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提要:學習效率越高,學習的效果越好,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為什麼有些孩子看似聽課很認真,卻成績還是很差?為什麼有的孩子看似沒怎麼聽,卻很多問題都會?通過對學習過程中“意識”和“認知加工方式”的瞭解,別被“好”學習和“差”學生的表象所欺騙,幫助家長和老師思考針對性解決措施。


假設你正在開車,看到前面的紅燈,你會自動地踩剎車。但是你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這個動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下意識”。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再比如,部編版三年級有一篇葉聖陶的《荷花》,其中寫道,“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他的“才記起”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意識”,同我們熟知的“回過神來”“幡然醒悟”“猛然驚醒”的感覺是一樣的。

不是作業而是課堂上的“差距”

回憶一下這樣的場景:你正在看一本書,眼睛在頁面上移動,但是,你其實在想“今天要做什麼飯”,或者“明天的報告還沒寫”,這樣的想法被稱為“白日夢”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你的眼睛在看書,但大腦卻沒在加工書上的信息,這種閱讀是“心不在焉的閱讀”

平時閱讀,我們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閱讀手機上不感興趣的內容,或者遇到專業性比較強的內容。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而且相對於閱讀,通常人們對視覺刺激,更有興趣,相對閱讀厚厚的一本書,不如看一部電視劇更容易,因為閱讀時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時大腦還要加工文字信息,構想出文字描繪的場景。所以,現在網上短視頻更流行,書店變得更加蕭條了。

孩子獲取知識最關鍵的途徑是“課堂”,而不是“作業”

同樣,有些孩子在課堂上,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貌似他盯著老師或黑板在認真聽講,但大腦可能在想下課玩什麼,或是今晚吃什麼好吃的……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當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神遊”時,就需要通過一些外部刺激,如被點名、提問,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課堂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需要大腦快速地加工信息。比如,要把老師講的內容,特別是重點聽清;又需要提取中間的關鍵內容,如考點,讓自己只聽一遍就記住;過後還要提取這些記憶,以便應對可能變換的題型。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因此,衡量一個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標誌:就是課堂聽課效率

會聽課的孩子,學習都很好。不僅記得好,大腦還運轉得好,通過長時間練習,他們處理學習信息時,就會更高效。

看似沒認真聽也能答對?

回憶你的學習經歷,或者設想孩子的聽課過程,有些孩子看似沒有認真聽老師講課,但當老師提問時,他卻能完美回答。

或許你認為,這是因為他會這些題。有時卻並非如此。

一種可能與我們大腦的加工方式有關。

聽課時,雖然沒有在看老師或黑板,但我們的聽覺在自動獲取信息,並轉化為工作記憶

當老師提問時,就可以依據工作記憶存儲的內容,來進行回答。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另一種可能與孩子本身的注意力有關。

他可以一邊聽,而且聽的是老師講的“關鍵詞”;同時,又可以去思考自己關心的問題。

當老師提問時,他可以迅速地把這些“關鍵詞”,整合起來,完美地回答老師的提問。

如何讓孩子努力學習?

不是所有“意識”可以通過行為觀察到的;但多數低年級小學生一旦“溜號”,我們可以根據他的行為,如東張西望、小聲聊天判斷出來。

課堂表現上的判斷,相對容易一些;在學生學習時,判斷起來就要複雜了。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由於每個孩子的基礎不同,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能力都有差異,因而也導致成績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原因:

有些孩子是主觀原因,由於從小被溺愛,一遇到困難,如作業量大或題難,就有畏難情緒,這時逼迫是有效的。

很多時候,他是有能力完成好的,只是想逃避。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而有些孩子是客觀原因,由於以前基礎較薄弱,剛入學就感到吃力,如聽不懂老師講課,手指靈活性不夠,理解能力不足,他在學習時就會面臨困難。

但由於作業是針對大多數孩子的,已經超出他本身的能力,即使他很努力,但也很難達到老師的標準。

這時,對他的批評、指責,甚至強逼、打罵體罰,就是無效的;有時還會挫傷他的自信心。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對於主觀有問題的孩子,要適當強迫他,讓他提高掌控感,克服畏難情緒;對於能力有問題的孩子,則應多包容、多鼓勵,鼓勵他的每一步進步,讓他逐漸跟上其他的步伐。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僅憑主觀來判斷孩子學習狀況

因此,如果老師和家長用“慣性思維”來區分學生,就會導致學習好的孩子更自信,越來越好;相反,學習差的孩子更自卑,越來越差。

為什麼孩子作業沒少寫,成績就是不提高?

你的孩子屬於哪一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