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都買什麼基金,普通投資人能跟投嗎?

買基金的姿勢有很多種:看業績、看基金經理、看基金名稱、看行情……

在市面上,還流傳著一種"跟著機構買基金"的說法。我們一直聽到的"機構"到底是誰呢?

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都買什麼基金,普通投資人能跟投嗎?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基金的持有人結構?

基金的持有人結構一般包含三類,分別是個人投資者、內部持有者和機構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很簡單,我們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其實都屬於個人投資者的範疇。

內部持有者:內部持有者指的是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持有基金份額的從業人員。

機構投資者:最後,我們來看機構投資者。在中國,所謂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指政府機構和一些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投資信託公司、信用合作社、國家或團體設立的退休基金等組織。

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都買什麼基金,普通投資人能跟投嗎?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選擇跟隨機構投資者選基金呢?

理由很簡單,機構投資者實力雄厚,通常被認為是聰明的專業投資者,他們在選基金的時候程序嚴格,維度多樣,具有相對較強的擇基能力。大機構如果要買基金,那就是要求業績穩健,具有可持續性,投資風格一如既往的基金。

而基金的機構資金佔比越高,就代表機構對這隻基金的認可度越高。績優的基金中機構投資者也通常較多,雖然大機構"財大氣粗",但是作為專業的投資者,大機構畢竟都是逐利的,如果基金表現不好的話機構投資者也會更換投資標的。

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都買什麼基金,普通投資人能跟投嗎?

基金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在哪裡看?

基金的定期報告中可以看到基金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比如基金的中報和年報,而季度報告中只能看到持有或者變動比例超過20%的機構或個人投資者。

跟著機構投資者買基金,就一定靠譜嗎?

一隻基金如果有機構投資者的入駐是一件好事,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這隻基金受到了機構投資者的認可。然而,機構資金佔比與基金的業績並沒有必然的關聯,反而要特別留意,那些機構持有佔比過高的基金。

警惕機構投資者佔比高的基金

機構持有比例過高,不是一件好事。

原因在於:通常一隻基金產品存在機構持有人佔比達到較大的比重,大額申贖的概率就會大幅提高。大規模的機構資金若是在較短時間內申贖,可能會給基金經理帶來流動性的壓力、增加布局的難度,比如需要預留現金、提前兌付債券應對贖回等等;而機構大額資金的贖回費按一定比例計入基金資產,可能將對基金的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導致基金暴漲暴跌。如果投資者看到一隻基金淨值一夜暴漲,甚至超過10%,那很有可能是由於大額贖回導致的,大額贖回很有可能觸發基金延遲支付、甚至暫停贖回的情況。

並且對於規模較小的基金來說,一旦佔過比高的機構投資者贖回基金後,若基金規模低於五千萬則會觸發基金清盤的風險。

另外,機構佔比過高也會造成基金經理的"機構包袱",因為管理運作的好壞會關係到公司的業績和聲譽,在操作上可能也會更加保守。

因此,跟著機構買基金,並不總是有肉可吃,但是機構佔比這個指標值得我們關注。一般來說,機構佔比穩定在30%-60%為佳,如果機構投資者佔比超過60%,就要特別留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