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爭你怎麼看?

文理之爭,在如今看來仍然是個熱命題,當然目前普遍認為理工比文史重要。

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某些方面是的,並且毫無疑問。舉個例子,我們如今能看見的方便生活的發明沒有一件不是靠著科技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作為文科生,我是無法反駁的,並且深深敬佩著這些科學家,我們應該為他們脫帽致敬。航天、生物、化學制藥、理論物理這等科學都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

文理之爭你怎麼看?

不過,這可不說明文史就此喪失了它所存在的價值。這裡我想先講兩段歷史。

第一段歷史,中世紀的歐洲,神權與教會是不可撼動的權威,人民生活在狂熱宗教徒的極端思想統治下,思想禁錮,科學發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制。在此期間被處以極刑的科學家數不勝數,他們的科學道路在教會的殘酷阻止下戛然而止,包括他們的生命。那麼請問科學家們應該怎麼做?是繼續研究科學被處以極刑還是就此放棄科學保全生命而碌碌無為?

這段歷史大家十分熟悉,也知道最終的解決辦法到底是什麼——文藝復興。一些仍然活躍在紙上的文學家出現了,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他們做出了貢獻,他們的小說、戲劇開啟了民智,鼓勵了民族崛起。他們用古老希臘神話的皮包裹著人文主義的裡強烈抨擊和瓦解了教會與神權。

那麼請問這時候的文對於理有何等作用?科學受到神權打壓,整個中世紀西方科學在血雨腥風中艱難生存,這條道路我不能說沒有取得發展,但這發展的代價太過沉重。而人文學家們通過文化與改革一步步改變了這一現狀,使得科學的小苗不再被暴風雨摧殘。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科學發展,但毫無疑問的是在客觀上人文思想家和社會改造家們的作為給科學發展開闢了當時最完美的康莊大道。西方的科學也在那時候起迅速騰飛,伽利略、哥白尼、牛頓等科學家著作的出現便是最好的證明。


文理之爭你怎麼看?

我們再講一段自家的歷史。二十世紀前葉的中國可謂是內憂外患,整個民族危在旦夕,封建統治的愚昧嚴重阻礙這社會的發展,科學發展也是停滯不前,當然我國的科學發展有著特殊的發展軌跡,在明清時期我國的科學發展可以說停滯不前,這與小農經濟有著密切的關係,這裡不再討論。雖然地主階級發起了洋務運動,但最終我們也知道洋務運動的結局。發展科學很重要,但是真正的有識之士更為明白,開啟明智比發展科學更為重要,因為科學是不可能在一片愚昧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於是陳獨秀、蔡元培、魯迅、毛澤東等等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這裡我想特別說一說蔡元培先生,蔡先生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可謂之創舉。他改革北大,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科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他將學術救過作為自己的一生追求。在他的努力下,李四光,竺可楨等一批最早的科學家們為中國之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瞭解一下蔡先生那偉大的一生。


文理之爭你怎麼看?


從這兩段歷史我們便可看出文史對理工的影響,文史為理工開闢了發展的道路,讓科學發展進入了一個快車道。科學在整個大地上播種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那麼我們能說文史讓理工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嗎?當然也不能!

因為中世紀的神權和教會不也是抑制科學發展嗎?我們後來的文革不也抑制了科學的發展嗎?

那麼我們又要運用到馬克思先生的哲理——辯證法。我們要看到事物的矛盾兩面,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問題,統籌兼顧。

所以我們便可得出結論文史與理工是互相發展互相制約而存在的統一體,缺一不可。文史能發展理工,如文藝復興;文史能阻礙理工,如中世紀的宗教狂熱;理工能促進文史的發展,如紙印的發明:理工也能抑制文史的發展,如中國現今之文理狀況。

這樣的答案似乎很多人都知道,但卻並不願意承認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