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會上稱現貨的米 9 開售 53 秒後宣告無貨,說明了哪些問題?

作為曾經在手機行業呆過幾年,而且一直做生產管理方面的工作,看到這個就隨手寫一寫,大家看下,

小米從米1售賣到米9,還是一直都是開售火爆,搶斷貨!!!

很多人說是雷軍搞什麼飢餓營銷,一直在學習蘋果的營銷策略。其實這背後反映的是小米的供應鏈問題!

發佈會上稱現貨的米 9 開售 53 秒後宣告無貨,說明了哪些問題?

雷軍確實一直在學習蘋果的模式,但是蘋果的成功是供應鏈的成功,三個詞能很好地概括蘋果的供應鏈:多元化,輕資產,與產品完美結合。我們先來扒一扒蘋果的供應鏈

首先,蘋果供應鏈涉及全球,十分多元化。蘋果今年初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蘋果在全球共有13 座組裝工廠和156家官方的產品和零部件供應商。來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被運送到蘋果的各個工廠裡,經過組裝之後再銷往世界各地。

為什麼要在全球範圍內,為區區一款手機尋找這麼多供應商?

首當其中的就是成本考量。因為在全球尋找合適的供應商和資源,可以切實壓低成本,並極大地減少單一供應商斷貨的風險。也就是說,不能把“命門”暴露給供應商。

第二,蘋果供應鏈重視輕資產。在庫克加盟之前,蘋果的供應鏈可以說是一地雞毛,異常低效。蘋果計算機的零部件供應商在亞洲,組裝廠在愛爾蘭,有很多庫存,卻短料連連,千呼萬喚從亞洲催料,空運到歐洲;趕工加急,組裝成品,加急發往亞洲銷售。

Tim Cook加盟後, 關掉在美國和愛爾蘭的生產設施、啟用亞洲的合同製造商、建立 JIT 庫存系統等,讓蘋果走上輕資產之路。同時把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從100家減少到24家,並要求他們減少其他公司的訂單,還說服許多家供應商遷到蘋果工廠旁邊。此外,他還把公司的19個庫房關閉了10個。庫房減少了,存貨就無處堆放,於是他又減少了庫存。到1998年初,喬布斯把兩個月的庫存期縮短到一個月。然而到同年9月底,庫克已經把庫存期縮短到6天;下一年的9月,這個數字已經達到驚人的兩天——有時僅僅是15個小時。另外,庫克還把製造蘋果計算機的生產週期從4個月壓縮到兩個月。所有這些改革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也保證了每一臺新計算機都安裝了最新的組件。數據來源於《史蒂夫 喬布斯傳》 第二十七章。

經過常年不懈的改進,蘋果目前擁有無縫流線型供應鏈,產品從合同製造商那裡出發,經過第三方發貨公司,直接去到消費者手中,前後不過幾天時間,整個過程非常短,存貨週轉率非常高。

此外,蘋果會通過通過監測其零售商店、網站和第三方經銷商的銷售,基於需求會重新分配手機訂單,對 iPhone 的貨量和調配進行不斷完善。在這種過程中,蘋果幾乎能做到零庫存。

第三,蘋果的供應鏈注重產品戰略的完美結合。蘋果的產品,剛推出時,鮮有例外不打差異化戰略,需要供應鏈的快速響應。在別的 PC 生產廠商還依賴海運的時候,蘋果就大面積用空運。聯邦快遞運送蘋果手機到美國時,主要使用波音777飛機。這些飛機可進行15個小時的飛行,從中國到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的貨運樞紐無需加油。iPhone 昂貴的價格和輕便的重量意味著,蘋果雖然選擇空運,仍然可以獲得巨大利潤。

這樣一來,蘋果的供應鏈成功地從訂單上升到產品層面,幫助設計優化產品設計,把產品的成本在設計階段就控制下來,力爭產品層面的優化。

供應鏈作為蘋果與供應商之間的橋樑,成功地對接了產品設計與工藝設計,確保蘋果設計出來的產品供應商能夠有效、經濟地生產出來,並且確保蘋果的利益。

可以說,優秀的供應鏈構成了蘋果成功的基石。

說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會說了,那麼 iPhone 的飢餓營銷是怎麼回事?可以這樣說,現在這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沒有哪家企業會甘願拿市場去做賭注,來吊消費者的胃口。大部分原因都是由於供應鏈出問題,舉例說明 , iPhone X 所採用的 OLED 技術屏幕,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只有三星能夠提供,導致蘋果不得不受制於人,這也是 iPhone X 遭遇產能問題的根本所在。

所以看到那個讓斌總去產線督戰的微博,就覺得就好笑,雷總一定沒有深入瞭解生產的運作。這說明2個問題 :

1、供應鏈響應慢 生產計劃是提前(1-3個月)報到製造工廠的,你採購多少物料到機臺,下來就是多少成品。所以才有斌總說的1個月後到貨,從目前銷售的第一階段裡來看,推測首批物料估計在5-10w臺,

2、小米對風險的抗壓能力小、銷售預測數據缺口過大, 反映的是對市場情景的不樂觀,首批預測5-10w臺,小米作為當今國內手機界的四大之一,上時公司,就準備這麼點的備貨就做首發,iphone首發,那是庫房實打實的準備了上千萬臺現貨,OVH 也是庫房堆著300來萬的現貨來開發佈會,小米的玩法就是服裝界的訂貨會,先統計好經銷商的需求再開機,就是把 風險壓縮到最小,把 原本其他手機廠商玩的推式生產變成拉式生產,相比其他廠家(OVH) "推"與"拉"的結合點在經銷商處,品牌生產商要求經銷商提前訂貨,由經銷商的訂單驅動整個供應鏈。這裡的問題對品牌商而言是"拉"式生產,對經銷商則是"推"式進貨,即他們的訂單得依賴預測,而其預測準確度很低。那些經銷商,尤其是小店主們哪能預測自己的店面能賣掉多少?所以這預測無疑於賭博。賭博的結果要麼是短缺,要麼是積壓。積壓看上去壓的是經銷商的資金、虧地是經銷商的本,其實品牌商也得一起買單:經銷商資金積壓,就沒錢訂其他貨,品牌商以後的生意從哪裡來?積壓庫存八成得打折出售;經常打折,對品牌的損傷程度能小嗎?品牌商花那麼多資源建起的品牌,就在一次次折價中貶值。對於小米而言,這個風險無疑 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