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小孩般與他們溝通,別讓家中老人活成了蘇大強的模樣

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中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蘇大強一下成為了老人的負面形象代表人物,躋身當代四大惡人之一,自私,各種沒事作,有事就躲,被騙錢,貪圖美色,最後得病拖累子女。

對待小孩般與他們溝通,別讓家中老人活成了蘇大強的模樣

而我們每個人看得咬牙切齒,甚至邊看邊唸唸有詞,感同身受才能體會厭惡之處。蠻多家庭家裡正在經歷,或者之前經歷差不多的折騰之路。

而作為女人成家之後,每每說起自己的公婆,基本都是各種奇葩的存在,面對自己的父母因為熟悉可以做到包容,在丈夫家裡但畢竟從未生活在一起,有些人勉強適應,有些想要逃離。

可能只不過蘇大強其中一個缺點和你認識的老人很像,就潛移默化把缺點全部放大,而老人們,幾十年的習慣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對待小孩般與他們溝通,別讓家中老人活成了蘇大強的模樣

說說發生在我身邊的幾件事吧:

01

家庭條件優越,三線城市幾套房子,一線城市還有一套房子,長輩們之前一直催促生小孩,生小孩下來會幫帶,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因為老父親和老公忙於事業的交替,家中小孩的事自然落到了老婆和老母親的手上,請了保姆,孩子還小,爭執有些,但有求於老母親的搭把手,一切表面看起來美滿幸福。

隨著一娃的長大,二娃的到來,忙碌使人沒空去吵架,老母親順理成章認為兩個孫子健康成長,這一切都是自己和老伴的功勞,當小孩到了需要上興趣班的年紀,開始有了爭執,老人都是依著孫子,不想學就不去學,三天兩頭的換興趣班,老婆敢怒不敢言。而老父親除了工作,其他不聞不問,老公更是夾在中間難受不已。

終於老婆爆發了,為了孩子的將來養成良好習慣,開始和老母親爭吵,越吵越兇,因為小孩都已經上了幼兒園,底氣更足了。但老公認為始終仰仗著父母的幫助,更多時候無力反駁。老婆埋怨自己不幫腔,老母親怪責娶了個潑婦。最後走上了許多人的老路,婆媳之間,少見為妙。

或許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做什麼事到底是不是為了自己去做,輕信父母的話,依賴父母的幫助,老人有經驗,但一些事她們一旦認為自己做對,就真的是誰來說都沒用,順著她難以忍受,逆著她天翻地覆。

對待小孩般與他們溝通,別讓家中老人活成了蘇大強的模樣

02

家庭條件不錯,父母一套大房子,還幫小兩口付了首付但還沒交房,讓小兩口自己還房貸,老父親一天天琢磨理財,因為年輕時炒股賺了不少,房子越換越大,只不過舊房子都沒留下來,最近幾年網上投資被騙了十多萬,子女不敢出聲,畢竟同住一個屋簷下,吃他靠他。

老母親年輕時候有點文化,當過主任, 退休後各種同學聚會的跑,最近迷上了養生,一大堆一大堆的保健品往家裡送,子女依舊不敢出聲,一句“我的錢,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可以頂到你的喉嚨口,無法反駁。

子女想要儘早的逃離,過自己的小生活,眼不見為淨。心想著:隨便你們怎麼折騰吧,你們高興健康就行。

電視上總說老人缺乏陪伴,內心空虛寂寞,遇到突然關心自己的才會容易上當受騙,但事實上,越是年輕時候有過不錯人生經歷的老人,到年紀大了,始終按他們那個時代的邏輯去考慮問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被騙,卻幾乎都賴上了陪伴這個詞彙。

對待小孩般與他們溝通,別讓家中老人活成了蘇大強的模樣

03

家庭條件一般,一套房子,一家四口擠在一個60平的舊單位房子裡,雖說條件一般,但家庭氣氛融洽,父母都是普通退休工人,老父親愛下下棋,打打麻將,老母親身患慢性病,愛跳跳舞,出去老人KTV唱唱歌。

兒子和兒媳下班回到家也都煮好飯菜,週末一家人出去周邊釣釣魚,農家樂。為了迎接寶寶的到來,大家都做好分內的事,也算其樂融融。

但是隔三差五的有女性長輩過來說哪裡哪裡有免費活動,因為身體不好,怕拖累子女,又有便宜撈,經常大清早跳完舞就一群人去領雞蛋,領些低廉生活用品,最終還是逃不掉被騙的下場,被騙了幾萬,一下把兒子和兒媳的計劃打亂,這才意識到,老人病的不是身體,而是心。

各種好言相勸,生活不易,威脅報警都說了,一句“我的身體好才是最重要的,你們再說我氣上不來了。”真是又無奈又好笑。

“三個女人一臺戲。”三個女人變老了,戲只會越唱越精彩。信息時代的變化,P圖技術,視頻合成技術,讓老人們太容易信以為真,而吃鹽比你們吃的米都多的頑固不化,讓子女們無法和他們溝通,不管是欠他們的,還是不欠他們的,子女們生活壓力的自顧不暇,只會越來越多選擇脫離,無人陪伴或許有些時候是他們自找的。

對待小孩般與他們溝通,別讓家中老人活成了蘇大強的模樣

可能這些只是中國式老人的冰山一角,我們可以原諒小孩,因為小孩天生無知,我們卻很多時候被逼選擇原諒老人,因為是他們教會我們從無知變有知。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當代家庭來說可能只是財富的寶,精神上是更多的折磨。任何事情都可以說得那麼冠冕堂皇,或許和她們那段經歷有關。如何與老人溝通,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事情,按照他們的習慣是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拿出對待小孩般的耐心,因為他們不舒服,遭罪的還是子女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