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拉斯的魔女》:人性之惡是本能,人心向善是本事

假設有智者能夠了解這個世上所有原子的目前位置和運動量,他就可以運用物理學,計算出這些原子隨時間發生的變化,進而完全預知未來的狀態——"桐宮玲用好像在朗誦詩歌般的語氣說道,"拉普拉斯提出了這個假設,之後,這個假設中的智者被稱為拉普拉斯的惡魔。"


——東野圭吾《拉普拉斯的魔女》


《拉普拉斯的魔女》:人性之惡是本能,人心向善是本事

"我想摧毀自己以前寫的小說,於是,這部作品就此誕生。"

雖然這麼信誓旦旦地說著,並在腰封上赫然註釋著"30週年作家生涯紀念作品",但《拉普拉斯的魔女》的豆瓣評分只有6.8,在讀者圈內的反響並不甚好,最多隻能算是差強人意。

究其原因,也許是讀者對於東野圭吾套路式的寫作風格產生了審美疲勞。從成名作《放學後》,到《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再到《解憂雜貨店》,東野圭吾都試圖啃噬人性最陰暗也最堅硬的那塊骨頭,探索善與惡的邊界。而故事的最終人們總會發現,那些法理所不容的人,總是情有可原。

但如果問我這本《拉普拉斯的魔女》是否還值得一看,我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

因為在這本書內,東野圭吾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他從科學的層面,定義了"人性本惡"的被動性和原生性。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大眾認知相悖、卻又真實存在的意識形態。


《拉普拉斯的魔女》:人性之惡是本能,人心向善是本事

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本能

在《拉普拉斯的魔女》中,最讓人令人印象的是甘粕才生。這個從少年時期就廣為人所稱讚的才華橫溢的電影導演,卻也是一個極端的完美主義者。在毒殺了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妻子和女兒後,他又給自己塑造了一個苦情的"人設",藉此來完善自己作為電影藝術家的人生閱歷。

這種狠毒殘忍的行為,在信奉"虎毒不食子"的中國人看來,令人髮指到毛骨悚然。

"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殺了你們嗎?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對你們感到失望。你們不配稱為甘粕才生的家人,全都是失敗作品。"

甘粕才生最令我動容之處在於:他瘋狂的行為出自一個並不算瘋狂的念頭,而這個念頭大多數人其實都有或者曾經有過。

曾幾何時,我們是不是也曾對身邊的人和事感到不滿呢?覺得他們不如自己的預期,覺得他們不夠理解自己,甚至覺得和伴侶在一起是個錯誤。

判斷愛與恨,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愛,就是深感自己配不上對方、深感自己虧欠對方;而恨則相反,深感對方配不上自己、深感對方虧欠自己。

這樣的想法正確嗎?顯然不正確。

但它的存在合情合理,因為沒有一種情緒是不應該存在的。不合理的是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

在《拉普拉斯的魔女》中,作者將罪犯的殘暴歸結於大腦的缺陷,是天生的基因觀念。

這一點我是萬萬不認同的。

當我們以自己為中心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我們很容易下意識的去尋找那些符合自己價值觀念的言論加以認同,並對那些不符合自己價值觀念的言論加以排斥,甚至口誅筆伐,這其實是一種本能。

習性學家洛倫茨認為,攻擊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生的本能的體現。動物通過攻擊來保護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領地,使幼小後代得以成長、發展,使物種能夠代代相傳。這也就是所謂的"攻擊本能論"。

但是,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在於人類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並不完全受本能的影響。

原因很簡單,用歸謬法的思維倒推,如果人的"惡"真的是基因層面的話,那麼他為什麼要等到娶妻生子之後才行兇作惡呢?

蔡康永在《情商課》中說,所謂情商,就是理解自己的情緒,能夠跟它好好相處。

情商被稱為一種能力的原因在於,它是可以被後天培養的。那些不滿的負面情緒,是需要我們用理智去分析和對待的。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培養情商的過程。


《拉普拉斯的魔女》:人性之惡是本能,人心向善是本事

身在陰溝心向光明,才是人生的意義

記得張悅然在一篇散文中,入木三分的刻畫了紐約的"上層人士":

"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說什麼,都不要讚美,要抱怨。抱怨某個餐館的口味大不如從前、百老匯的格局現在簡直沒法看、隱藏在布魯克林的小酒館如今擠滿外國遊客。對方肯定會積極響應。紐約這座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聚集著全世界對生活不知滿足的人。"

我們都說知足常樂,其實知足往往是一種自我安慰——但凡有機會擁有更好的,誰會真正的滿足於現狀呢?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即便是在商學院的講座上,講師們在論述客戶心理時,也會提上一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這並不是什麼糟糕的事。

糟糕的是被逐利的本能牽著鼻子走。

"所以我說你根本沒搞懂,堂堂的甘粕才生,怎麼可以在這個世界留下失敗作品呢?無論如何都必須完成完美的作品。"


"既然無法指望活在世上的你們能夠符合我完美的要求,那就讓你們小時,重新修正過去的記錄。"

甘粕才生渴望理想化的生活,這本身沒什麼問題。誰不想事事都順心如意呢?

