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古有“三百六十行”之說,在今天看來,這一數字僅能理解成“比喻”;這裡單說古代的“三百六十行”,很多朋友或許會聯想到“農耕放牧”,除此外其實還有一種歷史悠久的職業,“盜墓”。說到這或許會引起不少人的反感,畢竟“土夫子”見不得光,也是歷代王朝明令禁止的一種犯法行為;但是,如今的考古活動日益增多,“土夫子”再一次進入大眾視線。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對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會發現一個問題,似乎“專家”的步伐總比“土夫子”慢半拍;當然,這裡面也有法律“禁止主動發掘”的因素,除此外其實還有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嚴格來說,無論考古還是盜墓,手中都不可或缺有一把“洛陽鏟”,作用就不多說了;但要強調一點,“洛陽鏟”的發明人可不是現代考古專家,而是民國初年的洛陽“李鴨子”發明的。之所以要強調這點,並非故意貶低“專家”,而是為了突出“土夫子”的實力;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專家也承認,很多技術層面的東西,“土夫子”是當之無愧的老師。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就歷代古墓來說,其中“漢墓”、“唐墓”和“明墓”的價值尤為引人側目,原因很簡單,漢代是“厚葬”的開始,內容豐富理所當然;除此之外,“唐金明瓷(玉)”也是後面兩個時代的古墓特點。淺顯的講,“漢墓”又分兩個時代,西漢古墓沒有耳室,但東漢卻出現了專門放置陪葬品的“耳房”;無論考古專家還是“土夫子”,遇到西漢古墓,一般都會先在墓主屍骨的“左肩右腳”處尋找文物,但東漢古墓,其重點就變成了兩座耳房,這也是"東倉西庫"的由來。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再說“唐墓”,標誌性產物就是著名的“三合土”,無論專家還是土夫子,見到“三合土”基本就可以判斷古墓的年代了;“唐墓”多為磚砌,縫隙以“三合土”粘合的密不透風,這就形成了“蒼穹頂”的唐墓特徵。至於明清時代的古墓,對於封土的要求更高,除“三合土”之外,明清古人還發明瞭“鐵墓”,即在粘合土中添加鐵砂或者鐵片;其標誌特點為墓頂結構厚實,即所謂的“七輻七券”墓頂。

當然,挖掘古墓的前提是先找到古墓,圈裡有“秦埋嶺漢埋坡,古方近圓”之說,乍一看有點糊塗,不過仔細琢磨也很好理解;直白點解釋,秦墓多葬于山嶺,漢墓多出現與山坡,此後還有“唐挖山,明堆土”等,大抵說的也是古墓位置。至於“古方近圓”,主要指古代墓葬多為“方形”,清、民國墓葬多為“圓形”,這就引出了考古專家和“土夫子”必備的技術——古代“風水學”。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對現代考古或者“土夫子”來說,洛陽鏟是個好東西,某角度看,它也是判斷古墓年代的主要工具;比如洛陽剷下到六米左右碰到了硬物,基本可以判斷為“明墓”、如果下到二十多米還沒見底,基本就可以確定為“漢墓”,再深就可能是“秦墓”甚至“周墓”了。這裡說的僅是“考古”的基礎,其中門道還有很多,比如不少朋友熟知的“辨土”、“嗅土”等;令考古專家最為羨慕的,還是“土夫子”的風水學。

