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女生都特別Diss[婦女]這個詞?

三八節到了

先祝廣大小仙女婦女節快樂

這麼尷尬的節日

文字君就不陪你們過了

畢竟人家還是個要過兒童節的寶寶

為什麼現在的女生都特別Diss[婦女]這個詞?

不過話又說回來

「婦女」這麼難聽的詞

到底是誰發明的?

為什麼現在的女生都特別Diss[婦女]這個詞?

「婦女」一詞

出自《禮記·曲禮下》

「婦女」的說法在秦漢時期

就已經很流行了

這時的「婦女」泛指女性,如:

分開來講的話

未婚女子為女,已婚女子為婦

正如《康熙字典》解釋:

其中

「字」即出嫁之意

在《青青河畔草》一詩中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之語

泛指的時候,「女」也可以指人妻

就像《詩經·衛風·氓中的:

「婦」的繁體字為「婦」

這是個會意字,從女從帚

通俗來講

家裡那個用掃帚掃地的女人就是婦

即妻子

當然,掃地只是她們的家務之一

「婦」跟「服」疊韻互訓

又有「服從」之意

古代女人地位低

要遵守三從四德

許多貶義詞也跟女人有關

婦人之仁」「婦人之見」

因此廣大女同胞

聽見「婦女」這個詞

自然有一種牴觸情緒

不過現在男女平等了

要是還有人想讓女孩子掃地

怕是要單身一輩子吧

古代女子頭上戴頭巾,稱為「巾幗」

後來「巾幗」就成了婦女的代稱

所以一提起婦女

我們的腦海中

就自動腦補出一個

戴著頭巾穿著圍裙的大媽

而我們對婦女的固有印象

可能很大程度上來自人民幣

婦女節起源於近代

而近代以來我們所使用的紙幣

就印了好幾個戴頭巾的樸實婦女

/伍角&貳元人民幣/

當然,最直接的原因是嫁為人婦後

女孩子會變得成熟穩重

再加上要操持家務,甚至下地幹活

身材自然變得壯碩

模樣也從小仙女退化為居委會大媽

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

拒絕成熟就是我唯一的出路

「婦女」聽著很老氣

其實這是錯覺

古代女孩結婚早

一般十幾歲就出嫁了

《孔雀東南飛》中:

越王勾踐曾為了繁衍人口

還曾下令: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文字君不禁想起了

之前那個悲憤的大爺:

如果大爺生活在古代的話

該判刑的不是他的孩子

而是他自己

《晉書·帝紀第三》也有類似記載:

意思是到了十七歲還沒嫁人的姑娘

由政府統一分配老公

所以古代的已婚婦女

年紀比現在的未婚少女還小

而我們這些一畢業

就已經二十多歲的姑娘

可以說是很「婦女」了

真是知識改變命運啊!

事實上

「婦女」才不是想象中那麼樸實無華呢

有些關於婦女的典故也很有趣

比如很多動物的別名跟婦女有關

蟋蟀別名「懶婦」,但蟋蟀並不懶

只是它的聲音尖厲急促,引人注意

人們認為它有催促婦女勤快紡織的功效

所以它有個別名叫「促織」

俗話說「促織鳴,懶婦驚」

因此蟋蟀就又被稱為「懶婦」

再比如,鷦鷯又名「巧婦」

因為它所做的窩十分精巧

赤斑蜘蛛又名「絡絲婦」

因為蜘蛛會結網

蜘蛛網就和絲一樣

《康熙字典》記載

有一種江魚叫白旂

它身上的油脂可燃,用於照明

但照歌舞則明亮,照紡績則昏暗

世傳其為懶婦所化

可以看出,這些別名

都跟婦女的本職——紡織

是分不開的

在歷史上

鋼鐵直男司馬懿差點穿了回女裝

有一次諸葛亮和司馬懿兩軍對壘

司馬懿拒不出戰

諸葛亮派人

送了女子的服飾巾幗給司馬懿

《三國演義》

司馬懿很淡定地穿上了女裝

不過真實的司馬懿並非穩如老狗

而是暴跳如雷,差點中了激將法出兵

《晉書·帝紀第一》

古人以穿女裝為恥

現在的女裝大佬卻鋪天蓋地

如果司馬懿生在現代

可能會因為穿女裝漲一大波粉絲

古代男尊女卑

所以要對女性使用敬稱時

往往會跟男性詞語結合起來

比如妹妹又稱「女弟」,姐姐又稱「女兄」

父親的姐妹又稱「女伯」「女叔」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女公子」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的這段

可以說很有趣了

不過,說了這麼多

「婦女」一詞依舊在嫌棄中茁壯成長

也許是這個詞太大眾化

那就順便祝各位仙女寶寶

三八節快樂!!!

溜了溜了別打我

為什麼現在的女生都特別Diss[婦女]這個詞?

請盡情的施展你的才華

為今天過節日的仙女們送上祝福吧!

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