幾家公司進行重倉,最後獲取一個超額回報。


固然,很多專業研究人員思考非常有深度,但就是格局長度不夠,根本拿不住,所以很多聰明人經常都會在股市上摔跟頭。


再來假設一個人很有長度,但沒有深度,他卻選擇投資個股,而不是指數基金,那下場會非常糟糕,而且是格局長度越好,反而就越糟糕,這種就是典型的「越努力越迷茫」的類型。


例如一些散戶選擇某一隻股票,選個股一定要有深度分析的能力,但他卻對這隻股票沒有深入研究,結果跌的越深,套得越牢。


由於他格局上有長度,他能一直拿著,也容易一直保持失敗的狀態,因為從來不考慮割肉,將來能不能漲回去靠的是運氣,而不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02


有格局深度的人能夠思考未來的問題,例如:


你覺得2020年-2030年之間,會有什麼行業來支撐中國經濟的發展。


當然,思考這種問題前提是一個有格局長度的人,否則就會覺得沒必要想這麼遠的問題,活在當下就好了。


我們從倒後鏡來看,過去中國發展總是有某個行業的大爆發來推動經濟,而很多人都是從中受益變得非常有錢。


當中肯定有人是運氣好,也有人真的是格局足夠有長度和深度,所以在每一波浪潮都能夠緊緊的抓住。


我覺得騰訊就是最好的代表之一,能夠在如此長時間保持龍頭的地位,絕對不僅僅是運氣,而是格局夠長夠深夠高的一種表現。


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90年代家電的爆發,誕生了長虹、格力、美的;

00年代房地產、產業鏈、建築設備的爆發,誕生了萬科;

再到10年代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4G的爆發,誕生了騰訊、阿里巴巴。


當我們格局有足夠深度的時候,就有機會抓住下一個10年的機會,是互聯網金融呢?新能源?文化?還是醫療?


格局的深度是能夠隨著你的閱歷和經歷不斷地提升的。


我做公眾號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出於這種考慮,我認為中國未來10年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高,人們普遍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物質水平遠遠超過了精神方面,所以這方面會非常有市場,在近些年也能看到很多相關的產業不斷地誕生,例如得到、攀登讀書、知識星球等。


另外,我還有一個公眾號是阿貓投資學,也是因為人們對理財這一塊會變得越來越重視,因為生活開支所需已經在逐步降低,我們開始有更多額外的可支配金錢進行管理。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如果繼續研究思考,你就能理解的越來越深入。


當然這方面並不能像當年房地產、家電、互聯網那樣,成為一個支持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可能只是一個大環境中的一個小趨勢。


將來更有可能是人工智能、5G、電動車等這種大行業,才能有這樣推動力。


那我們是不是就不能參與其中了呢?當然不是。


現在有了股票市場,我們能夠參與任何一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就等於你當年買了房地產、家電或互聯網的股票,你有足夠的格局長度去持有,你現在身價可能就是上千萬了。


在你保證自己格局有足夠長度的前提下,你只有透過自己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思考,你就能夠抓住下一個致富的機會。。


過去50年在格局有長度和深度的代表人物就是巴菲特了,長期持有富國銀行、可口可樂、美國運通,最近這幾年開始買入蘋果公司,肯定是看好了蘋果10年後的發展。


這些年有一個長度的代表人物就是特斯拉創世人馬斯克,他說特斯拉未來值7000億市值,並且他要讓人類登上火星,這是一個格局多麼長和高的人,雖然還不知道能不能實現。


但他過去的成績還是不錯的,包括創立了Paypal,最後賣了大賺一筆,才有錢去做今天異常瘋狂的事情。


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一個重點:


小行業的趨勢適合創業,例如新媒體、在線教育等,而大行業就適合投資,例如電動車、醫療、金融等。


像我們以前帶動經濟的大行業,例如房地產、家電、互聯網,你真的很難再從頭開始創業,你只能選擇在二級市場進行投資,間接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03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如何提升格局的深度呢?


其實就是多讀多寫,特別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能具備這個優勢。


鍛鍊自己格局深度的寫作方式,可以參考《金字塔原理》的MECE法則,非常值得一讀!提供一個主題,接著再給予論點,不斷拓展。


如果沒有深度思考,努力就是毒雞湯


例如,你想要思考一個問題:有什麼好的寫作平臺?


接著就可以寫下來:


2.知乎

3.知識星球


接著再去搜索資料或諮詢牛人進行拓展:


公眾號可以發表圖片、文字、圖文等方式,適合髮長篇文章。


知乎可以回答、文章、想法等,適合解決難題。


知識星球可以發表、提問、寫作業等,適合培養寫作習慣。


這樣就有了整個框架,像在知識星球更偏向於培養寫作習慣,因為類似於朋友圈的簡短分享。


經歷多了、讀書多了、寫得多了,你擁有的觀點也就越全面和深入,你的抉擇就越準確,接下來就是交給時間來驗證了。


很多人寫論文、報告、調研,都是為了幫助自己深入思考,只要在互聯網搜索、參考書籍和文獻、看公司財報,能夠短時間內透過輸出的方式,比業內人更瞭解他們的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