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建這個局 我們年輕人不約

文 | 水色


前陣子,有一個帖子在微博火了起來:

團建這個局 我們年輕人不約

問問題的是一位民企老闆。他在自己家組織了團建,準備了食材,請員工一起來燒烤。新來的小姑娘既不洗菜、也不穿串,被財務大姐叫去幹活,小姑娘說“不會”。財務大姐怒懟“這裡沒人是你媽”,小姑娘也不甘示弱,點了外賣自己吃。

這位老闆問,這樣的事該如何處理。

這個帖子又一直火到了豆瓣小組。很多網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團建這個局 我們年輕人不約

綜合起來,大部分觀點是:既然來參加團建,就不要閒著什麼都不做,全讓別人做的人很討厭。也有小部分人表示:為什麼我要來幹活?

不過,無論具體觀點如何,幾乎每一位網友的發言都透露出一箇中心思想——我討厭團建!


今天 你團建了嗎

我國的團建大概分為三種。

第一種——吃吃喝喝,聚餐型團建。

團建這個局 我們年輕人不約

這是企業團建比較常見的形式,也是相對來說接受度最高的一種,前面提到的這個民企老闆組織的團建便屬於此類。

這種團建較為輕鬆,大家吃喝即可,尤其如果員工關係較為融洽,則不失為一種愉快的放鬆。但令人頭疼的有兩點:一是老闆的存在,二是酒桌文化。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再親民的老闆也是老闆。有老闆在,尤其是平時交流不多的老闆,從踏進房間的一瞬間,便立即將原本火熱的氣氛拉低到了10℃以下。

而若是有澎湃表達欲的老闆,將發表演講的地點由會議室挪到了餐桌上,便直接將氣氛拉到了零下,全桌人不敢動筷,忍著轆轆飢腸,小心翼翼地等著老闆又臭又長的演講結束,再奉上違心的笑臉和小雞啄米般的頻頻點頭,心裡早叫苦不迭:要是在家,我早就吃飽了開始看劇玩遊戲了!

而若有的老闆喜歡酒桌文化,便更糟糕。員工要自覺挨個站起來敬酒,不精於此道的人簡直如坐針氈,看著別人巧舌如簧,舌燦蓮花,把老闆哄的春風滿面,把全桌逗的前仰後合,而自己說出來的敬酒詞又乾又硬,乏味的很,老闆只能勉為其難地笑一下,說句:小X,表現不錯!這個時候,便覺得做人的差距咋那麼大呢。

不過總的來說,第一種團建也算還好應付的。第二種比第一種難度係數更高一些——統稱為唱K、玩遊戲性型團建。

團建這個局 我們年輕人不約

這種團建一般集體拉到KTV,開個大包唱歌,或者提前由人事部設計一些遊戲,找一個轟趴館之類的場合,讓大家玩遊戲。喜歡熱鬧、天性活潑的員工可能會喜歡這種形式,不過,大部分人和不熟的人在一起,總有些拘束。平時和姐妹們一起可以狂野嘶吼《套馬杆》、嫵媚嬌唱《學貓叫》,此時只能中規中矩唱些小清新。

玩遊戲的時候也有滿滿的拘束,更可怕的是,有些遊戲設計得極其尷尬,宛如結婚接親時刁難新郎伴郎團的遊戲再現,關鍵是咬牙玩完全套也沒法再得到一個媳婦兒。

筆者自己公司的團建裡有一項,讓每個人抽籤,抽到相同籤的兩個人擁抱。彼時的場景那叫一個混亂,很多五年都沒說過五句話的異性,不得不相視尬笑,互相拍拍肩膀,以示擁抱。

第三種,是所有團建裡最艱苦的一種,它有一個專業而可怕的名字——素質拓展。

團建這個局 我們年輕人不約

在中國,只要和“素質”扯上關係,必然會高大上一些。這種團建便是把一群久坐辦公室的白領拉出去受訓,穿上統一的文化衫,做各種詭異的肢體扭曲的項目,或進行某些說是趣味其實是痛苦的運動。

比如最經典的,從高處背向下倒下去,被一群人在下面接著,美其名曰培養信任;

比如障礙跑,一堆人托起一個人,氣喘如牛地翻越高高的障礙牆,美其名曰眾志成城;

比如大家一起把身體擰成麻花,拗出奇怪的姿勢……

這些項目使員工們本來就不好的頸椎、腰間盤、膝蓋再次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而在眾目睽睽之下連滾帶爬、屁滾尿流的姿勢更使員工的靈魂和尊嚴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總之,如果今天沒讓你“舒筋活血”“內外一新”,你就甭想回家。

除了這三種大分類,團建的項目五花八門,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團”法,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建”法。這麼多種團建,總有一款適合你司。

所以,今天,你團建了嗎?


