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一個字:利,歷史之動力

人類的社會活動,其根本目的在於獲"利"、爭"利"。正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馬克思也明確指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兩個字:生產,歷史之基礎

人類為了"利",基本的途徑在於生產,包括生產物質和精神,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恩格斯指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生產活動是社會基礎

三個字:民為本(民為貴),歷史之主體

民,是社會生產的承擔者。只有時勢造英雄,沒有英雄造時勢。所以,《尚書》指出:"民惟邦本,本固君寧。"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馬克思主義也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

四個字: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歷史之規則

優勝劣汰,是達爾文在進化論提出的一個基本論點,原指自然界的基本法則,考察人類發展,同樣適用。對於中國歷史,可見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弱之肉,強之食。"意思差不多,不過更為直接血腥。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優勝劣汰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弱肉強食

五個字:存在即合理,歷史之解釋

歷史不容假設,凡是歷史發生的,均有其特定原因,所以,對歷史而言,也可以說"凡是合乎理性的事件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事件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原話出自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存在即合理

六個字:知識就是力量,歷史之經驗

落後就要捱打。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是歷史的規則,但如何實現優(強)?如何避免劣(弱)?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能夠豐富人的思想,能夠讓人更聰明。這對個體的人適用,對人類社會同樣適用。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知識就是力量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知識帶來進步

七個字: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之大勢

既然民為本,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離婁上》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民心所向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民心所指

八個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之週期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人們經常說,歷史驚人地相似,歷史重演,這說明,歷史是有周期的。因此,《三國演義》第一句即:"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樣,湯因比也認為,人類各文明發展就象人的生老病死,都會經歷起源、成長、衰落和解體的週期性變化。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也認為,歷史將回到未來(back to future),未來和過去沒什麼不同,過去歷史的悲劇也會在未來重演。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政治的週期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經濟的週期

九個字: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歷史之實質

歷史發展充滿政治鬥爭。縱觀人類社會,道德和規則都是統治者給普通百姓制訂的,統治者自身卻從不遵守道德和規則。莊子很早認識到了政治的實質,作出了辛辣的諷刺(見《莊子·胠篋》)。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馬基亞維利也認為,政治上沒有道德可言,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可以不顧道德而採取任何手段。君主在政治上必須善於運用陰謀詭計,欺騙狡詐,不必考慮道德信義。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竊鉤者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竊國者

十個字: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歷史之評價

原句出自《晉書·桓溫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數百年後,終得任人評說。所以,歷史事件或重大或渺小,終有歷史鑑定;社會革命或前進或後退,終會後世評判;歷史人物或英雄或狗熊,終要蓋棺定論。鑑定評判定論的結果,或歷史流芳,或遺臭史冊,情況大抵如此。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留芳者

對歷史的簡單認識:還能更簡單兒嗎?

遺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