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批量勾兌究竟是何方神聖?

最近,一位“茅粉”光臨本公司文化廳,對陳列的一款巴拿馬黑壇興趣十足,原來,是瓶身上寫著的「小批量勾兌」吸引了他的注意。看他有疑惑,於是本堂主作了詳細的講解,使他茅塞頓開。好幾天沒法頭條了,那麼今天,也藉著這個話題,和大家歡迎溝通交流一番。

小批量勾兌究竟是何方神聖?

想必大家已經對“勾兌”不再陌生,此前已經有文章介紹過這一話題。勾兌,主要是將各種不同輪次、不同酒度、不同風味、不同年份的基酒,調配成風格特點和質量指標一致的方法。簡單概括就是“以酒勾酒”,這樣勾調出的酒,也屬於勾兌過的酒。

話說好酒“三分釀造七分勾兌”。而「小批量勾兌」更顯神秘,其實這種工藝是茅臺一種酒質的代名詞,在維持傳統複雜釀酒工藝的同時,加入不同年份、口感上乘的基酒,由於不是批量生產,僅僅用小批量勾兌而成,因此就這樣得名。

其特點是讓不同酒齡、不同輪次的原酒融合,協調如一,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口感,比普茅更濃郁、突出。

有的茅粉也提出,多少量,才算小批量勾兌?沒錯,小批量勾兌也要有個量值,是10噸、20噸,還是100噸?業內對此有不同說法。本人曾向一位酒業權威專家請教過,他也只是告知,10噸是小批量勾兌的起步數。其他,就需要各位展開遐想了。

經考證,最早的小批量勾兌是用在卡慕上的。2005年,茅臺與法國卡慕集團開始合作到現在,陸續為全世界免稅市場開發了三款免稅店小批量勾兌茅臺酒。第一瓶卡慕茅臺是在2006年首次登陸國際市場。和國內普通茅臺相比,卡慕茅臺沒有大家熟悉的標誌性紅飄帶,但瓶身仍有飛天標誌和傾斜印刷的“貴州茅臺酒”字樣,瓶蓋也由紅色變成金色,右下角有英文“Blended in Small Batches”和中文“小批量勾兌”字樣圖標。茅臺第一次使用“小批量勾兌”面向大眾市場的茅臺酒,此產品有帶酒杯和不帶酒杯兩種包裝可供選擇。當然,另外兩款卡幕系列分別為卡幕李白、卡幕杜甫,旨在為茅臺愛好者和收藏人士提供一款具有文化氣息的收藏酒。

小批量勾兌究竟是何方神聖?

2012年奧地利世界烈酒比賽中,茅臺「小批量勾兌」作為中國唯一送選的白酒,戰勝了包括朗姆酒、干邑、威士忌、白蘭地在內的30個國家、500多種烈酒,榮膺第九屆世界烈酒大賽金獎。「小批量勾兌」名氣大增!

隨後幾年,小批量勾兌還是比較常見的。特需,以及各種定製,金獎百年等。有人說,小批量勾兌是專為收藏而生的,這話不無道理,像詩文墨寶、國之四禮、國之大器等,都屬於這個品種,近年來價格是水漲船高。

小批量勾兌究竟是何方神聖?

「小批量勾兌」在茅臺大家庭中佔比較小,大容量裝更加稀缺。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一看「百年金獎封壇」,這瓶酒產於2015年——巴拿馬金獎100週年。容量為1L、1.5L、5L、30L,主打收藏,其中30L限量發行,可遇不可求。獨特的酒罈造型和草帽茅臺一樣,用於致敬1915年獲獎的茅臺酒。

好了,感謝各位的大力支持,如還有什麼疑問,歡迎互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