為什麼領導愛團建

團建來源於國外,它的英文名字是Outward Bound。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當時納粹德國的潛艇經常猛烈攻擊英國的大洋商務船隊,造成大批船隻被擊沉,船員落水。絕大多數落水船員不幸犧牲,但也有少數人在經歷了長時間磨難之後得以生還。人們驚奇地發現絕大多數生還者不是身強力健的年青船員,而是年紀偏大的老水手。

經過分析,專家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些老水手正是因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勇敢地面對危險,沉著分析處境,因此可以逃離死神。於是,從那以後,人們有意開始培訓人的堅毅性格。

於是在1941年,一位德國教育家庫爾特·漢恩和一個英國船務公司的主席在英國成立了阿德伯威海上訓練學校,通過海上訓練模式,培養船員堅毅的性格,幫其建立無懼的勇氣以面對逆境。

二戰結束後,這種訓練形式卻沒有間斷。人們在現代社會往往因為壓力而不堪重負,精神壓抑,情緒焦躁,於是這種曾經的戶外運動,逐漸轉向人們的心理素質、團隊精神和管理技能。

1995年,素質拓展引進中國後,不出意外地迅速成為中國企業的寶典。老闆們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團建團結公司氣氛,增加員工親密度和團隊融合度,讓新同事儘快融入集體,同時也讓員工近距離了解公司企業文化。最終使參與者的情感距離迅速拉近,讓企業凝聚力提升。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老闆們如此喜歡團建。


討厭團建的年輕人

事實上,大部分中國公司的團建其實是種很理想化的東西,看上去很美,其實很雞肋。

究其原因,團建本身就是透著強烈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東西。它期望員工通過幾十分鐘至幾小時的集體遊戲,領悟到深刻的道理,在體力鍛鍊中磨練出鋼鐵的意志,在遊戲中領悟團結的意義。然而,職場從來都是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絕不是一次近距離接觸就可以改變的。因此大家只能裝出表面上的努力和投入,內心卻毫無波瀾,甚至有些反感。

尤其,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

這一代年輕人對集體主義並不感冒,更加崇尚個人自由。我們把界限分的很清楚,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加班已經足夠討厭,而佔用休息日去搞團建,更是不亞於工作應酬。即便是相對最受歡迎的第一種“吃吃喝喝型團建”,也有很多人因為被吞噬了寶貴的私人時間,而覺得十分痛苦。

要知道,成為“社畜”之後,私人時間是多麼寶貴啊!

為什麼年輕人總要晚睡,難道我們不怕頭禿和猝死嗎?那是因為白天的工作已耗盡了全部的自由時光,晚上回家後不玩幾個小時手機,便覺得這一天都不屬於自己啊!

為什麼白領那麼喜歡上廁所的時間,因為在人擠人毫無隱私的辦公室裡,只有廁所單間的那片刻時光,才是可以放心去哭、去發呆、去喘息的時間啊!

自由時間已然如此稀少,怎麼可以再被團建霸佔呢?

此外,還有一個殘酷的原因——這一代年輕人其實並不喜歡自己的同事。

2018年有個詞火了起來:“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患有“社交恐懼症”的青年人越來越多,他們的內心渴望芬蘭那種人與人之間尊重又不互相打擾的界限感。

對於社恐青年來說,因為工作需要和同事打交道已耗費我的全部體力。為了避免在電梯裡和同事面面相覷不知說什麼的尷尬,我寧可爬樓梯也不想坐電梯。而團建卻是要在工作時間之外繼續見到同事,還要為了避免被認為不合群、被領導討厭,而裝出努力、投入和熟悉的樣子,在酒桌上假笑附和,在一片虛假融洽的氣氛中恭維上級,在令人不適的遊戲環節中手足無措,這不就是現實版精神虐待嗎?

歸根結底,討厭團建的年輕人,本質上是反感被綁架著參與集體活動,並強行快速拉進彼此之間的聯繫。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一個人獨處,並不是只丟下一切躲起來,而是要回歸最純粹的自己。

我是個年輕人,我討厭團建。我不以孤獨為榮,但我以此維生。對我來說,增強我對公司感情的最好辦法是多發錢,少加班,私人時間儘量少打擾。

這一點,你同意嗎?


年輕不應該只有一種,每一種態度都值得尊重,關注微信公眾號:某一種生活態度(ID:SomeLifestyl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