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隨著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社會隔離,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的共識。

然而遺憾的是,家,並不一定是女人的避風港灣,有時反而是家庭暴力的掩蓋地,並且,大量研究表明,自然災害和家庭暴力的發生率之間,存在潛在的關係。

多項研究發現,災難會導致家庭中的攻擊行為增加。研究人員在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重大自然災害襲來時,以及大型足球比賽進行中時,都發現了這種高峰值。

而災難發生時,尤其是這種全球性大流行病的爆發,會打亂正常的社會運行秩序,導致大規模的失業,和不可避免的經濟衰退,凡此種種,恍若多米諾骨牌,一個接一個倒塌。

人們變得越來越緊張和焦慮,社區和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孤立。

於是,家暴者變得更暴躁,被家暴者,變得更脆弱。

所以,一項通報顯示,僅湖北省二月份的家暴通報數量,就比去年同期多了三倍。

而自從隔離之後,家暴的新聞也層出不窮,屢見報端。

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4月3日,四川廣元的楊月,就公開了丈夫的家暴視頻,自稱已經遭受家暴16年,13歲的兒子多次目睹家暴,並多次險些被打。

視頻裡,丈夫捶打妻子的場面觸目驚心,但如果你知道,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你就會明白,家暴,才是真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

並且這麼多年來,無論女性地位如何提高,社會文明如何進步,家暴,只是變得更隱蔽了,卻從來沒有消失。

比如,當4月3日楊月被家暴16年的新聞,頂上中國熱搜時,遙遠的女權主義發源地法國,一位婦女4月2日,因被丈夫家暴而藥店求助的新聞,也佔據了CNN的頭條。

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法國內政部長卡斯塔內爾表示,在採取封鎖措施後,巴黎的家庭暴力案件增加了36%,政府不得不為所有家暴受害者,提前預支20000晚的酒店住宿費,以確保被家暴的人,能夠在疫情期間,有可以住宿的地方。

在意大利婦女庇護所工作的西蒙娜也說:一直存在性別暴力,但這場危機使情況更加惡化。

她說:在正常情況下,離開家庭和施虐者已經很困難了,但是在今天,因為政府指令,你不能去朋友家,也不能去父母家,離開變得更困難,而家暴的數量翻了兩番,意味著更多女性在承受痛苦。

德國兒童保護協會也警告說:緊密和無法避開的接觸,增加了潛在衝突的可能性,施暴者攻擊的可能性也提高。

這種情況下,受虐婦女和孩童,長時間和施虐者共處一室,時時刻刻擔驚受怕,簡直如同人間煉獄。

一位被家暴四年的女士表示,她的伴侶過去只是偶爾虐待她,但在疫情期間,他無處可去,她也無處可去,於是,家暴變本加厲,讓她難以忍受。

很多女性主義者擔憂,由於大多數人都在家辦公,法院的程序也比平常慢,這就意味著針對婦女的保護,很難及時有效。

可以說,當歐美剛宣佈隔離時,就有拳擊手在社交平臺發視頻,教導男人如何在隔離期間,用拳頭教訓喋喋不休的妻子。

當社會開始長時間隔離後,我們耳聞家暴案例的增加,眼見家暴新聞上熱搜,這讓我們難免疑惑,為何已經21世紀了,家暴卻依然存在。

換言之,家暴風氣,為何存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屢禁不止呢?

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有三種廣泛存在的理論,試圖解釋家庭暴力,也就是親密關係中的暴力現象,長久存在的原因。

第一種是女權主義理論。

她們認為,家庭暴力是父權制社會的產物,因為父權制社會,男性佔據主要地位,佔據更多社會資源,享有更多權力,所以女性,被視為附屬物,從而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另外,男性氣質被定義為陽剛,就意味著在父權制社會,有能力的男人,必須掌握對女人的絕對控制權和權威性,否則就會遭到嘲笑。

而針對女性的暴力和虐待,是他們社會力量的一種表達。

尤其是在過去,我們的社會機構允許男人對女人,實行身體和精神暴力,這種家庭的父權制安排,陽剛之氣的理想,以及使用武力控制女人的文化,為虐待妻子和女性,提供了社會環境和土壤。

想要根除家庭暴力,就要消滅父權制社會賦予男性的更多主導權,同時消除父權制社會賦予男人女人的刻板印象。

第二種試圖解釋家暴的理論是,衝突理論。

衝突理論認為,家庭和社會,本來就是一個涉及不同社會成員,不同利益群體之間,不同衝突的地方。當不同的利益引起衝突時,個人可以利用侵略和暴力,來粗暴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

這種理論方法尤其有助於解釋,兄弟姐妹之間發生暴力的原因。

人們通常認為,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是由嫉妒的競爭所引起的,為了爭奪父母的注意力和感情,兄弟姐妹之間衝突不斷。