曾有專家直言不諱地說:有本事的土夫子,文化素養和古文造詣用“專家”來形容都有些屈才了;這麼說或有朋友會嗤之以鼻“真是可笑,挖洞的盜墓賊,還談什麼文化素養和古文造詣?”這裡解釋一下了,乍一看,“土夫子”似乎就是一種盜賊;但盜墓,首先得找到古墓在什麼地方吧?這就需要“風水學”的幫助,實事求是的說,雖然有“風水學”書籍傳世,但並非誰都能看得懂,首先就得具備深厚的古文造詣;某種意義上說“華夏曆史有多長,‘風水學’的歷史就有多悠久”,其內容涉及廣泛,包羅萬象,並非某單一學科的專家就能研究透徹的,懂風水的“土夫子”,其實力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專家。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關於“風水學”,延伸到考古中就是“望聞問切”,從考古角度出發,“望”就是看植物長勢,一般植物越旺盛,這裡“風水”越好,有古墓的可能性就高;“聞”,大抵就是氣味辨別、“問”在考古專家的理解中,變成了“踩點,問當地人”、“切”就是利用洛陽鏟打洞勘察。這裡強調一下,前面說的僅是從“考古”角度出發,如果從“土夫子”的角度看,其內容可就豐富多了;清代的鄭觀應著有《望氣尋龍訣》,其中“龍來十里,氣高一丈,龍來百里,氣高十丈”,這就是傳統風水學中“觀氣”的簡單闡述了。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再往下分,還有“氣正,則從中落而穴正;氣偏,從側落而穴偏。幹雄健高大,支卑小清弱,故辨氣高低,識龍長短,別山弱”;“究氣旺衰。春屬木,其氣青;夏屬火,其氣赤;秋屬金,其氣白;冬屬水,其氣黑;每季屬土,其氣黃”;“四時之色不宜駁雜,一有駁雜,即有生剋制化之異,吉凶禍福之殊。春冬地氣不升,夏時炎蒸混濁,獨秋氣清亮,俟中元之候,或清晨雨後,日落未落,日出未出,醜寅酉戌之際察之”。對古文有研究的朋友,乍一看似乎有種“看懂”的感覺,但仔細看又不完全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這僅是風水學中“望”的大體概述,由此也能證明“土夫子”的文化造詣該有多深了。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除此外,“望”中常見的又包括:星峰尋龍、抱水尋龍、交水尋龍、水口尋龍、龍水交界、尋龍點穴等等,這又涉及豐富的地理知識;實事求是的說,這些“學問”僅從書本上看幾乎是沒用的,必須要走遍名山大川去親自觀看和實踐才能有所造詣,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可以想象“有本事的土夫子”都是怎麼煉成的。除了“望”之外,古風水學中還有聞問切,這裡單說“聞”,也引出了一部影視劇;影視劇中說一個“土夫子”身負異能,可以通過打雷的回聲來判斷古墓的方位和深度。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或許有朋友要笑了“影視劇的內容也拿來說,這不胡說八道嗎?”乍一看,影視劇娛樂成分較多,以此為根據的確有些“玩笑”;但在現實中,公安機關曾抓到一名盜墓團伙頭目,據稱他就會這種“聽雷辨墓”的本事。據說這名盜墓賊在“江湖上”赫赫有名,至於名字叫什麼,有關部門一直沒有對外宣佈,或許是怕影響過大;據此人交代,他喜歡在電閃雷鳴的天氣出門活動,每當響起巨雷,此人就站在懷疑存在古墓的野外聽,然後根據回聲來判斷古墓的準確方位和深度等信息。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其實別說大多數朋友不相信,就連民警也覺得此人在“胡說八道”,但考古專家卻不這麼認為;據專家猜想,如果站在現代科學角度去看,“回聲”是可以判斷空洞環境的,理論上有點類似蝙蝠發出超聲波。但人類的器官構造與蝙蝠不能相提並論,如果將“聽聲辨物”放在人類身上,那就有種“科幻”的感覺了;當時考古專家還想從這名盜墓賊身上獲取更多的“知識”,但此人卻對專家表現出輕蔑態度,甚至讓其“回爐再造”,就這樣,具體如何“聽雷辨墓”至今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說“這不都是廢話嗎?”這裡解釋一下,專家雖然沒有完全學會“聽雷辨墓”,但卻真實找到了一種尋墓的方法,甚至現代考古和盜墓活動中多有利用。簡單地說,現代考古或是盜墓活動,在懷疑古墓的地方先用洛陽鏟打洞勘察;然後在兩個事先打好的“洞”之間固定一根繩子,一邊系手機,另一邊系小木棍。此時手機就懸空吊在洞內,同時打開錄音功能,然後在洞內扔一個大炮仗;鞭炮發生爆炸,手機依然懸空在洞內停留3——5分鐘後才拿出來,並用專業設備將錄音回放和分析,再往下就不說了。

別小看“土夫子”,此人“聽雷辨墓”,專家:最好不要學這種方法

當然,這種方法說起來簡單,“分析”卻就很難了;雖說考古專家弄清楚了這種“聽雷辨墓”的方法,但還是強調說:最好不要學。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裡,認為小編寫的還可以的話,請點擊小程序看一看。您的點擊,就是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