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多維度認知

道可道非常道

該怎麼去理解接受教育的這個階段,我個人從來也不以學歷論人才,受教育是一種選擇,去社會打拼也是一種選擇。

就像邊城裡翠翠的爺爺所說車有車路,水有水路。世界本質是客觀的,做出一種選擇然後接受對應的結果,這就是獨立,自我負責的生活觀。

教育的多維度認知

教育是什麼,多數家庭裡父母還停留在學而優則仕的階段,即使在如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教育回報率真的還和我們父輩一樣嗎?

古人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來形容科舉帶給平民百姓的巨大改變,教育意味著改變命運,改變階層!

教育之於個人真的是不可明說的,它不是課本上幾百年前的理論知識,也不是模考排名的光輝戰績,好似一趟列車!

內心明瞭的人到站下車開始新的旅程,內心糊塗的人一路亦步亦趨實在跟不上了只好下車,也錯過了沿途的風景。

好學生

沒有人會去反對高考,也沒有人會去質疑初等教育,如果在開始這個辯證思考前你抱有或左或右的心態,其實都是有失偏頗的。

教育的多維度認知

在現實面前我們應當多一些思考,我時常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求學之路以及現在接觸職場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學生時期追求的是成績,會因為考試成績的優秀而得意,以至忽略自己應試中沒暴露的問題,也會由於成績不佳而擔憂,哪怕排名出了班級前五也會憂心忡忡!

學習之外父母幫我們處理了一切,好像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擁有所有的特權,漸漸的將自己的價值觀與學習成績完全綁定在一起。

你回顧一下你的同學,往往班級學習成績靠前的同學都自帶三分高傲氣質,在班級裡他們是老師的得意子弟,是後進者崇拜的對象,倘若考試提前交卷,留下身後豔羨的目光,他們的驕傲是無以言表的!

他們會把不交作業,考試吊車尾的同學歸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小人行列。

即使這類相對讀書後進的同學挨慣了老師的訓斥,已經在17,18的年紀學會不太把自尊心當一回事,懂得隨機應變,處理生活中的瑣事。我們的好學生還是父母的乖寶寶,聽老師老師話的榜樣。

好學生的自尊心自然而然的膨脹起來了。

當然還要提到,這裡的好學生是分兩類的,而且是很殘酷的分類!

富貴家庭的小孩,原生家庭教育本來就比較優秀,學習好只是他們的一個標籤,他們從小看父母交際,耳濡目染知道世界的多維度,學習好也不會當作自我標榜的戰功。

可是很多的小鎮考生,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清高讀書,把考得好成績當作自己唯一的追求,兩耳不聞窗外事,20幾歲的人還依然幼稚的如同少兒。

​我成績好就該有好工作,就應該畢業拿高薪。

可是校園是烏托邦的,是楚門的世界!裡裡外外只有那一類好學生把自己當世界的主角。

現狀

​ ​一路走來,從縣一中到如今211研究生畢業,我自己的身上也多少帶了些自我標榜的好學生的影子,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眼界去擺脫這種狹隘的,不成熟的世界觀。

入職以來這種曾經的好學生心態彷彿在一次對我產生影響,企業的KPI制度,員工的晉升制度,都需要你在單一的維度展開競爭,企業也是楚門的世界。過於關注KPI就會導致關注與某項單一的技能積累,只做事,不做人!

覺得老子技術到位,遠比那些人浮於事的同事高出一等,心氣太高而姿態不足就是無法深入紮根,這種技術選手還是脫離不了靠苦力吃飯,也很難在陷入困境時“化干戈為玉帛”,手腕和身段,遠不夠玲瓏活泛。

有那麼一類人,寒窗苦讀幾十載,現在只能在大城市996當社畜,回頭一看同齡人早託爹媽在縣城找好工作,老婆孩子都有,工作事少離家近。可他還在同學聚會上高喊,當年誰誰讀書厲害,在哪個大城市混的可好了。

或許這就是好學生的堅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