有時候覺得我們真的是被平和的生活的寵壞了,"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成為了語文課本里一句名人名言,稍有挫折便垂頭喪氣,打出"佛系"的免戰牌。

但我們都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生活在陰溝裡。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天災人禍……總會有各種破事從意想不到的角度襲來。

去解決這些破事,然後淡然的說一句"trouble is friend",這樣的人生不才是真正有趣的人生嘛?


《拉普拉斯的魔女》:人性之惡是本能,人心向善是本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和能力,它可能是一張俊俏的臉,也可能是一顆敏感的心;可能是健壯的體魄,也可能是聰慧的大腦。

這是我們出生時就摸到的牌,他們都是好牌。但無論握著多好的底牌,名為人生的牌局永遠比想象中的難上一些。

曾經看到過一張照片,一個流浪漢撿到了一瓶被喝得見底的綠茶,恰好那是夜空中焰火綻放,他嘬上一口綠茶,仰頭望著漫天的煙花。儘管他衣衫襤褸,儘管他落魄不堪,但那一刻他眼裡倒映出的火花卻異常燦爛。

身在陰溝,心向光明,這不就是人性最大的光輝嘛?

《拉普拉斯的魔女》:人性之惡是本能,人心向善是本事

《奇葩說》裡傅首爾在終局辯論時說:"隨心所欲是一種習慣,但是我相信堅持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堅持,意味著可能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沒有那麼多奇聞異趣,甚至沒有太多東西可以發到朋友圈裡炫耀或者吐槽。

人生也許有捷徑,但這條捷徑上,一定充滿了陷阱。

  •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每個人的成長,其實就是能力和需求不斷匹配的過程。

在《拉普拉斯的魔女》中,甘粕才生固執地認為家人配不上他的藝術修養,可他又何曾是一個好的丈夫和父親呢?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都是一支隊伍,這支隊伍裡有愛,有恨,有憤怒,有憂傷。在不同的場景中,這支隊伍中的某個角色就會出場,主導這個人的思想和行為。

這也意味著,不可能有人是完美的,因為評判的維度不同。同樣一個人,我們可以誇他勇猛剛毅,也可以罵他窮兵黷武;可以說他風花雪月,也可以說他酒色財氣。

而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第一步就是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哪怕你覺得自己真的挺好,也得多多少少從自己身上找出點毛病來。

因為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物極必反。只有還不夠完美,才有改進和發展的空間。

完美了,也就無限接近於完蛋了。

  • 善與惡,不是一種對立,而是一種

在真實世界中,我見過許多人浪子回頭,也見過許多人晚節不保。如果僅僅以轉變那一刻作為標準,那麼善與惡的界定將會混亂不堪。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感嘆"為什麼好人成佛要八十一難,惡人成佛只需要放下屠刀。"

很喜歡薛兆豐教授關於善惡的論述:

"人本善本惡,這是一個存量、總量的概念,討論這個沒意義,討論邊際量才有意義。"

"邊際量是新增帶來的新增。如果鼓勵多一些,人會朝善的方向走多少;如果誘惑大一些,人會朝惡的方向走多少。"

這是一個發展的角度,也是一個隨時變化的角度。

善與惡不是對立,也不是可以一刀切的絕對概念。

善與惡是一種追及,它是可變的。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定義了他的善惡,所以並不是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而是做了好事才變成了好人、做了壞事才變成了壞人。

  •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個體不具有存在的意義"

最後,引用原文裡甘粕父子的對話作為結尾。

甘粕才生:


"你去看看網絡的世界,到處都在詆譭別人和抱怨,一旦找到攻擊的對象,就爭相恐後開始指責對方。自己無法創造出任何東西,也完全不思考,不負任何責任,只因為事不如自己所願,就整天開始抱怨,這種人能夠創造出什麼真相?"


"你們原本也是如此,你們都是無足輕重的人,正因為這樣,所以才幸福。"

《拉普拉斯的魔女》:人性之惡是本能,人心向善是本事


甘粕謙人:


"你剛才說,大部分平凡的人沒有留下任何真相就消失了。這種人無論有沒有來到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都沒有任何影響。"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推動這個世界運轉的並不是一小部分天才,或是像你這種瘋子,那些乍看之下很普通,看起來好像沒有任何價值的人才是重要的構成要素。人類是原子,即使每一個個體都很平凡,無自覺地活在世上,然而一旦成為集合體,就會戲劇性地實現物理法制。"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個體不具有存在地意義,沒有任何一個。"


孰是孰非,君自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