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改變世界格局的三個信號

新冠疫情改變世界格局的三個信號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路大神們紛紛開始預測疫情之後的世界格局,多數都認為疫情將如一戰、二戰那樣,成為歷史性的分水嶺。

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Henry A.Kissinger)在4月3日的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冠狀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The Cornovirus Pandemic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orld Order),認為“當冠狀病毒大流行結束時,許多國家的制度將被認為是失敗的。這一判斷是否客觀公正已不是那麼重要,事實是,經歷此次疫情之後,世界將不再是原來那樣”。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上週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長文《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認為“風暴將過去,人類將繼續存在,我們大多數人仍將活著,但將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在危機時刻,我們面臨兩個特別重要的選擇。第一個是在極權主義監視與公民賦權之間的選擇。第二個問題是在民族主義孤立與全球團結之間的選擇”,但是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RayDalio)表示,我們正在進入一場與1930年代類似的大蕭條,這將需要數年的金融和經濟重組,但我們將難以回到原來的樣子了。為了復甦,未來幾年我們將重組經濟,並重組金融體系。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預計,2020年全年經濟將收縮5%。長期來看,將有三大問題難解。首先,全球化進程可能倒退,各企業可能試圖降低自身的複雜性及全球供應鏈的風險,那些高度依賴貿易及旅遊業的企業、板塊甚至是國家的商業模式可能遭到持久的衝擊。其次,不斷擴大的私人及公共債務可能挑戰各國央行的獨立性,並令利率水平持續維持在低位。最後,民眾儲蓄習慣將出現轉變,因失業率和債務可能施壓民眾,令他們對未來的金融狀況採取更謹慎的立場,可能意味著對風險資產的偏好進一步下滑,因此即便經濟復甦,投資者們也將面臨更復雜的投資環境。

實際上,世界格局被新冠疫情改變的事情已經在悄然發生,目前至少有三個信號或者說徵兆:

第一,歐洲國家啟用貿易往來支付工具向伊朗出售醫療物資,歐洲國家在去美元化的道路上邁出實質性一步。德國外交部日前代表德國、法國和英國發表聲明稱,三國通過貿易往來支持工具成功完成與伊朗的第一筆交易。貿易往來支持工具是歐洲國家為規避美國製裁而建立的對伊朗貿易結算機制,由德、法、英三國在2019年1月宣佈建立,去年12月比利時、丹麥、芬蘭、荷蘭、瑞典和挪威六國加入該機制。貿易往來支持工具不以美元結算,可以幫助歐洲企業繞過美國的制裁與伊朗進行貿易。該機制初期目標是向伊朗出口一些人道主義物資,長期目標則是擴大貿易產品範圍,讓伊朗繼續出口石油,並從歐洲進口其他產品或服務作為交換。但迫於美國“長臂管轄”的壓力,歐洲企業一直不敢輕易嘗試通過這一機制與伊朗進行交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後,美國絲毫未放鬆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導致伊朗難以進口急需的醫療物資。歐盟認為制裁不應妨礙國際社會向疫情嚴重的國家運送必要的醫療物資,歐盟願意幫助伊朗渡過難關。該機制能走多遠尚不可知,無論如何,是新冠疫情給了歐洲開啟該機制的機會,一旦開啟,就很難關上,甚至會有更多的企業和國家來效仿。

第二,歐美多國全球搶購物資紛爭不斷,盟友關係再添考驗。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美歐本來是密切的盟友關係,但是近年來各種裂縫逐步顯現,特別是川普上任以來,奉行美國第一,各種不管不顧甚至陰損歐盟的事情不斷髮生。前期不打招呼直接對歐盟國家人員禁入,近期又傳出德國、法國在海外買的口罩被美國在境外截胡。

第三,歐元區成員國之間對共同救助計劃分歧嚴重,歐元區未來受質疑。歐元區各國尚未就新冠肺炎疫情救助方案達成一致。分歧的核心在於,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希望以發行“歐洲債券”共同借款的形式分擔由應對疫情引起的債務,為經濟復甦提供資金支持。但德國、奧地利、丹麥、芬蘭和荷蘭等國拒絕了共同借款的倡議,原因是不願償還南歐成員國的債務。身陷疫情“重災區”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對其他成員國的冷漠態度感到憤怒。這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是,歐元區貨幣統一、財政分割,當美聯儲為支持美國經濟大踏步降息、放水的時候,歐央行卻行動遲緩(參見“暴跌的歐美股市與遲鈍的歐洲央行)。這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束縛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家應對疫情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