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其實,對“中東”這個詞彙,大家並不陌生,經常能在各種媒體上聽到看到,但是“中東”究竟是個什麼概念,為什麼在世界上那麼“熱鬧”、那麼惹眼?可能有人就說不大清楚了。

中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地方——基本概念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中東又稱中東地區,是一個歐洲中心論詞彙,意指歐洲以東,並介於遠東和近東之間的地區。地理上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指西亞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與非洲的埃及。面積約1500餘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4.9億,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

這裡主要生活著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其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國家,分別是眾多的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和伊朗。土耳其人只有一個國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個國家伊朗。阿拉伯人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敘利亞、約旦、也門、阿曼、埃及、卡塔爾、巴林等很多國家。

作為阿拉伯民族英雄的薩拉丁的直系後代族人庫爾德人,約有3000多萬,分佈在許多國家,其中土耳其1800萬、伊朗700萬、伊拉克500萬、敘利亞100萬、黎巴嫩10萬、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10萬。另外還有信猶太教的猶太人,而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佔多數。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那麼,按照這樣的中東概念,它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呢?對此,國際社會還沒明確統一說法,但一般認為有2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西亞16個,有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卡塔爾、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也門和塞浦路斯;北非7個,有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由此可見,中東的大部分在西亞,但與西亞又有區別:一是中東不含阿富汗,二是中東含非洲北部國家埃及,三是中東含土耳其歐洲部分的色雷斯。

中東是“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位置。五海指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一灣是指介於伊朗高原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970多千米的波斯灣。

所以,位於“五海三洲兩洋”之地的中東,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也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為此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成為世界歷史上資本主義列強的必爭之地。由此造成的巴以衝突問題,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半個多世紀了,還在繼續。

中東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過往——歷史沿革

古代的巴勒斯坦被稱為迦南,其居民就是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希臘語意為“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也就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至迦南。亞伯拉罕與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就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埃及的妾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因撒拉無法接受,被趕至阿拉伯半島,繁衍生息,他們就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就是他的後裔。

因此,在穆罕默德創教初期,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很敵視他。後因穆罕默德追隨者不斷增多,阿拉伯騎兵也開始對外擴張。7世紀時伊斯蘭教分裂。擁戴穆罕默德後裔的人和接受哈里發代表真主的人逐漸形成“什葉派”和“遜尼派”。

近代的18世紀末,隨著拿破崙入侵最後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奧斯曼帝國,其他基督教的歐洲資本主義列強也開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和屬地,建立殖民地。19世紀,伊斯蘭教在各類社會衝突與社會變遷加劇,主要是帝國主義對伊斯蘭世界的侵略與掠奪,即對伊斯蘭國家的殖民化與半殖民化,逐漸引發伊斯蘭教復興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革命運動。

到了二戰後,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之後兩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同日,以色列宣佈建國。10分鐘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后,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

1949年2至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無家可歸,成為難民。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英、法和以色列以此為由向埃及發動進攻,試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戰爭遭到全世界的反對,英、法、以不得已同意停火和撤軍。從此,美國對中東事務參與更深了。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以色列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在中東的爭奪加劇,在美國支持下,以色列進一步向外擴張,藉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4天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1970年8月最終停火。

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控制,向以色列開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幾天時間,就佔領了半個黎巴嫩。這是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

