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談《若干意見》:凝聚共識建設超大城市公共衛生體系

4月7日召開的上海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上,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多位政協委員表示,涉及四個方面共20條的這份綱領性文件是上海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里程碑,對持續建強超大城市“免疫系統”、建設公共衛生安全城市具有指導意義。

“上海公共衛生體系在應對中經受住考驗、發揮重要作用,但存在的不足也有所暴露,需要著眼長遠、整體謀劃、全面提升。”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一個強健的公共衛生體系,應該是一座永久的安全堡壘,而不是因為某種疾病出現臨時建設的“板房”,“公衛體系建設,是出於對國家百年大計的考慮,現在建設好了,能幫助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應對百年一遇的重大傳染病。超大城市公共衛生建設需要凝聚各界共識,醫學專家、專業機構要發出權威的聲音,動員民眾參與”。

要加大對公衛體系長期、穩定的投入,是包括朱同玉在內不少委員共同關注的問題。市政協委員、第一財經日報社副總編輯楊燕青認為,要按照若干意見提出的進一步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就要特別注重經費保障,他建議在“十四五”規劃編制中,重點關注公共衛生改革,可以將市級衛生健康支出GDP佔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從2019年的7.8%提升至15%左右,即從200億左右上升到 400億左右,“若干意見提出,要提升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和薪酬待遇,加大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人事薪酬保障力度,同時逐步縮小公共衛生機構與公立醫院之間的薪酬差距。這都需要從預算支出上進行通盤考慮”。

同時,委員們還希望按照若干意見提出的“強化物資保障,重點是堅持平戰結合、採儲結合,加強應急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儘快建立全市重大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將應急物資儲備納入公共預算範疇,還要建立防疫應急物資生產企業名錄,梳理、徵集一批在關鍵時候可以民用轉產的企業清單和防疫應急物資大數據監管平臺。

“公共衛生體系有五大能力:公共衛生安全保障、疾病預防控制服務能力、一錘定音的實驗室檢驗能力、公共衛生科學研究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行政決策能力。五大能力對高質量疾病預防控制非常重要,掌控這五大能力,最主要是要有一群過得硬的公共衛生人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提出,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應充分利用城市特點,培養既具有臨床醫學又有公共衛生視野的複合型人才,醫工融合等多學科交叉人才,以及覆蓋全領域,具備多崗位、勝任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人才。

數據顯示,我國疾控機構技術型、管理型專業人才嚴重欠缺,有經驗的傳染病一線現場流調人員所佔比例偏低,這為“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公共衛生體系留下較大人才短板。為此,若干意見中明確,鼓勵醫學院校設置並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傳染病相關專業學科建設,擴大招生和培養規模,加大公共衛生國際人才培養力度。市政協委員、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黃鋼介紹說,疫情發生後,他已組織學院教師進行應急救援相關教材編寫研討,而上海健康醫學院公共事業(應急)專業也已獲批,該專業將充分發揮醫學院校專業優勢,培養具有濃厚醫學背景及人文情懷,掌握“搜—救—醫”基本能力,能夠承擔一定應急與輔助決策職能的應急人才,以更好地滿足中國應急事業需要、填補上海市屬高校應急專業人才培養空白。

市政協委員、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冷培恩提出,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不少社會組織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專業性作用。但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疫情控制系統中未將社會組織及其會員單位納入應急防控體系,限制了其充分發揮所長;未給予協會及會員單位以培訓、指導和演練,不能彌補短板,使其及時規範有效參與疫情處置;未給予參與疫情控制的單位合理的補償或報酬,既影響了疫情控制的快速響應和控制效果,也影響了社會組織及會員單位的積極性。希望按照若干意見提出構建群防群控機制的精神,未來更加重視加強社會面協同聯動,發揮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各類組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加強健康知識科學普及,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要讓科技賦能防控,需要平時就有佈局和儲備。”談到若干意見提出的加強科技攻關能力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內容,吳凡感到,很多疫情來的時候突如其來,平時就要有準備,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項目佈局,以及先進技術能力和人才的平時儲備。楊燕青則建議,在依託“一網統管”建立上海城市風險及應急管理系統平臺基礎上,更加充分利用國內在互聯網技術、平臺、電商、物流、網絡安全方面的優勢,建立全面採集和感知城市運行數據,有效進行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預警和輔助決策的升級版管理系統。市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同濟大學風險管理研究院副院長伍愛群感到,若干意見中,建設協同綜合、靈敏可靠的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完善快速響應機制至關重要,“新冠肺炎最早期確診病例出現時,如何讓信息直報系統真正發揮好作用,這是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同時要注重系統監測,以免出現漏洞。”他提出,要更加註重建設協同綜合、靈敏可靠的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重點是以新發突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為重點,完善監測哨點佈局,構建區域協同、聯防聯控的風險預警系統。(政協頭條記者集體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