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關於疾病和死亡,你不得不知道的常識


《最好的告別》:關於疾病和死亡,你不得不知道的常識


  • 三月份的時候,我因為身體問題,休了三週病假。我給它取了一個美好的名字——來自春天的假期。

但其實,那三個星期是我二十幾年來身體遭受最大程度痛苦的三週。

因為病及髖關節,那些日常最基本的事情——走路、上廁所、穿褲子、睡覺翻身,都變得困難起來。床鋪到衛生間明明來回只有不到4米的距離,挪了20分鐘。

慶幸的是,我內心並沒有任何絕望的感覺,反而更平靜。那些平時煩惱的金錢物質問題,在此時通通變得不重要。

人在生病的時候,慾望就是會變得很低很低,只要被允許像正常人一樣自主生活就已經很滿足。

甚至在某些時刻,我覺得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由的上廁所。

你會認為這沒什麼,因為你還健康,等你臥病不起的時候,你就明白了。

正是因為有過這段經歷,我才有了十分迫切的願望想要讀《最好的告別》,也因此在讀到某些片段時,內心激動不已。

書中講述了很多關於疾病和死亡的故事。

薩拉在懷孕39周時查出癌症;作者的父親因為脊髓瘤右臂麻木不得不提前退出手術檯;鋼琴教師佩格在生命的最後三週仍然堅持給學生上課……

面對死亡,醫生或者病人家屬的默認選擇是採取措施,治療點兒什麼!

於是,大多數人在監護室裡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日子。

他們躺在那裡,戴著呼吸機,身上插滿了管子,血肉裡還有新縫的線,每一個器官都已停止運轉,心智搖擺於譫妄之間,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無法離開這個暫且的、燈火通明的地方,更沒有機會說“再見”“別難過”或者“我愛你”。

我想,這對病人自己來說,已經不能算活著。

拋開個人或家庭,對社會而言,把費用花在最後幾個月沒有任何明顯作用的治療上,也是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

我不是認為老年人或者得絕症的人,就不值得救治,而是倡議放棄一些耗費大量資源而又無明顯效果的救治,把資源留給更有希望的群體。

日語裡有“業”這個詞,它意味著,如果事情要發生,那麼,我做什麼都無法阻止。

既然如此,就好好的活到終點。

我想,如果有一天自己患上了癌症,或者任何相似的晚期、不可治癒的疾病,我會選擇放棄治療。

在意識還清醒的時候,我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告訴他們我最在乎的是什麼,我想怎樣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如果我想吃冰淇淋,那就讓我吃冰淇淋。

我害怕的不是疾病或者疼痛本身,而是因此帶來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無法保持完整的自己。

疼痛畢竟只是間歇性的,而不能自主帶給人的內心煎熬卻是每一分每一秒。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疾病,不是通過個人努力就可以避免或者治癒。但更多疾病,完全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避免或者無限推遲。

我們不能把生命的決定權完全丟給醫生。

對醫生來說,有時去治癒,常常是幫助,永遠是安撫。

我還年輕,在醫學條件和身體允許的範圍內,我會認真的活著。

我還會希望,有一天開門很慢是因為房子太大,而不是生病了走得太慢。

多麼美好的願望,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