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要進修學習 ! 來看看古代的侍講、侍讀與經筵進講

中國的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建立大一統王朝伊始,已經出現了83個王朝,共559個帝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是以家族世襲為主,歷史上也不乏改朝換代,可無論政權怎樣更迭,其本質還是一種"家天下"的權力模式。

古代的帝王在文治武功的同時,其實也非常注重自身的持續學習,當然根本原因是為了精進自身,以便更好地維護、穩固其家族的統治地位。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些帝王是如何進行學習的。


皇帝也要進修學習 ! 來看看古代的侍講、侍讀與經筵進講

明代的經筵進講


一般來說,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常態化的侍讀學習,一種是儀式化的經筵進講。

1

我們有時候在閱讀古代故事或觀看古代題材的影視節目時,經常會遇到一個稱謂:侍讀學士或太子侍讀。這裡的侍讀就是古代專門為皇帝學習而設立的官職。侍讀一般由官中文學之士兼充,主要工作是掌讀經史、文史修撰,編修與檢討,皇帝們在每日裡要進行讀書學習的,這時候這些侍讀、侍講官員也要陪在身邊,以滿足給皇帝"釋疑義,備顧問",也就是起到方便答疑解惑的作用。

而侍講也是古代官名,同侍讀一樣,是為帝王、皇子講學之官。其職務與侍讀學士略同,只是級別較其為低。

這些侍讀、侍講的工作內容之一是輔助皇帝進行平日裡的學習。

據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最早在南北朝 時就已經有侍讀,侍講的稱謂了。宋高承 《事物紀原•法從清望•侍讀》記載:"唐明皇 開元三年七月,敕每讀史籍中有闕,宜選耆儒博碩一人,每日侍讀。故馬懷素褚元量更日入直,此侍讀之始也。"

宋鹹平二年(999年)朝廷設置了翰林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後又置侍讀、侍講,天章閣亦有侍講,為了保障皇帝的學習效果,侍讀、侍講們都是官員裡面有水平的文學之士兼任,掌讀經史,釋疑義,備顧問應對。宋神宗即位後,也給太子設立了有侍讀、侍講,是專門為了輔助太子學習的,宋後各代皆有翰林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


皇帝也要進修學習 ! 來看看古代的侍講、侍讀與經筵進講

皇帝的經筵學習制度


皇帝給太子設立侍讀,其實是在太子接任皇位之前就開始為其物色將來的輔佐之臣,這些博學之士一邊教導太子進行經史典籍的學習,一邊自小就對太子進行為政和治國之道的灌輸,大臣們和太子在生活習性、性情品德、政治理念諸多方面早早進行了解、磨合,有利於將來接替皇帝理政時建立新的核心團體。所以能夠進入東宮給太子侍讀的,如果沒有意外都會在仕途上有不錯的前景。

到了明、清兩代,翰林院另設有侍讀、侍講,合稱講讀。清代開始在內閣設置侍專門的讀學士與侍讀,工作以掌典領奏章,勘對公文為主,不用翰林出身人擔任,與一般的翰林官不同。

侍讀的官職級別隨著不同朝代也是經常發生變化。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置集賢殿侍讀學士,要五品以上官員才能充任。宋神宗趙頊元豐改制後以侍讀、侍講為侍從以上兼職,正七品。金代由翰林學士擔任,故官職較高,定為從三品。到了元代,翰林兼國史院,職級達到了從二品之高。明代朱元璋洪武年間定職從五品。清代的侍讀學士最高為四品大員。

1910年代,清朝滅亡,該官職自然廢除,成為了歷史。

2

關於經筵制度,我們先來看一下明代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可立墓誌銘》:"賜進士、通議大夫、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記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較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經筵講官、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

可以知道,兵部尚書袁可立不僅當過侍讀學士,還擔任過經筵講官。那麼,什麼是經筵呢?

經筵,起始於漢,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為元、明、清歷代所沿襲。只是在明代有個小插曲,明武宗朱厚照貪圖玩樂,為了逃避學習,曾經一度廢止了經筵制度。經筵制度在清代持續時間很長,單就狹義的"經筵典禮"而言,順治十四年(1657)首開經筵,至咸豐十年(1860)最後一次舉行經筵大典,持續二百餘年。可見歷代帝王對此事的重視。

經筵是一種儀式化、象徵性的學習制度,其產生原因,一是使居於九重深宮的帝王儲君能夠經常性地接受儒家教育,有增進君主品學的功用,二是讓天下民眾看到神壇之上的帝王也尊道統、重師教,歸根結底也是出於統治的需要。


皇帝也要進修學習 ! 來看看古代的侍講、侍讀與經筵進講

經筵多在文華殿舉行


拿明朝為例,經筵大都在春秋兩季氣候溫和的季節舉行,每月三次,盛況隆重。每次經筵的主角當然是皇帝,還有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的都御史、大理寺的大理卿、通政院的通政使、鴻臚寺的鴻臚卿、錦衣指揮使等朝臣重臣和皇室勳戚們也都要參與。

具體時間一般在早朝之後,皇帝、大臣們依次就座後,經筵正式開始。皇帝用的課桌是"御案",講官也有專用的講臺叫做"講案",桌子也擺好,開始正式上課了,一般來講,會安排兩位經筵講官也就是講師,每位講師還會配有兩名"助教",一個是給教書先生翻書的,學名叫做"展書官"。上課時,展書官和講師先上場,展書官為講師把書翻開,放在講案上,然後講官為皇上講解書中的某一段。另一個是鴻臚寺派來的專門的"鳴贊官",他的任務,就是每當經筵進行到一個禮儀流程的時候,高聲宣佈開始和結束,就跟我們上學的時候,班長喊"上課起立"一樣,不過鳴贊官喊的內容要多得很。

經筵進講上學習的內容,和平民百姓學的內容也差不多,有四書五經之類的經史典籍,還有《大學衍義》、《性理大全》這樣的理學著作,當然重點是《資治通鑑》這樣的有助於治國理政的歷史著作。另外還有歷代祖宗皇帝為子孫後代們特製的書籍,比如朱元璋當年編制的《皇明祖訓》,比如《文華大訓》,未來的皇帝們也得學學。

經筵講師們上課時,必須要注意講課質量,兩點:首先不能有錯別字,二是官話要說的標準,"聲音洪亮,理致詳明",這樣皇上才能聽得清楚,大臣們才能聽得清。


皇帝也要進修學習 ! 來看看古代的侍講、侍讀與經筵進講

文華殿內景


一般來說,如此重要的場合,講官在課前都會兢兢業業地備好課件,如果沒有準備好,只據章句敷衍塞責或以佞辭逢迎恭維,無疑均屬失職,有的講官就曾因此而被罷免。

當然,即使是教育皇上和重臣,老師也會被賦予應有的權威:

如果當今天子偶然失去了莊重的儀態,比如時把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之上,講官就會停止講授而朗誦:"為人君者,可不敬哉?"這樣的責難不斷重複,決無寬貸,一直到這個為人君者突然發現自己的不當而加以改正,恢復端坐的形態為止。

古代經筵制度既是一種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也是一種由來已久政治制度,之所以在各個朝代之間經久不衰,其背後有著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