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科學家|吳自良:不忘舊土初心 期後輩奮發圖強

一生痴迷赴科研,一腔熱血訴芳華。一代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付出與堅守,鑄就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不朽詩篇。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全息能源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紮根科技創新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致敬!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吳自良。

致敬中國科學家|吳自良:不忘舊土初心 期後輩奮發圖強

對於吳自良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他是一位享譽海內外的物理冶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在一生的科研實踐中,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脈搏和國家的重大需求,不斷深入拓展本領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創新理論成果和重大自主技術創新成就”。

結緣“蘑菇雲”

吳自良先生1917年出生於浙江浦江。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改行學習冶金專業並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

正是這一特殊經歷,助推了他回國後一生中最有意義的衝刺,使他的命運如此奇巧地與“蘑菇雲”結緣。

致敬中國科學家|吳自良:不忘舊土初心 期後輩奮發圖強

要造原子彈,就必須首先得到足夠濃度的鈾—235,而“甲種分離膜”正是提煉濃縮鈾的核心元件。當時,只有美國、英國和蘇聯掌握製造分離膜的技術,但這些國家均把“甲種分離膜”列為絕密級國防機密,嚴禁擴散。於是,毛澤東主席親自佈置研製任務,北京原子核所、復旦大學、瀋陽金屬所和上海冶金所聚到了一起,為這一關係民族命運的科研攻關。

在上海冶金所,60多名專家組成了第十研究室,由吳自良任室主任,集中攻關。在資料不全、信息不靈的不利條件下,吳自良帶領這個特殊的小組經過3年多的艱苦研究,整整4年的國慶節,吳自良都沒有離開過實驗室。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63年年底,集中在冶金所的聯合攻關群體攻下了“甲種分離膜”。製造技術這項多學科、綜合性強、難度很高的科研任務,已經能在中等規模的工廠批量生產,造價僅為原來估算的黃金價格的1%。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除了美、英、蘇以外第4個獨立掌握濃度鈾生產技術的國家,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髮展中國的核武器和核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致敬中國科學家|吳自良:不忘舊土初心 期後輩奮發圖強

1988年,吳自良與學生謝曉明(左一)、陳業新(右一)等一起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上的學術論文。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北的羅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雲”—這一天,吳自良終身難忘。

為此,吳自良於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致敬中國科學家|吳自良:不忘舊土初心 期後輩奮發圖強

吳自良院士於被授予 “兩彈一星”功勳獎(1999年9月18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吳自良屬蛇,離馬年只差二十幾天。他說:“我更願意自己屬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上世紀50年代,吳自良先生領導完成抗美援朝前方急需的特種電阻絲研究任務;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鉬等代替短缺的鉻,成功研製蘇聯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60年代,承擔併成功完成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任務;70年代,提出和指導了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硅材料品質因素的研究。

致敬中國科學家|吳自良:不忘舊土初心 期後輩奮發圖強

1991年,在第一屆薄膜物理及應用國際會議上作學術報告

晚年,他還孜孜不倦地投入到高溫超導氧化物中氧的擴散行為等的研究中。就算躺在病榻上,吳先生還是不停地在想著實驗室裡的事情。住院期間,只要學生去看望他,他就會用虛弱的聲音要求學生提供文獻資料、希望組織人員繼續進行住院前的科研……

在科研攻關的同時,他還開授了多門課程,嘔心瀝血、辛勤培養中青年科技人才,滿腔熱情地關懷青年人的成長,為中國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注全息能源微博,每日好禮不斷

https://weibo.com/6612371103/H0DxKzU74?from=page_1006066612371103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5414184601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