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縣產業幫扶新路:現代農業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

中國甘肅網4月9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我家流轉了6畝土地,流轉費一年有7000多元。我在大棚裡上班一天70元,一年下來能掙2萬多元。再加上我老公在外面打工的收入,家裡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4月8日,正在臨夏百益現代農業公司草莓種植大棚務工的趙翠紅告訴記者。

临夏县产业帮扶新路:现代农业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趙翠紅在草莓種植大棚務工

今年40歲的趙翠紅是臨夏縣先鋒鄉丁韓村村民,以前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除了務農就是打零工。“乾的活很累,收入沒有保障。那時候,脫貧是不敢想的事。”趙翠紅說,土地流轉後,農民還是在自己的地裡幹活,不同的是以前種莊稼收入微薄,而現在既有流轉費,公司還給我們還發工資。

2015年,臨夏縣批准成立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果蔬種植、畜牧養殖等優勢主導產業,集中流轉土地3萬多畝,引進百益、燎原、遠達等15家龍頭企業,帶動1700戶群眾參與合作經營,直接受益農戶達到1萬多戶,人均收益1萬元以上。

記者來到百益現代工業公司西葫蘆種植大棚時間,南塬鄉賈家溝村村民賈正月正在給西葫蘆進行人工授粉,家裡的土地流轉後,她便來到百益公司上班掙工資。

临夏县产业帮扶新路:现代农业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賈正月在西葫蘆種植大棚務工

“以前除了務農就是圍著灶臺轉,從沒想過自己也能打工掙錢。在這裡上班後不僅收入有保障,而且整個人也自信多了。”賈正月告訴記者,得益於現代農業的發展,他家已於2019年實現脫貧。

和趙翠紅、賈正月一樣,在臨夏縣先鋒、北塬、南塬等鄉鎮,有近千戶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了百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了既收租金又上班的“現代農民”,也順利實現脫貧。

“企業跟農戶的土地流轉合同一簽20年,流轉費每年付一次。按照每畝年產1000斤小麥的產量和當年10月份的小麥價格計算,會在當年的12月30日前付清。”百益現代農業公司生產技術員楊麗瑩解釋說,之所以按照10月份的小麥價格計算,是因為每年10月是小麥價格相對最高的時候。

临夏县产业帮扶新路:现代农业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長勢喜人的西葫蘆

作為臨夏縣現代農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百益公司集中流轉土地2000多畝,建成鋼架大棚230座、日光溫室88座,連棟溫室3座,常年務工產業工人500多人。2019年初,在發展特色林果、綠色果蔬、高原夏菜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花卉產業,建成花卉種植大棚19座、修建了育苗基地、展銷中心等相關設施,自主培育引進了三角梅、仙客來、茶花、杜鵑、水仙、多肉等各種花卉和各式盆景累計100萬盆,年產值預計可達500萬元。

“通過土地入股、技術入股、勞動力入股等方式,吸納當地11戶群眾入股、52名勞動力務工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人,預計年戶均分紅1萬元、年人均勞務收入2萬元以上,有效拓寬了群眾就業增收門路、大幅增加了群眾收入。”百益現代農業公司負責人說。

近年來,臨夏縣堅持“政府+企業+基地+農戶”相結合的模式,全力打造集種植、冷藏儲運、品牌銷售、觀光采摘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區,讓現代農業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走出了一條互惠共贏、普惠於民的現代農業產業化幫扶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