中東世界上到底為啥那麼“熱鬧”——動盪原因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文化差異。歷史上,中東是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匯聚的地方。但各民族仍然傳承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而奇怪的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視為自己的聖城。所以,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中東不安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斯坦、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矛盾重重。二戰後,出現了三十多個表面上獨立的伊斯蘭國家。這讓一大批宗教領袖想要尋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對世俗政權,實行“伊斯蘭革命”,恢復神權統治。而伊斯蘭民族革命和宗教革命題中應有之義,就是脫離西方或蘇聯的政治與經濟控制,期望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改變王室政體,建立共和國;夢想組建新的阿拉伯聯盟,重溫以往阿拉伯帝國的夢想;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共同在軍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於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讓阿拉伯世界內部難以團結。一是各個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不同派別之間的衝突,影響了國家之間的關係,因為很多國家內部也有派別之爭,導致政局動盪。二是伊斯蘭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國家與非阿拉伯民族國家的區別,而在歷史上阿拉伯民族歷來看不起信仰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因有此宿怨,所以在產生矛盾時極易發生衝突。三是各個國家在爭取獨立時,西方國家為了自身利益而把一些國家、民族進行了人為分解,為日後的紛爭埋下隱患,使它們不斷為領土、種族等發生矛盾。四是在伊斯蘭教復興於現代的道路中,泛伊斯蘭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佔伊斯蘭復興運動中的主導思想,但是這不切實際的幻想與現實相距甚遠,很多抱有英雄主義觀點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在國家政策上採取與西方強硬對抗,堅決建立偉大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徹底消滅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與西方國家的制約。如此,使眾多阿拉伯國家中分為親西派與疏西派,像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和解,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簽訂戴維營協議遭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反對;敘利亞卻與以色列政治立場完全不同,堅決與以色列對立;等等。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同時“巴勒斯坦解放軍”也誕生了。1969年,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溫和派成為巴解組織的執政黨,雖然一開始與以色列有軍事衝突,但後來轉變為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與以色列談判。隨著21世紀初巴以衝突加劇,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繼承人阿巴斯繼續堅持走和平道路。可是在之後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利機構改選敗給激進派“哈馬斯”。這讓阿拉法特的本就磕磕絆絆的巴以和平,因巴方這一政治劇變而前途未卜。

由此可見,不論從以色列方面還是巴勒斯坦方面,內部都存在著巨大分歧。

西方進入。伴隨16世紀基督宗教改革,天主教教會分裂出新教。隨著基督新教的改革,歐洲政治、經濟發展也在轉型,期間,新教強調通過深入教徒的現世生活去請求上帝的救贖。這實際產生了對世俗行為的鼓勵作用,使人們在追求商業利潤時更加大膽,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戰中,西方國家與阿拉伯諸國結盟,為的是對抗地跨歐亞非的封建奧斯曼帝國,但二戰後,因支持猶太人建以色列國,與阿拉伯國家關係驟然緊張,阿拉伯國家以大幅度調高國際油價對抗西方。中東阿拉伯人始終在做建立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的夢。在20世紀初,阿拉伯人試圖擺脫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在以現在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為一體的“大敘利亞”建立阿拉伯國家。但一戰後,西方為自身利益把敘利亞一分為四,二戰後,又支持猶太人建以色列國,他們的夢想徹底破滅。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不斷侵蝕著伊斯蘭社會,人文主義、寬容、自立、科學、理性和民主等價值理念緩慢滲入伊斯蘭世界。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二戰後,英國對中東猶太復國主義先是鎮壓,殖民地政策改變後,又挑動製造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領土與宗教矛盾,之後又把問題推到由西方控制的聯合國,並觀其變。而美國繼英國之後開始支持以色列,美國向英國施壓,率先收留猶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國後,美國第一時間承認。數次中東戰爭中,美國及英法為以色列提供大批武器裝備。若沒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猶太人難以建國,以色列也更難以在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中存活壯大。

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政策歸結起來就是:改造伊斯蘭社會,鎮壓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用自己有價值理念潛移默化阿拉伯國家,扶植親美政權,控制石油資源,調節巴以衝突,以和平方式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等。

爭奪資源。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有著巨大的石油儲量,所以,中東是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大約90%以上都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中東主要的產油國家像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伊拉克等都西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美國為掌控中東石油而不擇手段。這也是中東混亂的重要原因。

中東為什麼在國際上那麼惹眼?


而中東水資源極度匱乏,這裡氣候乾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水資源匱乏嚴重影響中東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人口在增長、經濟在發展,造成水資源緊缺加劇。所以,河流、湖泊水資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中東緊張局勢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