而一項針對成年人的研究也顯示,三分之二的人認為,他們的兄弟姐妹在童年時期是競爭對手,驅使他們施暴的原因可能是由偏愛所帶來的無助感。

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第三種試圖解釋家暴的理論是,社會學習理論。

它認為家暴行為,大部分是通過觀察,模仿和強化來學習的。

具有親密和頻繁接觸的人,以及具有較高社交能力的人,最容易被兒童觀察和模仿。

當一個家庭中,父親常年家暴母親,掌握家庭的控制權時,孩子在弱小時可能會心生恐懼,但是,這種粗暴的控制,帶來的絕對成功,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並且,由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其他可參照的對象,所以,更容易將最親近的父親,作為自己的行為模板,無意識的沿襲和重複。

一項數據顯示,出自家暴家庭的男孩,日後成為家暴者的幾率,要比其他男孩高三倍。

而目睹母親被家暴的女孩,更容易將這種家暴行為合理化,從而更容易成為家暴受害者。

所以,該理論認為,對親密伴侶的暴力行為,是一種習得的行為:男人虐待妻子是因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目睹了父親虐待母親;而女人成了受害者,因為她們眼見母親受到虐待,習得了這種情感模式。

這就是所謂的「代際暴力循環」。

可以說,女權主義理論和衝突理論,解釋社會和家庭中的結構狀況,從源頭解釋暴力存在的原因。

而社會學習理論,則為培育暴力和虐待的家庭互動模式提供瞭解釋。闡述了暴力沿襲的原因。

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至此,很多人難免會好奇,如果暴力註定會發生,如果暴力註定會沿襲,那麼身處暴力中心的人,難道就沒有機會逃離嗎?

答案是,很難。

倫迪·班克羅夫特曾在文章中寫道:女人從與施虐者的生活中知道,沒有簡單的答案。朋友說:他是卑鄙的。但是她知道他在很多方面對她很好。朋友說:他那樣對待你,是因為你不會反抗。但是她知道,當她反抗時,會迎來更沉痛更難以忍受的打擊。朋友說:離開他,你知道這很容易。但是她知道這不會那麼容易,因為他將承諾改變,他將痛哭流涕,他將向她施加壓力,讓她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會變得非常沮喪,使她擔心他會出事,也擔心當自己真正離開時,他會做任何無法控制的恐怖的事。

心理學家沃克,在社會循環理論和習得性無助的基礎上,發展了循環濫用理論,並提出了以下假設:濫用關係一旦建立,其特徵便是可預測的重複性濫用模式。

因為施暴者不會持續不斷的施暴,而是會在四個階段之間,不斷的交替出現

首先,建立緊張狀態的時期:緊張氛圍開始並穩步建立,虐待者開始生氣,溝通中斷,受害者感到有必要向虐待者解釋,以及屈服,因為緊張氛圍逐漸增加,受害者感到不安。

其次,執行期:施暴者使用各種虐待手段,讓受害者痛不欲生。

然後,蜜月期:施暴者表示歉意,乞求寬恕或表示悲傷,承諾這種情況永遠不會再次發生。並且,由於施暴者開始變本加厲的對受害者更加溫柔,和之前的痛苦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沒有苦,你感受不到那麼多的甜,但因為有之前的痛苦,現在的甜蜜,會讓受害者感受到比普通甜蜜更加甜十倍的甜蜜,這讓她捨不得放手,尤其是施暴者還在施加甜蜜的同時,暗示受害者挑釁,或受害者須負責時,受害者變得更難掙脫。

最後,平靜期:施暴者延續蜜月期的承諾,用溫柔的舉動,禮物和浪漫,進一步俘獲受害者的心,讓她有一種,過去的暴力,似乎從未存在的幻象。受害者越來越容易相信,施暴行為已經結束,施暴者一定會改變的。

被家暴16年的楊月,和藥店求助的法國女人,表明家暴才是大流行病

實際上,這種行為模式解釋了,為什麼對於大多數受害者而言,如此難以打破疲憊的關係,糟糕的生活狀況。

因為這段關係,並非沒有希望,反而是不斷的給你製造希望。

隨著時間的累積,你在一段關係中,投入的時間越多,期望越多,你就越難以離開。

而對於施暴者而言,隨著時間推移,他越來越將你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所有物,所以,當他產生這種想法後,你就很難真正離開了。

研究數據顯示,很多受害者離開施暴者後,依然承受著騷擾和跟蹤,虐待和毆打。

正如心理學家萊斯利·摩根所言:離開施虐者非常危險,因為家庭暴力模式的最後一步是:殺死她。

所以,家庭暴力,越早發現越早逃離,否則越陷越深。

最後,所有女人都要記住,愛是為了賦予自由和權力,而不是被控制或擁有。

一段充滿暴力的關係裡,哭的人不只有你,還有孩子,受害者不只有你,還有孩子。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